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嘉憶
摘 要:玉雕屬于民間工藝,是一種獨特的文化產物。本文從民俗文化、玉觀念入手,探討玉雕設計和民俗生活的結合在制作與傳承上的表現,意在強化設計與生活的關系,闡述藝術來源于生活且高于生活的真理。
關鍵詞:玉雕設計;民俗生活;玉觀念;傳承
0 前言
民俗生活是民間工藝的基礎,民間工藝只有與民俗生活產生深刻的聯系,才能還原并升華藝術的本質,為民眾的生活增添樂趣,也為設計提供源源不竭的素材。
1 民俗文化概述
民俗即民間生活的風俗與習慣,它經過幾千年的積累、沉淀與發展,成為一個國家、地區或民族的生活表征。在中國5000年的歷史中,產生的民俗文化數不勝數,僅從宏觀的層面分類,就可以分為制度規范類、婚喪嫁娶類、巫術占卜類、宗教信仰類、生產加工類、貿易經商類、飲食居住類等十余個品類。這些品類互相交叉,又各有不同,隨著時間與地域的變化,呈現出不同的集合形態,具象地表現了社會群體的意象。
將這些民俗文化高度提煉成一種元素,運用到藝術作品中,運用得好會起到畫龍點睛的效果,使人產生心理上的親近與情感上的熱愛,如果運用得不好,帶來的損失不僅是物質上的,還可能造成某種文化形式的折戟沉沙。
2 玉雕設計與民俗生活的關系
玉雕工藝經歷了數千年的發展,在設計上充分地吸收了民俗生活的養分,題材上也傳承與豐富了民俗生活,然后結合不同的質地,形成了造型各異的玉雕工藝品。
最常見的是生活類的玉雕工藝品,涵蓋了文具、煙具、酒局、器皿、日常用品等各種生活用品,小巧且實用是它最大的特點。這些玉雕生活用品在生活中隨處可見,設計與制作成本并不高,多是用大型玉雕作品的邊角料雕琢而成。另一種常見的玉雕類型是宗教信仰類的作品。民間流傳的神話、民間故事、宗教故事被融合在各種玉制品中,它們一方面體現了民間生活的文明程度,另一方面也在道德層面起到了教化民眾的作用。寓意吉祥祝福的玉雕作品也是人們展現民俗生活的主要形式?!盎ê迷聢A”“金玉滿堂”“松鶴延年”“一帆風順”等內容幾乎在任何一個民族文化中都有充分的展現。
如果將民俗生活和玉雕設計提煉成更高層次的玉觀念,則分為程式化觀念和創新性觀念兩種。程式化觀念是一種集體潛意識,蘊含著人們的生活信念和愿望,講究的是生活和藝術的一一對應性,如福祿壽玉雕贈送老人、玉鎖贈予新生小兒等。創新性觀念則是人們根據時代的變化,賦予民俗生活的新的內容,如表現農村幸福新生活的“喜樂年華”玉雕作品中老爺爺、老奶奶夸張的笑臉。由此可見,玉雕從題材到造型都是來源于人們由觀念衍化出的具象物。玉雕藝人把一個地域內的民眾觀念和美術要素結合在一起,使玉從高雅文化轉向了民間,實現了將凡是人類意識能夠感受到的內容都加以體現的目的,使玉雕設計兼具了物質與精神的雙重價值。
3 民俗生活在玉雕設計中的制作與傳承
3.1 制作中的民俗生活
玉的自然屬性決定了玉雕的工藝特點:因料施藝、廢料巧用。也就是說,玉雕設計在展現內容和意象時,并不會固化在某種性狀上。每件作品都是充分發揮想象力與最大限度地運用物料的結果。這和長期的農耕文化有密切的關系,其不僅不會降低作品的質量,反而處處體現出匠人的巧思。以岫玉為例,在所有的玉種中,其出身并不“高貴”,但是因為顏色豐富、硬度適中,所以無論是塑造平面形象還是琢刻立體浮雕,均栩栩如生,用作品的藝術價值提升了玉質的“身價”。有人將玉匠人形容為“百科全書”,就是因為他們可以化庸常為神奇,而這個神奇恰恰是深厚的生活積累賦予他們的。
3.2 民俗生活的傳承
如果說,在制作上更多表現的是匠人的生活智慧,那么在傳承工作上,則更多地體現了全民的智慧。玉雕和其他藝術形式最大的差別是,它很容易受到自然條件的影響,導致文化鏈條被摧毀。僅僅依靠血緣關系的傳承是比較脆弱的,因此,在師承、親承之外找到一條玉雕設計和民俗生活結合發展的專業路徑,顯得尤為重要。
首先是題材上的傳承,傳統內容的地位不需要撼動,同時創新性題材的開發也要持續不斷。“廣聞明鑒”是一個源于佛教題材的玉雕設計,整個作品只有一個佛陀的臉,這張臉是一個變形的臉,在頭頂處有一個點,以此象征人生的坎坷是不可避免的,只有走正途,道路才會越來越寬。這個作品其實是源于中國傳統文化認識,但是經過現代技法的表現,為其賦予了一種創新的意味,更容易被當代人接受。其次,在受眾上進行傳承。玉雕藝人同時具備藝能傳承和普通民眾的雙重身份,把日常生活和藝術行為融合在創作中,構建成一種有組織的模式,實現了一種廣義而自然的延伸。
4 結語
玉雕屬于民間工藝,民間工藝又在民俗學的范疇中??傮w而言,民俗文化是玉雕設計的基礎,玉雕設計是民俗文化的載體,兩者生長于民間,又隨著時代的發展不斷被賦予新的意義。人們要做的工作是,理性地認識兩者的關系,做好保護與開發的工作,使玉雕工藝深深地根植于傳統文化的土壤,實現文化自信。
參考文獻:
[1] 沈貝妮.玉雕設計與制作專業核心課程設置探討研究[J].中國多媒體與網絡教學學報(中),2019(06).
[2] 邢天洋,劉聲遠.淺談現代玉雕設計中的形式美[J].美術教育研究,2018(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