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本文的研究重點是基于女性主義的界定和對文獻的閱讀,深入剖析美國女性平面設計師的設計藝術作品,靈活運用批判性的女性主義詳細分析其平面設計中的女性形象;繼而更好地思索美國女性主義視角下平面設計的文化內涵和女性在平面設計領域中其自我認識,自身價值的全面實現。進一步闡述在今后的平面設計中人們將沖破人性固有的藩籬,人的審美不僅僅是依靠理性的思想來展開,性別品格的多樣化、全方位的視角以及包容的心態應在整個視覺文化的蓬勃發展中占據舉足輕重的地位。
關鍵詞:女性主義;平面設計;藝術風格;價值取向;平等化發展
在西方文化教育研究領域,一個尤其引人矚目的熱點話題是對傳播媒介與性別關系的思索,其本身現已是一種話語的譜系,與此同時也與各領域建立了密切的關系。一般來說,對媒介的研究和對性別的研究通常是基于文學研究(如符號語言學、心理分析、批評理論、后結構主義)和社會學(如民族志、政治經濟學、社會歷史學)理論框架之上的。傳播媒介和性別研究既有相同之處,又有各自所獨具的特點。縱觀每篇關于女性主義的文章,其研究的大前提都是女性在社會當中屬于受壓迫和歧視的群體。對于“女性主義”的定義也有各種說法,其歸根到底就是要實現男女平等關系,認為必須從根本上改變這種不平等關系。在筆者看來,女性主義作為一場政治運動,它與獨特的文化語境、特定的時代背景以及文化有著密不可分的關系。從20世紀60年代末期開始,女性主義在藝術領域興起,并回響著20世紀早期的烏托邦理想。美國的女性主義藝術研究先驅——琳達·諾克林,發表了《為什么沒有偉大的女性藝術家》,并引入以女性主義為視角的藝術史,從而打開了研究女性主義藝術的大門。琳達·諾克林的《為什么沒有偉大的女性藝術家》,對女性藝術家為什么在藝術史研究上被忽視進行了全面的分析,是站在女性的角度向傳統藝術史發難的力作。這一時期屬于女性主義評判繁盛時期。西方研究者在20世紀便將女性主義和視覺文化教育緊密聯系起來研究。女性主義藝術在歐美誕生后迅速穩步發展,逐漸形成了鮮明的自我意識和政治信仰。拒絕女性主義文學藝術方式的視覺藝術理論和藝術創作偏向,應該有著獨特的日常生活實踐及當今世界的視域;通過各種形式和網絡媒體表達人們的情感和思想,這種方式不僅可以使藝術多樣化,也為之后的藝術流派的創作起到了不可替代的作用。
20世紀30年代的歐洲,現代主義運動發展得如火如荼,特別是在德國,受到包豪斯的影響,可以說是達到鼎盛時期。同時,現代主義設計已經存在于平面設計領域,極大地豐富了后來設計的設計形式和方法理論,改變了設計的內涵和本質。這個時期美國相比于歐洲來說,平面設計領域還相對比較落后,藝術家們想通過自己創作的藝術作品來改變人們對藝術文化的態度和偏見。20世紀30年代中期,現代主義運動在歐洲遭到了獨裁政權的扼殺。在歐洲比較有影響力的平面設計師為了躲避第二次世界大戰的戰禍,被迫逃離到美國。歐洲的平面設計師把他們的作品帶到了美國,相應地影響了美國的平面設計風格,使美國的現代主義平面設計風格得到了全面的發展。美國設計師在受到歐洲現代主義的影響的同時,不斷地在學習和實踐中取得了前所未有的成果,他們逐漸形成自己的創作思路和設計風格。這樣就涌現出眾多優秀的平面設計師,形成了之后的“紐約平面設計派”。他們講究傳統文化的根源,重視設計的功能性,同時講究設計的經濟效應,希望設計能夠給人們以及自己帶來快樂。在歐洲現代平面設計的影響下,美國平面設計師們不斷豐富其內涵和功能,形成自己系統的、獨立的設計風格,為之后20世紀五六十年代國際平面設計的發展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在這個時期,也出現了一些女性平面設計師,開始用女性的視角開展平面設計工作,全面實現自身價值。美國女性設計師賽伯·潘列斯(Cipe Pineles,1910-1991),作為第一個被接納加入美國紐約藝術總監俱樂部(the New York Art Directors Club)以及被選入名人堂的女性,對美國刊物的平面設計的現代化作出了特殊的貢獻,但在美國人看來,賽伯·潘列斯(Cipe Pineles)是一個性別模糊的名字。她曾擔任過Seventeen和Charm等多份雜志的主編,Seventeen和Charm都是具有開創性的女性雜志,這兩本雜志留下了她獨特的視覺印跡。
這兩本雜志關注女性面臨的問題和挑戰,并給她們提供解決問題的建議和措施。賽伯·潘列斯(Cipe Pineles)作為平面設計師,就是希望借助雜志通過視覺效果向女性傳達這些思想。20世紀50年代左右,賽伯·潘列斯(Cipe Pineles)在Charm中給予了一個新女性時代的定位——工作與家庭達到平衡的獨立女性。從其參與的Seventeen的封面雜志可以看出,Seventeen在女性的教育中發揮了重要的作用,打破了當時社會對女性的固有模式、社會給女性設下的標準,創造了一種接受女性為獨立個體的新的模式。這可以看出潘列斯作為一名女性設計師,站在女性的特有角度為女性發聲,用視覺與觀念去呈現女性的某種存在狀態。潘列斯雖然沒有將自己視為女性主義者,但是從她設計的雜志以及插畫可以看出她的這種女性意識,1951年7月的Charm雜志封面就可以看出。封面是一位手拿鉛筆、認真聽電話的職業女性,當這種職業女性取代了男性的身份時,讓我們看到了獨立自主的新時代女性形象。雜志的彩頁站在女性的角度,顯示不同的見解,展示出女性可以擴大她們的活動社交圈,可以擴大眼界,女性可以擁有淵博的知識和財產。無論是潘列斯自己的生活方式,還是她當Charm和Seventeen的藝術總監,都可以看出她在潛移默化地向廣大女性宣傳著獨立自主的新女性的形象。可以說,她是時代的先驅。但是,相比其他男性設計師來說,她為平面設計作出的貢獻很少有人知道。她只是用自己的方式展示出了女性應該有的生活方式和生活態度,為之后美國的刊物發展奠定了基礎。
在美國平面設計領域,還有一位杰出的女性平面設計師——Paula Scher,她用天才般的設計和創作靈感,為美國的視覺文化的發展起到了很好的帶頭作用。她加入Pentagram設計事務所,20世紀70年代開始就設計了唱片的封面;她的字體設計被很多人所知道,她經常在TED Talk里面講述有關她對字體設計的感受以及創作靈感。她巧妙地運用字體的排列組合,設計出一組從來都沒有人嘗試過的設計作品,她表示她喜歡用字體設計來創造出獨特的設計作品。Paula Scher用自己的想象與字體進行創作,塑造出一個又一個具有視覺沖擊力的作品。她設計過紐約公共大劇院的Logo、歌劇宣傳廣告、花旗銀行的Logo以及Tiffany形象設計等等。雖然她可以說是平面設計界的大師,但是她的作品也受到了很多人的質疑,因為人們對新的設計思想的接受和認可是需要時間的。當Paula Scher被問到現在設計領域占據最有話語權位置的還是男性時,她大聲地說,女性設計師也應該像男性設計師那樣,大聲地為自己的作品申辯,要詮釋自己的作品,這與性別無關,因為女性也要有堅定的自信,敢于表達。Paula Scher作為女性平面設計師,通過自己的女性視角,增加了藝術的多元化,為藝術界注入了新的活力。
美國女性主義設計者賽伯·潘列斯和Paula Scher的設計作品,證實了女性主義作為一種內在于方法論探索中的激進精神,所帶有的理論知識價值使得她們對設計史領域亦同樣存在性別話語、性別權力與性別政治保持清醒與警惕。如今是女性積極參與設計的時代,人類學和社會學理論和方法的引入,使設計史學家能夠擺脫傳統的設計師研究模式,專注于系統分析對象本身,特別是對物質文化理論和方法的引用。設計對象的性別特征研究已成為設計史研究中最熱門的研究問題之一,有助于設計師理解設計史上許多深層次的問題。
女性的溫柔、感性與男性的陽剛、理性自古以來就有很大的差異;千百年來塑造性別價值話語和權力結構的差異性,使得設計歷史難題必然也存在諸多差異性。女性喜歡用感性的思維去感受藝術,而男性更多的是用理性的思維去敘述故事。例如,著名的設計史學家菲奧娜·麥卡錫(Fiona MacCarthy)將早期英國設計通史的標準文本命名為《所有光艷美麗之物:1830年至今的英國設計》,這種抒情的藝術風格和情感思維方式充分體現了女性研究者的特點。
以上分析了兩位美國的女性設計師,分析了她們的藝術作品。針對女性設計師在設計中存在的問題,筆者認為,為了豐富藝術的表現形式,最為重要的一點就是我們需要考慮女性所獨有的品質,在陰陽失衡的今天,設計更應該注入女性文化。現如今,雖然較發達國家已經實現了制度和法律上對女性的平等,但是在具體的現實生活中,女性的權利還是得不到保障。文化哲學家喬治·齊美爾早在20世紀就關注到女性文化的問題。在齊美爾看來,女性所獨有的品質比男性更具有靈魂,文化首先是個體身上的一種社交活動,與個體靈魂的智慧、幸福、美以及德行相關。男性和女性都受到文化制約,但目前的客觀文化是由男性主導的。筆者認為,女性文化運動更顯得像是一種新的貴族統治訴求,即真正由最好的來支配。性別平等問題不僅關乎女性,而且關乎男性,兩性都應該認識到需要打破性別不平等的局面。領英發布的機會信心指數發現,關于阻礙職業機會問題,兩性的差距最重要的因素來源于家庭的支持,其次是職場對女性的偏見。在西方文學領域,有一個概念就是:女性在所屬領域需要所有的女性團結、互幫互助來抵制外界對她們的偏見,這被稱為“姐妹情誼”。在平面設計領域,設計工作本就是一項團結合作的工作,把“姐妹情誼”這個概念用到設計領域,可以極大地提高女性工作者的工作效率,同時有利于對女性文化的探索。現如今,女性藝術家參與到藝術活動中,發展女性藝術最關鍵的是我們需要完善對女性主義藝術理論的研究,擺脫男性標準與模式的束縛,發展純粹的女性主義藝術。
參考文獻:
[1] 約翰·沃克,朱迪·阿特菲爾德.設計史與設計的歷史[M].周丹丹,易菲,譯.南京:江蘇美術出版社,2011.
[2] 謝里爾·巴克.父權制的產物:一種關于女性和設計的女性主義分析[A].維克多·馬格林(美).設計問題[M].李硯祖,譯.中國建筑工業,2010.
[3] 李銀河.女性主義[M].山東人民出版社,2005.
[4] 劉霓.西方女性學:起源、內涵與發展[M].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7.
[5] 劉利群.社會性別與媒介傳播[M].北京:中國傳媒大學出版社,2005.
[6] 梁巧娜.性別意識與女性形象[M].北京:中央民族大學出版社,2004.
[7] 彭妮·斯帕克(英).大設計[M].張朵朵,譯.桂林:廣西師范大學出版社,2012.
[8] 楊先藝.設計社會學[M].中國建筑工業出版社,2014.
[9] 林路.她的視角[M].河南科學技術出版社,2000.
[10] 王政.女性的崛起:當代美國的女權運動[M].北京:當代中國出版社,1995.
[11] Margaret Walters .女權主義簡史[M].北京: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社,2008.
[12] 高興.設計平等性研究[D].江南大學,2007.
[13] 霍春曉.性別差異化設計研究[D].江南大學,2007.
[14] 李硯祖.設計之維[M].重慶大學出版社,2007.
作者簡介:宋佳(1995—),女,碩士研究生,研究方向:設計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