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雪芹 馬曉音

摘 要:中國傳統文化博大精深,隨著歷史的發展、時代的變遷、科技的發展,有些傳統生活用具雖已有幾千年文化歷史,但卻瀕臨消失殆盡,因為它的實用功能已經被大機器生產的現代高科技產品替代,這就使得一些傳統文化用具慢慢開始退出歷史舞臺,本課題主要循著歷史的痕跡,挖掘一部分歷史悠久且具備實用性、裝飾性的傳統生活用具,將其藝術活化,挖掘它的藝術價值,使其成為室內外家居生活中一道靚麗的風景線,以藝術的眼光去繼承傳統文化,使其發揮自身的價值。
關鍵詞:傳統文化;原生態;印第安圖騰;中西合璧
課題研究中挖掘了原生態“瓢”。瓢,就是用葫蘆干殼做成的勺,用鋸子鋸開后得到的兩半,一般用來舀水,當水瓢用,其特點為輕便,還能漂浮在水面,或用來曬種子,華中地區種植的比較多,現在市面上幾乎看不到瓢了,目前本團隊搜尋了整個市面,找到了這些原生態的瓢,準備將其手繪圖騰,做成一整套的視覺掛件,用于裝飾室內外,將原生態瓢藝術活化的過程細化分解如下:
1 將傳統原生態“瓢”與“印第安圖騰文化”巧妙結合在一起,做到“中西合璧”
1.1 設計理念的定位與裝飾圖騰的確定
寬口“瓢”的面積比較大,手柄短,這種瓢適合大面積設計圖騰圖案,市面上鮮少看到有異域風情圖騰的壁掛,因此,將圖案的設計定位在“印第安”圖騰文化上,凸顯其獨特的設計內涵,在外觀上亦能表現出不一樣風情,體現中西合璧的融合美。印第安圖案常用一些動物、人物、植物等元素作為裝飾,最為常見的動物是水獺、熊、青蛙、蜂鳥、鯨等,裝飾品主要為羽毛頭飾、彩紋人面、幾何波普、飄逸流蘇以及銀飾配件。
本案中瓢制品主要采用印第安鷹羽冠、彩繪人面、幾何波普、飛禽走獸、飄逸流蘇等裝飾方法。印第安人頭上的羽毛飾品叫鷹羽冠,可以說是印第安部落的代表物了。羽毛在他們的心中是勇敢的象征和榮譽的標志,將羽毛作為配飾點綴在帽子上,也算一種驕傲的資本。面具和紋面也是印第安人比較顯著的特色之一,具有濃烈的文化藝術色彩。早期的面具和紋面多在戰斗中和祭典上使用,豐富的色彩混搭神靈惡獸,既能辟邪又代表著個性和美麗。幾何波普提花深受各民族喜愛,印第安人也是如此,甚至有過之而無不及。他們的花紋更像是一種圖騰,且多編織與刺繡,少印花。配色上也更偏重于復古調,穿在身上帶有濃郁的異域風格。流蘇起源于印第安文化,在土著民族的傳統服飾中,總會將流蘇裝飾在靴子、披肩和上衣兩袖位置,到后來才流傳到西部,成為牛仔的標配。流蘇這種元素飄逸且潮、搖曳縹緲、活力十足,打破了沉悶的視覺感。因此,將這五種裝飾紋樣作為印第安圖騰的主打描繪紋樣。
1.2 中國傳統文化載體與印第安裝飾色彩契合的表現
印第安圖騰的色彩大膽而奔放,色澤鮮亮,標示性強,我國自古就有圖騰,通過圖騰的進化來表明我國文化的優良傳承。在遠古時期,就有大汶口文化遺址,當時燒制的陶器就有多樣圖騰,顏色較少,主要是紅、黑、白三種。圖騰也比較大而簡單,以幾何圖形為主。圖騰紋樣在當時主要是區別和本族不同的族樣,不僅僅是用于裝飾,還代表著不同文化與地區的習俗。隨著包豪斯設計思維的快速流傳,我國現代圖案的視覺性與國際藝術接軌,視覺藝術震撼而又有自己的藝術特色,因此,原生態瓢的色彩設計除了具備現代藝術的時尚性以外,還得具備異域風情,在借鑒印第安圖騰文化的同時,將其有取舍地進行藝術加工,以現代構成藝術的形式美感來體現,在色彩上采用現代藝術神秘“瑪雅藍”、姜黃巴厘木樹紅、印第安鵝莓、墨西哥仙人掌“胭脂紅”等色彩,繪制出神秘又現代感十足的視覺色彩效果。
2 原生態“瓢”的制作過程解析
2.1 清除雜質、水洗干凈、打磨表面
由于“瓢”是原生態土生土長的,表面不是很光滑,有些天然性的疤痕,甚至有凹凸不平的現象,因此,在全部清洗過后,要一一用砂紙打磨,直至其表面光滑,有些天然生成的紋絡不易消除,可以將其揉進圖案形象里面,甚至順其紋絡“將計就計”設計一段圖案,也可以作為一種肌理效果,其他地方的圖案模仿這一紋絡,制作一段獨特的肌理效果,完全將其揉進設計當中也是一種不錯的表現手段。
2.2 根據傳統文化載體的造型結合印第安圖騰特點,凝練圖騰形象
“瓢”的受畫面積較大,也比較容易著色,設計圖騰的時候可以先設計塊面較大的形象,然后根據各個設計師的特點,若擅長精工細鑿,就可以將大塊面分成很多小塊面,在里面以“點、線、面”的造型要素設計裝飾內容,可以繪制工藝精美且裝飾內容豐富的藝術形象;若是不擅長工藝性,但設計能力又較好的設計師,則可以使用“滿幅式”的構圖形式,以鋪滿的形式繪滿整個畫面,以填充式的形式平涂或者肌理繪制的形式填滿整個畫面,省掉勾線繁雜的裝飾細節,以獨特的肌理、畫面、色彩效果呈現視覺形象,以“揚長補短”的形式作出最好的效果。
圖騰形象的凝練是傳統文化類用具活化的重要部分,圖騰形象設計的好壞決定著該藝術品的外觀形象是否具有視覺沖擊力,是否符合形式美規律,是否具備獨特的構成骨骼特征,因此,設計圖騰形象是一件非常重要且困難的事情。
圖騰形象的設計離不開構成格律體,按照形式美規律,依照構成骨骼,設計一款獨特的構成骨骼,瓢制品的圖騰設計要根據“瓢”本身的造型,順勢構圖,有規律的格律體幾何圖形較適合,當下也有不少波普藝術的服飾裝飾出現,效果較佳,可以作為瓢制品的裝飾樣本借鑒,本人較為推薦這種格律體幾何波普形象的設計構思,它比較適合裝飾在現代簡約居室里面;裝飾性較強的圖形變形也是較受歡迎的圖形設計方式,但這種裝飾圖騰需要有一定的裝飾變形基礎,能夠靈活變換形象,點、線、面等造型元素要能夠自如搭配,對空間的探索要有一定的設計能力,裝飾變形在這幾種圖騰類型中屬于較難的圖騰設計對象,變形的形象要飽滿、線條要圓潤、圖騰特征要明顯,比如該夸張的地方要更加夸張,該可愛的地方要體現其靈敏可愛的一面,要抓住事物的主要特征,強調其“突兀”性、“特色”性,線條表達要具有“感情”色彩,此種裝飾圖騰的視覺性較為突出,特色感強,適合裝點在饒有特色的茶館、藝術書吧里面;抽象圖騰的設計也是裝飾圖騰中較受青睞的一種圖騰設計,抽象圖騰的設計也是較難設計的一種,此種設計要能體現設計語境、設計內涵,圖案形象較為抽象、縹緲、神秘、魅惑,但畫面質感、設計語境的表現力較強,耐人尋味,它通常是一片潑墨、一片大的塊面、幾個抽象人體等諸如此類的抽象形象,設計恰到好處,形象之間會相互呼應、相互對話,空間感強,內涵豐富,是較難設計的一種圖騰形象,卻是瓢藝術較為適合的選擇對象,此款設計形象適合裝點在較為文藝范、較有藝術風范的室內,能夠表現出居室主人個人的審美能力。以上三種裝飾圖騰是較為適合“瓢”制小品藝術的圖騰類別,也是此次“瓢”藝術品設計時所用的三種圖騰樣式。圖騰的設計十分重要,只有在設計過程中借鑒相關資料,反復推敲,不斷進行修改、對比、完善、修飾,才能得到較為滿意的效果,是一件較為浩大的設計工程,圖騰設計的好壞決定著該件藝術品外觀形象的美觀度,是整個瓢制藝術品的重要設計部分。
2.3 將設計好的底稿描摹在瓢的表面著色
用鉛筆將設計好的底稿輕輕地描摹在瓢的表面,修正底圖細節,按事先設計好的色彩方案,用丙烯顏料著色,由于瓢掛件最后是要永久性懸掛,不能褪色,顏料選用丙烯畫料較好,丙烯畫料雖然沒有水粉畫料容易推開,但是水粉畫料不易長期保存,且容易掉色,因此,選用丙烯畫料是較好的選擇。先從整體效果來上大色調,然后根據色塊大小,分割大的色塊,在大色塊里面設計一些小一點的形象,然后以平涂、推移、漸變等著色方式進行著色。著色方式從整體到局部,先鋪大的底色,在底色上描摹線描稿,然后上塊面大的色塊,在大色塊上面再填充小色塊,以此上色程序進行上色。
2.4 整體調整形象,調和色彩關系
上色完畢后要通體查找色彩對比關系,從明度對比、純度對比、色相對比,色彩三要素之間的對比關系檢查色彩填充過程中可能存在的問題,看看是否有不調和之處,看看最終出現的調色效果是不是與設計方案相符,色彩基調、色彩對比是不是與預設的一致。若色彩對比與設計方案一致,或有色塊過大,色彩突兀等情況,可以將此色塊再細分一下,分割畫面,縮小其范圍,或者降低其純度,協調整個色彩關系,直至整個色彩之間能夠得到調和。
本案中采用的色彩對比一般體現為鄰近色對比、互補色對比、對比色對比等常見的色彩對比關系,鄰近色對比中體現暖色調的調和能力,輔以少量互補色來點綴,起到畫龍點睛的作用;互補色對比也是體現暖色調的對比形式,因為是裝飾在室內的軟裝小品,所以,均以暖色調來呈現,居室空間內一般適宜暖色基調的設計,適合營造家的氛圍,里面使用鄰近色、同類色來加以調和,打破互補色對比帶來的激烈的對比形式,避免視覺神經疲憊;對比色對比和互補色對比的調和一致,也是輔以鄰近色、同類色等色彩來調和,活躍畫面。以上三種色彩對比形式和諧有致,個性化、感官性較為突出,適合瓢制品的色彩創意。
2.5 鉆孔、盤線、制作懸掛手柄
為了達到瓢藝術品的裝飾效果,繪制完畢后要在適合的地方鉆孔、盤線制作吊掛裝飾,懸掛手柄的制作可以根據瓢的造型順勢設計,也可以直接打孔,穿線打結進行懸掛,還可以單獨做一個造型獨特的裝飾藝術配件裝在上面,與瓢藝術品的色彩、色調一致,材質可以選用天然纖維,與原生態瓢的材料相呼應,體現天然有機性。本案中主要根據瓢制品的構圖方向,直接在瓢的頂部鉆孔打洞,編結繩索,打結懸掛。
3 原生態“瓢”的陳設效果展示
瓢制品制作完畢以后,要考慮其最終的展示效果,一般來說,這種裝飾藝術品為了體現其視覺性,不以單件作品呈現,通常都是以組合的形式出現,懸掛也是以組的形式來呈現,形成一定的視覺效果,如果量多的話,可以以構成的形式編排懸掛,能夠呈現出更佳的藝術效果,最終的展示陳設效果如圖1所示:
4 結語
本課題一直致力于探索民間傳統文化,將傳統文化繼承發揚光大,尚在研究的路上,找出即將退出歷史舞臺的傳統生活用具,挖掘國內外圖騰文化的設計內涵,將圖騰文化的精髓與傳統生活用具巧妙結合在一起,創作系列視覺藝術出來,既可以美化室內外環境,又為傳統文化生活用具找到了另外一個需求功能,還可以作為室內陳設小品來裝飾、陳設室內效果,是軟裝設計師的不二選擇,也為軟裝陳設行業提供了一個供求需要,本文旨在探索民間傳統生活用具的藝術活化,為民間傳統生活用具提供一個藝術市場,來繼承發揚這些傳統用具。
參考文獻:
[1] 馬曉京.加拿大西北沿岸印第安人圖騰柱文化象征意義闡釋[D].中央民族大學,2007:9.
[1] 馬曉京.波多拉支的興衰與圖騰柱文化傳統的失落——加拿大印第安人圖騰柱文化象征闡釋[J].中南民族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07,7(4):59.
作者簡介:王雪芹(1977—),女,山東諸城人,美術學碩士,中共黨員,三江學院藝術學院副教授,研究方向:公共藝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