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思想政治工作是高校各項工作當中的重要內容,“緘默知識”是教育學理論和現代知識社會當中的重要理論和概念。本文探討二者在實際工作中的聯系,探討新時期如何理解和運用“緘默知識”,做好學生思想政治工作。
關鍵詞:高校;緘默知識;思想政治工作
學生思想政治工作是高等院校教學管理工作當中極其重要的組成部分。由于各方面的原因,現在的高校學生思想政治工作面臨著一系列新的挑戰和困難。特別是隨著“知識爆炸”和“知識扁平化”趨勢的來臨,原有的知識傳播和教育體系面臨著巨大的挑戰和變革,這一影響也必然觸及學生思想政治工作領域。這就需要我們思考新形勢下學生思想政治工作的新方法、新理念。
1 “緘默知識”理論與學生思想政治工作的聯系
“緘默知識”也被稱為“隱性知識”,其理論來自英國著名學者波蘭尼,其認為“人類通過認識活動所獲得的知識包括他們可以運用言語、文字或符號的方式加以表達的知識——顯知識,但是卻不止于這些知識。在這些知識之外,還存在著另類不能或很難用言語、文字或符號表達的知識——緘默知識,它們共同構成了人類知識的總體”。[1]學生思想政治工作有它獨特的特點,除了思想政治理論課等固定平臺之外,有很多工作要通過學生工作者其他方面的工作來開展。例如,在開展資助工作時,對學生進行感恩和誠信教育,在學生團體活動中培養學生的集體意識和大局觀念,在志愿者活動中培養學生的奉獻精神和愛心意識等等。這些大部分都屬于“緘默知識”的范疇。
2 高校學生思想政治工作面臨的一些新情況
近些年隨著社會經濟的發展,教育行業面臨著新的大變革。隨著互聯網技術的發展,傳統的教育內容特別是書本知識的傳播面臨著扁平化、碎片化等趨勢,“數字教育公共服務平臺脫離了傳統的學校課堂的模式”,[2]學生思政工作方面也面臨新的變革,以往我們大多把思想政治工作視為人才培養當中非常重要但是又比較軟性的一個方面,除了思想政治理論課外,缺乏量化的有力平臺進行考核管理。但是隨著高校面臨的傳統教育范式的變革,未來高等教育中,對于包括學生的情感、態度、經驗等多方面屬于“緘默知識”范疇的意志品質和素質的教育將變得越發重要。
客觀上來講,對學生意志品質和綜合素質的教育一向是高校的教育內容之一。國內外優秀的院校往往都有優良的文化傳統和精神資產,如辦學和求學精神等,但是這些大多都被歸為校園文化領域,并沒有像進行日常專業教育那樣成體系化、制度化。教育變革促使我們不得不思考:未來的大學除了書本知識和技能的教育教學外,還有哪些可供發展的新維度?如何變革人才培方式以適應新的教育變革?對于學生工作者來說,如何在這種大變革下深化并做好學生思想政治工作?
3 思想政治工作與“緘默知識”教育相結合
2018年原南方科技大學賀建奎副教授“基因編輯嬰兒”事件在國內外引起軒然大波。賀建奎公然違背科學和科研倫理,違背科學共同體基礎共識的做法是值得廣大教育工作者特別是高等教育工作者深思的。筆者認為,也許僅憑科學倫理教育已經無法阻止賀建奎副教授的瘋狂行為,但是亡羊補牢猶未為晚。從這一事件當中我們可以感受到加強對學生的倫理道德和價值觀教育的極端重要性。
未來的高等教育中,普通書本知識和技能的學習會被相對弱化,學習渠道會日益多元化,其重要性自然會相對降低。許多思想政治工作的相關內容,如人生觀的端正、價值觀的引導、科學精神和科學思維的建立等將越發重要,而且他們只有通過系統的教育和培養才能形成。而這些內容基本上屬于“緘默知識”的范疇。因此,未來的高等教育將由以“顯性知識”的教育為主過渡到“顯性知識”和“緘默知識”教育并重,學生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要性也必將提升到一個新的更高的維度。
4 實施路徑的幾點設想
如何實現“緘默知識”教育和思想政治工作的結合呢?筆者做以下幾點設想。
第一,變更學生培養考核體系。傳統的教育包括高等教育,其對學生的培養考核主要是以書本知識為核心,以卷面考試為主要手段。未來應當完善對學生的思想和行為的多維度考核,尤其是在高等教育中完全可以建立從思想、行為、考試等多維度的人才考核和評價機制,設立專門的思想政治素質觀測考核點,并將其與評獎評優、黨員培養、學生就業等多方面的工作相結合。
第二,高等教育應當更多從培養知識技能轉變為培養素質和品質。未來知識和技能的更新迭代會越來越快,學生學的知識還沒畢業就已落伍目前在很多專業領域已經屢見不鮮。因此,不如索性將學習方法、學習思維以及個人素質、意志品質的培養上升到教育培養的主要層面,將知識和技能作為其附屬層面。
第三,與工作實際情況相結合。我國的高等教育最終是要培養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合格建設者和可靠接班人。思想政治工作和高等教育的發展都要緊扣這一主題,要緊跟黨的理論發展,既要看到“緘默知識”教育和思想政治工作的重合點和共同點,但也不能簡單地將二者混為一談,要看到思想政治工作在一些方面更高更深刻的維度,運用辯證唯物主義原理,把握好二者的異同。
參考文獻:
[1] 方明.緘默知識論[M].安徽教育出版社,2004:12-13.
[2] 肖君.上海數字教育公共服務平臺研究[M].上海交通大學出版社,2011.
作者簡介:宋斌杰(1986—),男,山東棗莊人,碩士研究生,研究方向: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