韓怡軒?李芃

摘 要:本文以迷笛音樂節為主,通過對迷笛音樂節的品牌形象設計進行初步分析,總結其在品牌文化營銷方面的表現形式,分析其在品牌文化營銷方面的現狀及存在的問題,結合實際設計案例,為音樂節的品牌表情設計應用及傳播提供靈感。
關鍵詞:迷笛音樂節;品牌;表情設計;應用研究
1 迷笛音樂節品牌形象及國內外現狀
人們消費某一品牌時往往這個品牌代表他們自身或渴望塑造的形象,就如同迷笛的品牌精神一樣——自由、博愛、勇敢、前衛。迷笛音樂節作為中國搖滾樂的一面旗幟,在年輕人中擁有強大的號召力。除音樂之外,迷笛也常年聯合公益組織為社會問題發聲,內容表現形式層次豐富,既借助環保公益的正向賦能實現了品牌增量,也體現了迷笛本身的人情味和社會責任感。雖然迷笛在自我價值和社會價值上的詮釋已然做到位于國內數一數二的地位,但在品牌形象方面還需要深度挖掘。
在國內,品牌表情需要植入品牌信息,降低了自由度,使用者對品牌表情興趣不大,繼而減小了品牌的傳播力度。除了2019年草莓音樂節曾與國民表情包“兔斯基”合作,在現場設置了展臺和一系列活動引發短時間內的熱議之外,其他音樂節幾乎沒有推出過品牌表情,也沒有音樂節將品牌表情作為品牌形象持續輸出的要點。
在國外,品牌表情不僅是交流中的輔助工具,還經常承擔跳轉鏈接的責任。由于國外平臺的支持,品牌表情屬于社交化的精準營銷,因而產生了大量的表情包營銷公司。2016年美國Coachella音樂節官方論壇的數據統計顯示,人們喜愛用emoji來表達自己的感受,同時也有明星推出音樂節主題的個人表情包,但主辦方沒有推出過官方的品牌表情,人們還處于自娛自樂的階段。
2 音樂節品牌表情設計的創新點
為了更好地推廣迷笛音樂節這一品牌,應以趣味性和宣傳性為要點,設計出一套迷笛音樂節專用的表情符號,使用戶在網絡交流中時效性地推廣品牌文化,潛移默化地建立起消費者心中個性鮮明的品牌形象。
3 迷笛音樂節品牌表情設計的應用
在品牌表情的設計實踐過程中,制作表情包的素材從迷笛音樂節的品牌文化中提取,比如現場特色、音樂氛圍、音樂情懷等。主體卡通形象從官方品牌標志“綠蝶”入手,以迷笛音樂節現場觀眾標志性的行為為內容,以此推出既具有品牌辨識性又能展現音樂節文化的表情包。在人們使用迷笛音樂節品牌表情的過程中,一來能夠借勢推廣品牌形象、強化品牌定位,二來以此進行包含了時代文化的營銷,在滿足消費者對真善美的文化需求中實現了價值的交換,能夠提升品牌曝光量。
3.1 主體形象設計
將迷笛音樂節logo演變為一副酷酷的綠色異形墨鏡,而墨鏡的主人是一顆年輕飽滿的蒜頭,個性辛辣張揚卻又不失可愛。主人公頭上的“M”代表“MiDi”,也就是迷笛。整體設計運用簡潔明了的粗線條,以抽象的方式刻畫出一個熱愛音樂、充滿活力的迷笛愛好者。顏色對比醒目,人物表情生動,情緒表現亢奮而快樂,充滿純真的童趣等特點也與迷笛帶給觀眾的感受吻合。
3.2 迷笛品牌表情設計分析
第一,“燥起來”是國內搖滾現場經常聽到的一句點燃氣氛的話,通常由臺上演出的樂隊在表演時喊出,以此引導觀眾跳起來或歡呼。圖中蒜頭小子右手高舉的“金屬禮”是搖滾樂迷經典手勢,背后的短直線代表身體向前的動作,營造出激烈的動感。這是在迷笛音樂節的演出現場最常見到的觀眾狀態,在強力的鼓點和失真的吉他聲中不自覺地皺起眉頭、咬緊牙關,表現出與搖滾樂所表達情緒的共鳴,也是對表演者的肯定。在生活對話中,“燥起來”也可以表示鼓舞人心、振奮精神的意思。作為音樂節的標志性口號,將其圖像化滲透到人們的即時通信中,加強了表情使用者對迷笛現場躁動的印象。
第二,迷笛音樂節現場通常會分出幾個舞臺,每個舞臺的演出時間和陣容都不盡相同,各個舞臺之間也有較遠的距離,所以觀眾們為了看到自己心儀的樂隊,經常以百米沖刺的速度在舞臺間穿梭。圖中蒜頭小子頭系綁帶,也仿佛現場觀眾一樣抬起雙臂作跑步狀,背景上以簡潔的線條代表人群,加上人群上放射狀的短直線代表有沖擊力的聲音,造成一種聲勢浩大的觀感。因為網絡語言的流行,現在“沖啊”不僅僅有跑步沖刺的意思,還包含加油、努力的意味,適用于很多場合。
第三,品牌名稱是品牌的核心要素,也是品牌文化的基礎。英文縮寫“MIDI”的意思是樂器數字接口,是編曲界最廣泛的音樂標準格式,幾乎所有的現代音樂都是用MIDI加上音色庫來制作合成的。“迷笛”一詞正是由此而來,不僅簡單易記,又令人印象深刻,同時滿足跨文化語境下符號意義的共通性,英文語境中,迷笛音樂節是現代音樂的盛宴,中文語境中,表達在美妙音樂中迷醉。迷笛音樂節在近幾年推出了電子樂主題的分支,音樂種類更加多元。圖中主人公形象化身舞池DJ,身著迷笛T恤,操控著MIDI控制器,體現了電子樂活力四射的特點,是對迷笛電子主題音樂節元素的概括,也是無形的宣傳。
第四,露營區是迷笛音樂節的一大特色。一般迷笛音樂節的選址都在遠離喧囂的郊區,所以形成了獨特的營區文化。人們背著帳篷睡袋從全國各地趕來,與營地的陌生鄰居打一聲招呼,互相幫忙裝起一個帳篷,就已經建立起了友誼。露營文化已經成為迷笛文化不可分割的一部分,表情運用帳篷元素加上人物動作,塑造了在迷笛營區過夜的觀眾形象。主人公側臥在枕頭上,一半身體探出帳篷,左手慵懶地撐住頭,右手作掀開帳篷簾子的動作,標志性挑眉和勾唇一笑顯得人物生動有趣。
第五,在社交場合中,“好的”或“OK”都是最頻繁使用的日常用語,就微信這款即時通信產品而言,一年內聊天記錄中出現的次數就達上千次。設計中運用了最基本的OK手勢,品牌特征除了眼鏡和胸前字母外,還有主人公手上的迷笛手環。迷笛手環是每次進入露營區的證明物,很多觀眾在演出結束后會保留著手環作為紀念,可以說是另一種形式的文化衍生品。
第六,現在我們處在一個情感消費的時代,消費者不再只注重商品的質量、數量和價值,還重視因購買它所帶來的附加價值而獲得的滿足感。在戶外音樂現場,最合適的飲品想必是一杯冰爽的啤酒了,既讓人精神放松享受音樂,又能拉近彼此的距離。一個干杯的表情代表著歡聚的快樂或為某些事情慶祝的喜悅。在使用這個表情時,消費者或許能想起曾經在迷笛營區和陌生人打個招呼、喝一口酒、一起唱歌就成為朋友的感受。迷笛仿佛是一個自由自在、充滿包容和善意的烏托邦,喚起在現場時特有的情懷是迷笛最強大的品牌形象宣傳武器。
圖1? 迷笛音樂節品牌表情設計
4 音樂節品牌表情設計的傳播
移動互聯網已經滲入每個人的生活,年輕群體正在向世界展現自己的個性和態度。品牌表情也可以說是表情營銷,為了讓消費者盡可能接受品牌,由品牌形象衍生出的品牌表情以一種親切的、生活化的形象出現在消費者和潛在消費者的社交產品中,用來與最具有宣傳能力的年輕消費群體互動,使二者之間產生更多關于品牌文化的溝通,不經意間也擴大了品牌的知名度、提升了品牌的美譽度。音樂節品牌表情不僅可以幫助使用者篩選出志趣相投的人,還可以實現一些人的自我滿足,完成自我個性的塑造。品牌主動發現潛在的商機,并靈活地運用網絡文化元素將其轉變為符號,適度融入自己的產品,以吸引目標消費者的目光,是一種低門檻、高回報的文化營銷。
參考文獻:
[1] 馬亦辰.國內戶外音樂節的現狀與發展策略分析[J].現代職業教育,2015(1):17-22.
[2] 劉寧馨.符號學視角下的品牌顏文字研究[D].暨南大學,2016.
[3] 馬兆衛.符號學視角下的社交軟件動態微表情設計研究[D].江南大學,2017.
[4] MIDI格式是如何改變音樂界的?[DB/OL].煎蛋網,http://jandan.net/2014/07/27/midi.html.
作者簡介:韓怡軒(1995—),女,遼寧錦州人,研究生,研究方向:視覺傳達設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