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秀英
摘要:語文是一門人文性學科,其教學目的也是為了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和綜合能力(包括閱讀、寫作、語言表達能力等),在二年級語文教學中,閱讀教學占據了比較重要的地位,閱讀教學不僅可以提高學生的閱讀理解能力,也可以為學生今后的寫作教學打下基礎。總之,教師要改善教學模式,致力于提高閱讀教學。
關鍵詞:小學二年級;語文閱讀;教學設計
閱讀的含義即是閱讀文字獲取一定的信息和感受,閱讀教學可以通過課本、課外書籍、報紙等多種媒介進行,最主要的目的是要保證學生可以在閱讀過程中有一定的收獲,并漸漸地養成一個良好的閱讀習慣,可以獨立地在閱讀過程中享受到閱讀的樂趣。
一、小學語文閱讀教學中存在的一系列問題
受到一些傳統教學的影響,教師在開展閱讀教學時也存在許多的局限性,沒有將學生放在閱讀教學的主體地位上,教師太過于主導教學,導致學生很難有自己的學習空間和機會,這樣不僅無法提高閱讀教學的效率,也會在一定程度上阻礙學生的個性發展。語文閱讀教學一般都局限于課堂上,學生也僅僅是閱讀了幾篇課文,或是在作業中練習了幾篇閱讀理解題目,除此之外,很少有學生真正將課余時間用來閱讀。而課堂上的時間是非常稀少的,即使教師講得再好,學生不自己去實踐,這些理論知識還是會被荒廢了,因此,閱讀教學的重心不應當只停留在課堂中,還應當讓學生自主在課后進行訓練練習,教師可以根據學生的心里特點來推薦一些他們感興趣、且有一定教育意義的書籍來幫助學生建立起閱讀興趣,與此同時,教師也需要減少對學生的應試壓力,可以將一些大量繁瑣的作業練習換成閱讀作業,保證學生有比較充裕的課余時間來進行閱讀。另外,目前大多數學生的家庭環境都不適合學生去閱讀,盡管很多家長都知道讀書的重要性,但學生一回到家,面對的就是一直在玩手機的父母,這樣很難讓學生也可以靜下心去閱讀,因此,家長平時說的再多,而自己不為學生樹立一個積極向上的榜樣,這樣也是不利于學生去培養自己的閱讀興趣的。
二、有效提高小學二年級語文閱讀教學效率的策略
前面已經談過,閱讀教學在小學語文教學中的重要性,閱讀習慣培養得越早對學生的個人發展越有幫助,不僅可以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還有利于幫助學生塑造正確的三觀和精神世界,因此,閱讀教學必須高質量、高效率地開展起來。
1、將學生置于閱讀教學的主體地位上
根據新課改的要求,學生應當是處于教學中的主體地位,因此教師不能再像傳統課堂中那樣始終主導者課堂,忽視了學生的主體地位。在閱讀教學中,教師應當清楚每位學生的個性特點,進行有針對性的教學,在一個相對輕松的氛圍中,讓學生可以自主閱讀,在最后提出自己的閱讀見解,讓大家一起來探討。因此,教師在閱讀教學中充當的只是一個指點的作用,而不是牽引著學生進行閱讀,閱讀時學生的思維活躍,沉浸在自己的世界中,這時教師應當放手,讓他們自己去閱讀。俗話說“師傅領進門,修行在個人”,閱讀教學亦是如此,教師不能過多地干預學生的閱讀,可以適時地推薦幾本閱讀書籍,而不能強迫學生去被動地閱讀。
2、提高學生的閱讀興趣
在小學階段,學生對外界事物的認識還比較淺薄,可能很難真正理解作者在文章中傳遞的真正含義,所以對于小學二年級的學生來說,培養他們的閱讀興趣是非常重要的,在這個階段學生有了濃厚的閱讀興趣,才可以為他們今后在閱讀中成長和提升打下基礎。在他們開始閱讀的初期,不應當讓他們接觸一些過于晦澀難懂的作品,這樣會打擊學生的閱讀信心和積極性,可以先從一些有趣的童話書入手,開發學生的想象力,并提高了學生的閱讀興趣。在閱讀過程中,教師還要多去鼓勵學生,幫助學生建立起閱讀的自信心,讓學生去積極主動地開展閱讀。
3、開發學生的思維模式
在閱讀的過程中,我們的思維是很活躍的,會隨著作者一起去探索、去思考,而有一些學生,僅僅將內容讀懂了卻沒有深入地思考其中蘊含的意義,這樣的閱讀也是沒有真正意義的。小學二年級學生的年級哈較小,比較活潑好動,可能很難靜下心來閱讀,這時需要教師的引導和鼓勵,幫助學生調整自己的閱讀方式,開發學生的思維模式,讓學生嘗到閱讀過程中的樂趣。因此,教師可以在學生閱讀之前提出一些問題,讓學生帶著問題去閱讀,讓他們進行更深一步的思考,且鍛煉了學生對于信息的收集和整合能力??傊?,教師通過一定的提問可以幫助學生提高他們的閱讀思考能力,幫助學生進行更高質量的閱讀。
結論:
當前的小學二年級語文閱讀教學中還存在了一系列的問題,這些問題需要教師、家長共同去解決,為學生創設一個利于閱讀的氛圍。而要想真正提高閱讀教學的質量,首先要讓學生培養起一定的閱讀興趣,教師再適當地引導學生,幫助他們建立起一個良好的閱讀習慣,最終讓學生可以從閱讀中受益終生。
參考文獻:
[1]蘭靜.小學低段語文“1+X”閱讀教學策略初探——以部編版二年級下冊《祖先的搖籃》一課為例[J].亞太教育,2019 (06):25-26.
[2]彭倩,王璐.部編小學語文二年級下冊教材解讀及建議——基于低年級閱讀教學[J].現代教育,2018 (04):37-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