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贇欽
【內容摘要】新課程改革背景下,初中歷史教學只有改革創新教學理念,才能滿足新課改教學要求。本文主要簡述當前初中歷史教學現狀,以及新課程下初中歷史教學新理念策略探析。
【關鍵詞】新課程 ?初中 ?歷史教學 ?新理念 ?策略探析
歷史學科不但可以幫助學生了解掌握史料記載、人文知識,還能夠培養學生的邏輯思維能力。新課程改革背景下,歷史學科在初中教學活動中更是具有重要的教學地位作用。初中歷史教師要摒棄傳統單一的照本宣科式教學模式,積極改革創新教學理念,這樣才能更好的提高學生歷史學習興趣和歷史學習素養。
一、當前初中歷史教學現狀
1.傳統單一的教學方式,使學生缺乏學習興趣
很多歷史教師一直以來都沿襲傳統單一的授課方式,課堂上照本宣科的傳授歷史知識。整個教學過程枯燥乏味,不能與時俱進的創新教學方法,無法滿足新時期學生要求。很多學生是喜歡學習歷史的,但不能接受老師的陳舊教學方式,因而導致學生上課積極性不高,歷史教學實效偏低的現狀。
2.教師專業能力素養有待提升
新課改背景下,對于初中歷史教學的要求很高。部分教師還一味沉浸在過去的教學經驗和專業優勢中,不能積極學習提升自己專業水平和創新改革新的教學理念,這樣是無法滿足新時期課改需求的。
二、新課程下初中歷史教學新理念具體策略探析
1.教師在課堂內設置知識競賽,以促進學生學習興趣和教學實效
新課程下要求教師重視學生的課堂參與度,確立學生的主體學習地位。所以,教師改變傳統單一的授課模式,多在課堂內組織歷史知識競賽等互動教學模式。不但可以提高學生的歷史學習興趣和思考辯證能力,更能實現良好的教學實效。
例如,教師在教授《燦爛的青銅文明》這一課節時,就可以積極運用課堂知識競賽形式,來幫助學生理解掌握課堂教學內容。首先,教師一邊給學生展示課前收集的青銅器圖片資料,一邊同時進行相關歷史知識講解,并給與一定時間讓學生消化理解。之后,教師采用分組形式來展開知識競賽活動,當提出知識點時,每個小組都可以搶答,同時小組成員可以有一次補充機會。比如,教師提問“我國都有哪些聞名于世的青銅器啊?”有小組學生回答“老師,有司母戊鼎和四羊方尊”等……通過這樣的教學方式,極大的促進了學生的歷史學習興趣和歷史學習素養,契合新課程的教學要求,并實現良好的歷史教學實效。
2.應用多媒體設施進行輔助教學
新課改壞境下,初中歷史教師要積極創新教學理念,應用多媒體設施進行輔助教學。不但可以提高學生歷史學習興趣,更能幫助學生直觀深入的了解掌握歷史知識,提高歷史教學實效。
例如,教師在教授《八國聯軍侵華戰爭》這一課節時,通過應用多媒體進行輔助教學,讓學生們真實、立體的了解到這一段中國的屈辱歷史。學生們在觀看這一段視頻資料時,全體是沉默肅然的。歷史教學的目的,不光是讓學生了解掌握過往的歷史史料,更應該使學生們學史明今。中華民族是一個有著悠久歷史的文明古國,有著燦爛輝煌的過去,但在漫長的歷史進程中,也因為閉關鎖國、不思進取,而出現了八國聯軍侵華戰爭。通過這樣的多媒體教學,不但讓學生更好的掌握歷史知識,同時更讓學生們激起強烈的民族榮辱觀和愛國情懷,實現了良好的歷史教學實效。
3.尊重學生學習主體地位,改革創新歷史教材
初中歷史教學中,學生欠缺學習積極性的一個主要原因就是歷史教材陳舊單一,不能很好的適應新時期的學習需求。因此,相關教育部門,要堅持尊重學生學習主體地位,積極改革創新歷史教材的編訂。
例如,在每節課后穿插一個歷史典故,這樣既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又有效達到了歷史教學目的。學生在主動學習知識基礎上,同時提升了思維能力和綜合學習素養。還比如,在每一單元小結后,設置一個小型知識問答環節。這樣,通過靈活互動的課堂問答形式,不但活躍了課堂學習氛圍,更能幫助學生牢固的掌握歷史知識,提高歷史學習成績和教學實效。所以,相關教育部門尊重學生學習主體地位,積極改革創新歷史教材編訂,對于學生歷史素養和教學實效的提高具有重要的作用意義。
4.教師多采取理論聯系實際的教學方式
初中學生由于心理年齡特點,是最富有求知欲望和實踐精神的時期。在歷史教學中,教師采取理論聯系實際教學方法,收集整理生活中相關歷史建筑遺跡資料,在課堂上講解展示。同時,教師也倡導家長在適當時期,可以帶領學生多參觀游覽歷史古跡。這樣不但可以加深學生歷史知識掌握,更能夠促進加深學生愛國思想和民族自豪感。
結束語
綜上所述,本文主要簡述了初中歷史教學現狀,以及新課程下初中歷史教學新理念策略探析。新課程下初中歷史教師只有積極改革創新教學理念,才能有效提高學生歷史學習素養,實現良好的教學實效。
【參考文獻】
[1] 盧翰. 新課程下初中歷史教學新理念探析[J]. 中學教學參考,2017,14(7):108.
[2] 楊再志. 新課程下初中歷史教學新理念探析[J]. 考試周刊,2017,16(12):152.
[3] 許慧明. 新課程下初中歷史教學新理念探析[J]. 神州(中旬刊),2016,17 (11):126.
(作者單位:內蒙古自治區烏蘭察布市集寧區第五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