明平霖 劉龍祥
摘要:以經濟社會發展和京山生態文明實踐歷程為主線,總結了京山市踐行“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經驗,提出了推進綠水青山與金山銀山互促共進建議。
關鍵詞:兩山理論;發展歷程;探索實踐
中圖分類號:F36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4-9944(2019)16-0275-02
1引言
近年來,京山市以“生態文明”思想為指導,大力踐行“兩山”理論,奮力在生態文明建設上先行先試,全力打通“兩山”互通通道,努力探索以生態優先、綠色發展為導向的高質量發展新路子。15年來,京山市連續位列全省縣域經濟20強,2017年被評選為第一批國家生態文明建設示范縣,正在探索“兩山”互轉新路徑。
2“兩山”轉化的京山歷程
京山的發展歷程,經歷了“兩山”理論發展方式的深刻變化,生動詮釋了京山人民踐行“兩山”理論經歷的3個重要階段。
2.1用綠水青山換取金山銀山的“工業富縣”階段
京山是中部地區產糧油大縣,20世紀90年代開始,京山僅靠農業單腿前行,難以實現富縣富民的理想。于是,按照“無工不富”的發展思路,提出“興工富縣”戰略,大力發展化工、輕工、水泥、磚窯、石灰、冶煉等產業。雖然有效帶動了地方經濟發展就業機會,但也造成了資源過渡消耗、環境污染嚴重等諸多問題,縣域生態環境質量不斷惡化。
2.2既要綠水青山又要金山銀山的“生態立縣”階段
2000年以來,京山縣委縣政府深刻認識到粗放式、資源消耗型經濟發展對生態環境造成的巨大影響,2009年提出了“堅持科學發展,建設生態京山”發展戰略和創建國家生態縣目標,全面推進生態環境治理保護工作,對縣城區內的華爾靚科技、金茂科技、京申林特等“兩高一低”企業實施了“退二進三”或徹底關閉搬遷,責令未配套污水治理設施的神地科貿、綠林酒業等一批企業限期整改,全面關停取締散亂污企業200余家,投入140余億元實施生態項目400余個,縣域生態環境質量逐漸改善,先后獲得國家生態縣、中國觀鳥之鄉、中國唯一的網球特色城市等近30項國家級榮譽稱號。
2.3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生態富民”階段
2018年撤縣設市后,新一屆京山市委、市政府深入踐行“兩山”理論,因地制宜將生態環境優勢轉化為生態農業、生態工業、生態旅游等生態經濟優勢,著力打造生態和經濟良性互動的綠色發展方式,圍繞生態資產保值增值,加大自然生態系統保護與修復,全方位、全地域、全過程開展生態環境保護建設,藏富于綠水青山,努力推進綠色惠民、全民共享。
3“兩山”轉化的京山實踐
30多年來,京山始終堅持思想先行、規劃先導,一屆接著一屆干,“一張藍圖”繪到底,努力推動生態保護與經濟發展協同共進。
3.1科學布局生態規劃
厚植綠色底蘊,擦亮生態底色。嚴守生態保護、永久基本農田、城鎮開發邊界“三條紅線”,嚴格落實縣域主體發展區和生態環境功能區規劃。
3.1.1持續推進生態治理
全面推進“四個三重大生態工程”,全力打好藍天碧水凈土保衛戰,全面促進生態環境持續改善。
3.1.2逐步健全生態制度
構建產權清晰、多元參與、激勵約束并重、系統完整的生態文明制度體系,落實排污許可與排污權交易,建立綠色金融體系和企業信息披露制度,實施自然資源資產負債表編制和領導干部自然資源資產離任審計。
3.2壯大綠色經濟。激活發展動能
始終堅持轉方式、調結構、促轉型。
(1)實施“生態+工業”,打造高端智能制造產業,搶抓武漢建設“中國車都”機遇,發展汽車零部件產業;布局農機裝備制造產業,填補湖北大中型農機現代化裝備制造空白。三大園區齊頭并進,有效促進了產業低碳節約集約發展,成功創建為國家新型工業化產業示范基地。
(2)實施“生態+農業”,優化種養結構,構建現代農業產業體系,打造農產品全產業鏈,國寶橋米實現從田間到餐桌的全過程資源化利用,盛老漢家庭農場“稻(蓮)一龜(鱉)一魚(蝦)”共生綜合種養模式在國際農產品交易會上獲得金獎。
(3)實施“生態+旅游”,緊扣生態主題,彰顯地域文化特色,打造山水休閑、網球運動、花鳥觀光、鄉村體驗、康養度假、生態科普、文化旅游等完整的旅游產品體系,榮獲全國十佳生態休閑旅游城市,連續5年被評為湖北旅游發展先進縣,2018年共接待游客1150萬人次,實現旅游綜合收入65億元。
3.3打造美麗人居。勾畫城鄉新景
(1)建設綠色宜居城市。秉承尊重自然、綠色低碳循環的理念,深入推進城市治理,京山城市“A”字形空間結構基本形成,建成文峰公園等一批具有標志性、藝術性的建筑精品和文化記憶標志,形成10min社區文化圈。
(2)建設生態宜居城鎮。堅持鄉鎮差異化發展策略,全市14個鄉鎮結合各自特色產業、文化特色、民俗特色、自然特色打造精品小鎮,打造出2個國家生態鎮,12個省級生態鎮,正在建設對節白蠟藝術小鎮、坪壩青銅文化特色小鎮和網球小鎮。
(3)建設美麗宜居鄉村。依托現有自然資源,按照“串點成線、連線成片、整體推進”思路,用4年時間建成全縣70%的美麗宜居鄉村。百里生態畫廊、楊集銀杏大道、石龍櫻花大道成為靚麗風景線。建成56個省級美麗宜居村莊,羅店鎮馬嶺村人選“中國美麗鄉村百佳范例”。人民群眾幸福指數不斷提升。
4“兩山”轉化的路徑思考
京山在踐行“兩山”理論的道路上,雖然取得一定的成效,但在優質生態產品的提供、生態價值的實現以及生態安全保障等方面的長效機制還有待進一步完善。
4.1構筑全域綠色空間格局
4.1.1完善空間規劃體系
全面推進“多規合一”,科學劃定并嚴守“三區三線”(即城鎮、農業、生態空間和生態保護紅線、永久基本農田保護紅線、城鎮開發邊界),建立“一屏兩廊三圈四帶五網多節點”生態空間發展格局。
4.1.2統籌生產、生活和生態空間
促進城鎮化速度、規模與區域資源環境承載能力相協調,以改善城鄉人居環境為主線,強化傳承綠色低碳理念,以提高城鄉宜居性為導向,促進山水林田湖草等綠色空間有機融合,讓居民望得見山看得見水記得住鄉愁。
4.1.3強化生態環境空間管控
編制完善“三線一單”(生態保護紅線、環境質量底線、資源利用上線和環境準人負面清單),確保發展戰略與規劃符合生態環境功能區規劃和“三線一單”要求的產業布局、規模和結構。
4.2推進產業綠色轉型升級
4.2.1做大做強綠色農業
全面推廣有機農業,實施綠色招商,大力推進農業廢棄物資源化利用,健全農業全產業鏈,實現農業經濟循環發展。
4.2.2深入推進工業產業集聚發展
以三大產業園區為依托,引進戰略性新興產業、先進制造業,打造特色鮮明的循環發展工業示范區。
4.2.3發展綠色服務業
積極培育發展電子商務、現代物流、現代金融,催生更多新經濟、新產業、新業態、新模式,推動綠色服務業規?;?、品牌化發展。形成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的現代產業集群,構建企業小循環、園區中循環、城市大循環的循環經濟鏈條,推進經濟綠色化發展。
4.3推進綠色惠民共建共享
4.3.1加快美麗京山建設
堅持以人為本,推進全市美麗宜居鄉村建設提檔升級擴面,依托荊京“四化同步”示范帶建設,打造現代精致城市,推進生態城鎮、文明鄉鎮和荊楚最美鄉鎮建設,加快“三校三館”建設,實施“光網京山”、“無線京山”、“云上京山”三大信息工程,提高城市服務水平。
4.3.2發揚綠色文化
形成地域現代觀鳥、網球生態文化,建立生態文化弘揚平臺。推進綠色生活消費方式,推行綠色行政,普及綠色生活方式。
4.3.3推進綠色發展制度改革
發揮政府主導、企業主體和公眾參與作用,探索推行排污權、用能權有償使用和交易,開展碳排放權、林業碳匯交易,探索建立覆蓋資源環境各類要素的產權交易市場,建立權責清晰、全方位監督的監管體系,發揮市場在環境資源配置與治理中的主導作用,建立起符合京山實際。有利于生態文明發展的行政管理體制和生態治理機制。全面增強群眾獲得感,打造出具有京山特色的生態文化品牌。形成有利于生態文明發展的行政管理體制和生態治理機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