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互聯網的飛速發展帶來了學習方式的改變,高職院校學生可以利用網絡有效地學習,促進自身的終身發展。本文主要從課前、課中和課后幾個階段闡述利用互聯網技術激發學生學習興趣的實踐探索,并總結在互聯網環境下學生學習能力培養的效果及存在的問題。
關鍵詞:“互聯網+”;高職院校;學習能力;實踐與探索
網絡飛速發展,知識快速更新換代,社會對人才的需求也不斷發生變化。高職院校的學生直面社會,加上其在學習上的固有特點,大部分人對書本知識并不是非常感興趣,學習效率不高。另外,計算機和智能手機的普及,互聯網已成為高職學生獲取信息的最大途徑。將知識與互聯網結合,最大限度地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利用“互聯網+”教育模式培養學生學習能力是當下高職院校教學的一大趨勢。
1 “互聯網+”時代高職院校學生學習能力培養實踐準備
1.1 構建寬松的網絡學習環境
隨著互聯網的發展,高職學生接收信息的渠道變得多樣化。有調查顯示,大部分學生會利用網絡查找學習信息。先進的信息技術給學生提供了多種學習工具,方便學生利用自己的零碎時間學習。因此,構建寬松的網絡環境非常有必要,學校應該提供豐富多樣的學習資源,方便學生隨時隨地學習,在使學生掌握專業知識的基礎上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和職業道德素養,促進學生全面發展,為社會培育高素質復合型人才。
1.2 豐富教師信息化教學手段
教師應緊跟信息時代的步伐,從學生的角度出發,抓住學生的學習興趣點,將網絡素材融入日常教學中,將互聯網技術與專業技術緊密結合在一起,有效開展教學。教師還應整合各種網絡資源,轉變教學觀念,重新定位教學角色,不斷學習教學新技能,提高自己的專業水平。
2 “互聯網+”時代高職院校學生學習能力培養實踐探索
2.1 課前準備
(1)教師明確學習目標。大部分高職院校學生學習效果不理想,主要是因為學生缺乏明確的學習目標,學習不知道從哪入手。要增強學生的學習能力,教師應在課堂教學前利用網絡平臺發布學習任務并明確學習目標,告知學生知識點,并列明知識點中的重點和難點,制定學習標準以及達到標準的方法,讓學生在學習過程中有的放矢,提高學生自主學習的效率,讓學生通過自主學習獲得自信心。在引導學生學習時,教師要為學生編寫學習輔導提綱,細化學習目標,明確指出知識的理解、掌握、運用的程度要求。例如要求掌握的重點、突破的難點、完成的練習以及完成時間等,讓學生在提綱的引導下主動看書學習,真正起到輔導作用。
(2)學生自主探索知識。要培養學生的學習能力,主要是讓學生利用各種資源自主學習,通過自主探索、研討、交流,構建知識結構。確定學習目標后,教師可以要求學生根據學習目標和學習綱要,運用課本、參考書、網絡資料自主學習。在信息化飛速發展的當今社會,自主學習并不是簡單地看書學習,而是要讓學生能夠利用信息化網絡對知識有一個全面、系統的了解,并能將知識應用到生活中,達到學以致用的目的。不同學生對知識點的理解程度不一樣,學生通過自主學習后可能還存在一些無法解決的問題,對于這樣的問題教師需要組織學生討論或重點講解,同時要鼓勵學生大膽地尋找解決問題的策略,鼓勵學生大膽質疑,敢于提出自己的問題。
2.2 課中強化
(1)針對性討論。通過課前準備,學生對知識點有了一個基本的了解。對于比較簡單的知識點,教師可以直接略過;對于較為重要或者學生比較難以理解的知識點,教師應通過前期學生的反饋,整理知識重難點并在課堂上組織學生開展針對性討論。教師先將要討論的知識點以發布任務的形式告知每一個學生,學生在平臺上發表自己的見解,并將自己的觀點及時傳達給老師。通過此教師可以整合學生的學習信息,掌握學生的思維動態。
(2)理論應用于實踐。很多學生對知識點了如指掌,但一旦結合實踐,就不知道怎么去操作和應用理論,造成理論與實踐的斷層、銜接不上。對于操作性較強的知識點,教師可以利用互聯網技術將相應視頻展示給學生,或者教師自己動手制作視頻進行演示教學,加強學生對知識點的應用。
(3)實時測試。通過自主學習和討論以及教師的講解,學生基本能掌握相關知識點,但在知識的靈活應用上可能還存在不足之處。對此,教師可以利用網絡平臺,例如智慧云平臺,發布小測試讓學生完成,讓學生自我檢測對知識的掌握程度。教師通過平臺可以看到學生的完成時間以及完成情況,以此來判斷學生對知識的靈活應用情況或者是否達到了舉一反三的教學目的。測試的形式可以是多種多樣的,既可以是選擇題,也可以是材料題。在學生完成練習的過程中,教師還要視情況指導個別學生,尤其是學習困難的學生。實踐證明,測試能較大程度地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培養學生運用所學知識、獨立解決問題的能力。
(4)教師點評。通過網絡技術,可以將學生的討論結果以及測試結果投放到大屏幕,教師分析學生易錯之處是普遍存在的問題還是個別學生的知識漏洞,有針對性地及時更正學生對知識點的錯誤理解,幫助學生更好地理解和應用知識。
2.3 課后拓展
(1)補充資料。每門課程或知識點并不是單一存在的,很多學生沒有思考課程之間的聯系,導致不能靈活應用知識。教師要引導學生構建知識體系。為了增加學生的知識面,讓學生更加全面系統地理解知識點,教師可以提供相關鏈接供學生學習,找出一些跟課程相關的視頻供學生觀看,增強學習的趣味性。
(2)自我評價。高職院校學生普遍缺乏學習的自覺性,布置課外作業是不可缺少的環節。很多學生因為忽視了課外的復習、練習,不能及時地復習、總結所學的知識,導致學習效果不佳。學生通過練習,及時地應用所學知識解決問題,可以起到強化鞏固知識的作用。同時,練習是教學在課外的延伸,可以促進學生學習能力的增強。
(3)課后交流。筆者經調查發現,當學生能較快解決學習問題時,學生的學習興趣會得到提高,而當學生遇到學習困難卻得不到解決時,會逐漸喪失學習興趣甚至放棄該專業所有課程的學習。因此,教師與學生的及時溝通交流是激發學生學習興趣的必要手段。教師應通過網絡交流工具與學生建立有效的交流渠道,及時解決學生的學習問題。
3 “互聯網+”時代高職院校學生學習能力培養的實踐效果
3.1 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得到增強
由于學習任務是解決實際問題,學生通常對其非常感興趣并能積極參與其中,發揮了學生的主觀能動性。教師幫助學生明確了學習任務,因此,學生能夠較為合理地分配時間,按照學習計劃安排學習各個任務中的知識,甚至能做到超前學習。教師將激勵機制與學生任務完成情況相結合,極大地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
3.2 學生的網絡操作技能得到提高
高職院校大部分學生對網絡的應用主要是聊天、看電影、玩游戲等,對工作、生活有幫助的軟件應用較少。例如,有些同學不會發電子郵件,只會直接傳輸文件;Excel用得不好,數字計算借助計算器等。網絡環境下,教師教學方式的轉變也提高了學生網絡技能,為了完成老師布置的任務,學生需要熟練操作利用各種軟件和搜索引擎,根據學習任務中的問題,搜索相近或相關的知識,并能嘗試應用。
3.3 教師從傳統的教學中得到解脫
傳統教學中,課前點名、課堂練習、檢查作業是必不可少的環節。網絡時代,教師借助網絡平臺可以輕松了解學生的到課情況,掌握學生課堂練習情況以及學生課后作業的完成情況。針對學生出現的問題,教師有的放矢地開展教學,實現學生輕松學、教師輕松教。
在“互聯網+”背景下,知識與技能不斷更新,高職教育要結合社會發展的需要進行變革創新。互聯網技術為高職院校在人才培養方式上的轉變提供了路徑,為我國高素質技能型人才培養提供了新的發展思路,對此,高職院校需要不停地實踐、探索與思考如何利用互聯網技術進一步加強人才培養。
參考文獻:
[1] 洪志強.互聯網+時代的高職課堂教學創新實踐[J].教育教學論壇,2018(30):252-253.
[2] 劉影.“互聯網+”時代高職生學習方式轉變研究[J].遼寧高職學報,2018(20):94-96.
[3] 孫國忠.互聯網時代高職院校人才培養途徑的探索——以常州信息職業技術學院為例[J].漯河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18(17):7-9.
作者簡介:譚玲(1988—),女,湖南衡陽人,研究生,講師,研究方向:稅法,經濟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