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香蹀 劉柏秋
[摘?要]基于金融扶貧角度對紫陽縣脫貧攻堅情況加以研究,發現通過“小額信貸+評級服務+特色產業”“互助資金+產業引導+才人幫扶”“金融機構+龍頭企業+貧困戶”等模式,紫陽縣脫貧攻堅效果明顯,農民收入顯著提高。為了助力紫陽縣構建金融支持脫貧的長效機制,實現可持續發展,提出加大金融信貸投入規模、進一步創新金融扶貧模式、加強風險管控等對策建議。
[關鍵詞]金融支持;精準扶貧;路徑選擇
[中圖分類號]F83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283(2019)08-0103-03
Abstract:this article is based on the Angle of financial poverty alleviation ziyang county poverty situation in the crucial research, the paper found through “microfinance + rating services + characteristic industry” “mutual funds + industry leading + hotshots leading” “+ leading enterprises + poor financial institutions” mode, ziyang county poverty crucial effect is obvious, the farmers income has increased dramatically. In order to help ziyang county build the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of the long-term mechanism of financial support for poverty alleviation, this paper puts forward Suggestions such as increasing the scale of financial credit investment,further innovating the financial poverty alleviation model,and strengthening risk control.
Keywords:Financial Support;Targeted Poverty Alleviation;Path Selection
一、引言
黨的十九大報告指出我國社會的主要矛盾已經轉化為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發展之間的矛盾[1]。當前,我國貧困人口達1660萬人,脫貧攻堅的任務還很艱巨。消除貧困,改善民生,實現全面脫貧,達到全面小康社會是社會主義的本質,而幫助這1660萬人完全脫貧,也關乎著我們國家實現兩個一百年的奮斗目標?;诖?,黨和政府提出精準扶貧發展戰略。經濟理論中指出,金融是經濟的核心,因此,研究金融對于脫貧攻堅的意義、路徑意義重大,金融扶貧越來越受社會的重視。2014年,我國政府提出要完善“貧困區域內的金融服務體系,發展創新性金融產品與金融服務,加大對貧困地區的信貸力度”[1]。金融扶貧能實現貧困地區“造血式”的生產[2],自給自足,從根源上解決脫貧,故人民銀行、銀保會等部門聯合印發了《關于金融支持深度貧困地區脫貧攻堅的意見》。近年來,在各地區有關部門和銀行業保險業的共同努力下扶貧小額信貸扎實推進,讓農民脫貧致富、增強貧困戶的積極主動性、推動貧困地區金融市場發育、改善鄉村治理方面取得明顯成就,金融精準扶貧已成為政府脫貧攻堅的主要方式 [3]。
陜南位于秦巴山區深處,由于自然、歷史等原因,長期以來屬國家集中連片的特困地區,是陜西省的重點貧困地區之一,先天經濟落后、物質資源匱乏、生態環境貧瘠、產業層次單一、經營方式粗放等問題一直制約當地的發展。脫貧攻堅離不開金融的支持,因此本文基于金融支持角度對紫陽縣精準扶貧進行研究,對于實現陜西省全面脫貧意義重大。
二、紫陽縣金融扶貧路徑選擇與創新機制
(一)紫陽縣脫貧成效
紫陽縣位于陜西省的西南部安康市,屬國家禁止開發生態的功能區、南水北調的水源開發區、集中的連片特困地區和川陜革命老區“四區疊加”的核心區域,境內四面環山,地勢高低錯落,呈現“山谷川”之勢。紫陽全縣共計17個鎮、175個行政村、35萬人,共有建檔立卡貧困戶40659戶133475人,貧困村133個,是國家扶貧開發重點縣和陜西省11個深度貧困縣之一,全省自然條件十分惡劣,屬深度貧困,脫貧攻堅的工作開展十分艱巨。紫陽縣貧困率高達38.14%,遠遠高出國家水平 [4][5] 。
自精準扶貧以來,紫陽全縣累計脫貧7.18萬人,退出貧困村17個,貧困發生率下降了近18%。近年來產業扶貧發展了23萬余畝茶葉,新發展5.8萬畝魔芋、特色經濟林2.4萬畝,畜禽養殖220余萬頭,利用公益性崗位安排培訓3.2萬人,成功安排4495人就業,年收入達到20億元,截至2018年紫陽縣GDP達到103.65億元,發展速度高達10.56%。2017年榮獲省市脫貧攻堅成效考核“雙優秀”,2018年全省脫貧攻堅成效考核被評為全市優秀。
(二)紫陽模式
為解決貧困戶農民因資金短缺導致農業產業無法發展等問題,紫陽縣扎實開展金融扶貧試點,先后印發了《紫陽縣扶貧小額信貸工作實施方案》和《關于進一步加強扶貧小額信貸工作意見的通知》文件,對扶貧小額信貸“5321”政策進行了明確規定。縣財政已注入扶貧小額信貸風險保證金5120萬元,按照1:10倍率放大原則,撬動5億余元的扶貧小額貸款。面對貧困群體和2019年全縣脫貧摘帽的目標要求,紫陽縣積極作為,充分發揮財政資金和信貸資金的引導和協同作用,提升改善金融服務的滿意度和成熟度,將金融扶貧的資源合理配置高效利用,從而有效滿足實體經濟和貧困人口自我發展的金融需求,推動縣域經濟健康發展和貧困人口穩定增收。在實際工作中,紫陽縣形成了金融扶貧的三大模式。
1.“小額信貸+評級服務+特色產業”解決融資難
通過小額信貸等借貸方式進行金融扶貧,對符合條件的建檔立卡貧困戶發放貸款,紫陽農商銀行是金融扶貧發放小額信貸的主要單位,各基層投放網點與相關的行政村簽訂了合作協議,發揮好村委與投放網點的兩極優勢,建立檔案庫做好貧困戶的評級授信。紫陽縣采取的信貸發放政策主要為“5321”小額信貸[6],對符合申請“5321”扶貧貸款政策條件的貧困戶做到“5萬元以下、三年期內、無抵押、零擔保、基準利率貼息”的小額扶貧信貸,大力發展貧困戶自己的特色產業,從根源上解決貧困問題,有效避免脫貧后再次返貧。信用評級不同所借資金有所不同,針對評級主要采用了創新型“631”評級系統,相關政府單位根據評級結果確定授信額度,深入推進“信用個人”“信用村鎮”“信用市縣”評定與創建,根據信用的評級對申請者發放一定金額的扶貧款項支持產業的發展。截至目前,紫陽縣已發放貸款11378筆,總金額已達4.8億元,已累計貼息3406.31萬元,銀行注入風險補償金5620萬元用于風險防控。
2.“互助資金+產業引導+才人幫扶”帶動產業發展
有關數據顯示,紫陽縣成立互助資金協會176個,實現縣域全覆蓋,資金總規模11110萬元;累計發放借款7858.9萬元,其中貧困戶借款6568.1萬元。紫陽縣 “普惠金融”戰略的實施,使資金匱乏的局面逐漸得到改觀。
要想做好金融扶貧工作,才人幫扶是關鍵,產業引導是核心。通過“大戶帶小戶、富戶帶貧戶、才人帶窮人、產業帶能人”的方式積極帶動貧困戶的積極性和創造性,形成脫貧致富的良好氛圍。提升養殖業的技術水平,推動養殖業的升級換代,增加貧困戶的經濟收入來源,為脫貧攻堅打下堅實的基礎。紫陽建行已對位于該縣蒿坪鎮的安康愛多寶動漫文化產業有限公司投放150萬元,對養牛場投入40余萬、對位于洞河鎮的紫陽縣萬州匯服飾有限公司投放100萬元,共計投放290萬元,共計帶動建檔立卡貧困戶100余戶。
3.“金融機構+龍頭企業+貧困戶”增強參與積極性
金融機構通過注入資金到當地的龍頭企業,通過龍頭企業帶領貧困戶創收,增加經濟來源,金融機構加大對信貸的投入,努力培養一批龍頭企業發展帶領當地經濟發展,形成成熟的產業鏈。將農業產業做強。例如,紫陽縣通過發展當地的茶葉產品加工,成立專門的合作社,政府替農戶投資,農戶通過勞動以及分紅等方式增收,這種模式政府雖不參與分紅,但促進了農戶耕種的積極性,增加收入。該模式50萬元以下貸款,無需抵押擔保,以信用方式發放,50萬元以上貸款用土地、廠房等作為抵押物,最高授信可達2000萬元。郵儲銀行紫陽縣支行累計發放茶葉企業貸款450萬元,產業大戶貸款300萬元,有效加大了對茶葉產業鏈的金融支持力度,預計5000余人從中受益。
三、金融支持可持續發展的路徑選擇
近年來,紫陽縣深入學習貫徹習近平總書記關于扶貧工作的重要論述,認真貫徹落實精準扶貧方針,緊扣著“兩步走三保障”來開展脫貧工作,取得了顯著成效。紫陽縣合理運用金融扶貧模式,使金融扶貧也取得了較為顯著的成績。為了助力紫陽縣構建金融支持脫貧長效機制的可持續發展,提出以下建議。
(一)加大金融信貸投入規模
紫陽縣金融扶貧雖然投入很大,但作為一個貧困縣資金有限,與其他地區相比金融信貸投入規模仍然較小。因此,紫陽縣應該加大發展金融產業,通過引進大型商業銀行支行等措施,提高紫陽縣的金融機構存貸款年末余額。同時紫陽縣應該采取有力措施,引導和激勵金融機構加大對脫貧攻堅的支持力度 [7] 。
(二)進一步創新金融扶貧模式
目前,紫陽縣的金融脫貧攻堅之所以效果明顯,是因為紫陽縣金融機構立足當地實際,大力開發出適合本地的金融支持模式,在下一階段,紫陽縣應該進一步加強金融扶貧模式創新,如大力推行訂單融資、應收賬款融資等新型供應鏈金融融資模式。
(三)加強風險管控
大多數農戶的文化程度較低,違約風險系數大,通常存在借款后不按照規定期限歸還的現象,因此為了確保金融扶貧的健康穩定發展,應該加強風控管理,如大力普及金融基礎知識,提高農民的金融素質;引進高素質的金融人才,降低操作風險;建立完善的風險評估與管理體系,做好貸前貸中貸后的風險管理,從而避免壞賬發生。
[參考文獻]
[1]庹進燁.對習近平鄉村振興戰略思想理論淵源和時代基礎的研究[J].農業教育研究,2018(2):6-8.
[2]喬建華.脫貧攻堅階段農村金融扶貧存在的問題及對策——以陜西太白農商銀行為例[J].當代經濟,2018(2):32-33.
[3]王曉鈺. 河北省縣域金融扶貧創新研究[D].河北師范大學,2018.
[4]中共紫陽縣委,紫陽縣人民政府.紫陽縣脫貧攻堅工作情況匯報[R].2019.
[5]羅恒軍.西部貧困山區縣脫貧攻堅思考[J].西部大開發,2016(5):148-150.
[6]任占偉,蔣曉靜.發揮金融力量?著力精準扶貧?陜西信合全力助推實施脫貧攻堅戰略[J].新思路(下旬),2016(7):12-13.
[7]張冰.黑龍江省農村產業扶貧問題淺析[J].對外經貿,2018(10):56-57,76.
(責任編輯:郭麗春?董博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