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寧 宋忠良
摘 ?要:為了有效地發現教學存在的問題,積極探索高校籃球選項課程改革方案,筆者在查閱大量文獻資料后,通過專家訪談與直接觀察法,運用邏輯分析與歸納法圍繞“健康中國”戰略對普通高校公共體育籃球選項課程存在的不足進行探討,并提出了相應改革與發展的探索路徑,認為需進一步完善與優化“三自主”選課形式,教師在及時更新教學理念并注重自身水平能力提高的同時,應在籃球課程中創新性地嘗試多元化教學模式的思路,以期為今后普通高校公共體育籃球選項課的教學改革提供理論依據。
關鍵詞:健康中國 ?普通高校 ?公共體育 ?籃球選項課 ?教學理念 ?教學模式
中圖分類號:G841 ? ? ? ? ? ? ? ? ? ? ? ? ? ? ? ? ?文獻標識碼:A ? ? ? ? ? ? ? ? ? ? ? ?文章編號:2095-2813(2019)10(a)-0090-03
黨的十八屆五中全會明確提出了“健康中國”的重大發展戰略,2016年8月26日由習近平總書記主持召開的中共中央政治局會議審議通過了目標更加清晰、路徑更加準確的“健康中國2030”規劃綱要[1]。同年10月,中共中央、國務院印發了《“健康中國2030”規劃綱要》,其中有多個章節的內容如:提出將健康教育納入國民教育體系,把健康教育作為所有教育階段素質教育的重要內容;構建相關學科教學與教育活動相結合、課堂教育與課外實踐相結合;普及科學健身知識和健身方法;加大心理健康科普宣傳力度,提升心理健康素養;實施國家體育鍛煉標準,培育青少年體育愛好,基本實現青少年熟練掌握1項以上體育運動技能,確保學生校內每天體育活動時間不少于1h等方面[2],都對學校體育健康工作提出了新的目標和要求,為今后學校體育的改革發展指明了方向。通過公共體育籃球選項課程,構建課堂向課外延伸的方式進一步向大學生群體普及和推廣籃球文化,傳授籃球鍛煉的知識、方法,提高他們的心理健康素養,使他們熟練掌握籃球的基本技術、技能形成終身體育的習慣,并以此來促進“健康中國”戰略的實施。因此,針對普通高校公共體育籃球選項課程的實際情況進行相應的教學改革研究就顯得尤為必要。
1 ?普通高校公共體育籃球選項課程存在的不足
1.1 學生身體素質呈現顯著差異,給籃球教學帶來困難
目前,普通高校公共體育課程已經形成了大學一年級必修二年級選項,較為統一化的課程體系。隨著近幾年大學體育課程改革的推進,學生“三自主選擇”的上課方式——自主選擇上課時間、自主選擇上課老師以及自主選擇運動項目內容已基本完全實現,大學公共體育籃球選項課也是為大學二年級選擇籃球運動項目作為教學內容的非體育類專業學生而專門開設的課程,一般開設時長為1學年,分為上、下學期。其主要的目的就是通過公共體育籃球選項課程的學習,培養普通大學生的體育興趣、愛好與技能特長,同時磨練他們的意志品質,增強合作與交往能力,使他們掌握籃球運動項目的基礎知識、基本技能和有效的鍛煉方法,養成良好體育鍛煉習慣和健康生活方式。由于近十多年來高校招生規模持續增長,特別是綜合類普通高校的生源來自于全國不同地域,不同的成長環境,不同的文化背景,也導致學生身體素質的差異性非常顯著,要讓所有籃球選項課的大學生在1年內熟練的掌握籃球技能,使得公共體育籃球選項課的教學面臨極大的困難。
1.2 對籃球運動認識不深,選課較為盲從
為深入貫徹落實《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加強青少年體育增強青少年體質的意見》(中發〔2007〕7號)和《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2010—2020年)》,2012年經國務院同意,教育部、國家體育總局等部門聯合頒布了《關于進一步加強學校體育工作的若干意見》,《意見》指出實施好體育課程和課外體育活動,在校學生應學會至少兩項終身受益的體育鍛煉項目。但實際面臨的情況,有相當一部分的學生在初、高中階段由于應試壓力,體育課程經常被主課占用,學生的運動能力差,對籃球運動認識不深,技術基礎薄弱,不了解籃球規則。在與學生進行溝通與交流的過程中了解到,由于大學二年級開設的體育選項課種類較多,一些在室內上課,風吹日曬較少,鮮有身體對抗的新興體育項目,如羽毛球、跆拳道、形體、健美操和游泳等課程,對于初、高中階段并沒有形成體育特長的學生來說就顯得趨之若鶩。傳統的三大球類,除非學生平時較多關注與愛好這些運動項目,并初步掌握一些技術、技能,主觀意愿去選擇的人數并不多。
1.3 教師的教學理念陳舊,缺乏對學生人文心理關懷
根據調查發現,傳統的教學理念是以教師的教為主體的課堂授課形式,教學內容以單一的籃球技術、技能和戰術為主,缺乏對學生人文心理關懷。長此以往單調的授課內容在很大程度上會影響學生的學習興趣,限制了學生主觀能動性的發揮,阻礙了學生綜合素質的全面發展[3]。心理學研究證明,不能獲得成功感的體驗容易讓學生缺乏對自身的客觀認識,導致其心理承受能力較低,抗干擾能力下降,意志品質較薄弱,這些不利于籃球教學目標的達成[4];另外,隨著科技的日新月異,“互聯網+”技術的發展,大學生群體能夠很方便地通過移動終端獲得諸如NBA等高水平籃球比賽的視頻與錄像,并且這個群體對于比賽的欣賞與評價水平也在不斷提高,許多大學生籃球愛好者對于技術統計、技戰術分析等方面都有自己獨到的見解。因此,教師如果不進行觀念更新,這些陳舊的教學理念也就越來越跟不上時代的進步、社會的發展以及學生的個體需求了。
1.4 教學模式的選擇過于僵化和單一,課后延伸不夠
目前大學公共體育課普遍采用技能傳授式的體育教學模式,其教學指導思想還是停留在強調學生學習和掌握籃球的技術、技能上面,教學目標以教師的講解示范和糾錯為主,學生模仿進行練習,通過反復的身體練習達到掌握籃球的技術、技能及發展身體素質的目的。教師如果缺少創新和開拓的精神,從一而終地選擇單一的技能傳授式教學模式,隨著課程教學計劃的推進勢必會引起學生的厭學情緒,也容易導致教學過程結構和教學方法的教條化與同質化,忽視教學環節中學生的主體地位,使他們被動地接受知識,限制其創造性與主觀能動性。再者,學生是學習的主動者,而不是被動的接收者,拓展學生創造性活動領域,應當將課堂學習與課外活動有機結合起來[5],但現有的制度設計和績效考核方式往往只注重教師在課堂教學中的表現,很難調動他們課后延伸對學生進行課外指導的熱情,這些都不利于學生熟練掌握籃球運動技能和每天鍛煉1h的落實。
2 ?普通高校公共體育籃球選項課程的教學改革探索
2.1 進一步完善與優化“三自主”選課形式
“三自主”選課形式在普通高校廣泛實行以來,已經取得一些實效。給廣大學生帶來極大的便利同時,也有利于他們興趣、愛好與特長的發展,但“三自主”選課形式在具體的實踐過程中仍然暴露一些突出的問題。首先,“三自主”選課形式不能僅流于教務為本的表面形式,因最大化地滿足學生的選擇,根據現有的教學資源動態的解決分班問題[6]。不能硬性的規定籃球課程只開幾個班,每個班固定多少人。其次,以往“三自主”選課強調了學生的“選”而忽略了教師的“教”,教師只能處于被選擇和被動接納學生的地位。殊不知籃球運動項目對練習者的球性支配、運動素質、協調能力及身體對抗能力等多方面要求頗高。不能僅憑學生對籃球的一腔熱愛,毫無任何基礎,也不了解籃球的基本知識,想讓他們通過一年的學習來熟練地掌握籃球技術、技能是不符合運動規律的,并且會影響班級整體的教學效果。針對這些客觀情況,建議每學年的第1、2次課對所有選擇公共籃球課的學生進行統一的試學遴選,通過籃球基本功及身體素質等方面的測試,讓教師對選課學生有一個全面了解;再將男女生分開,依照測試結果分成若干等級進行分層編排班級教學;然后根據班級的等級情況,針對性的設計教學計劃、教學內容與考核評價標準。
2.2 教師要及時更新教學理念,注重學生興趣與習慣的培養
普通高校公共籃球課教師由于學緣、學歷、年齡結構等多方面因素影響,導致水平能力參差不齊。教師的水平能力直接關乎課堂教學質量與學生學習效果,而教師的教學理念是影響其自身水平能力提高的決定因素。我們身邊不乏一些高校籃球教師,從業10年、20年來其教案、教學大綱、教學進度及考評標準一成不變,究其原因還是在教學理念上缺乏創新思維,要么只重視實踐教學,忽視學生的籃球理論知識的傳授,抑或是在教學中以競賽為教學目標,缺乏對學生興趣與自信的培養,不了解學生對籃球課程的需求。因此,普通高校籃球教師要及時更新教學理念,加強自身水平能力的提高,在以“健康為本,終身體育”的教學指導思想前提下,注重學生學習興趣與籃球運動鍛煉習慣的培養。首先,教師要讓學生了解公共體育籃球選項課的目的、任務及要求,調動學生的探知欲;其次,通過課堂教學的情景設計選用一些新穎、有趣和奇特的教學內容或方法來激發他們的學習動機;再次,根據學生對教學內容的整體掌握情況科學合理地設置學習目標,強化成功感的體驗,有利于他們的興趣形成;最后,課堂教學不能僅限于籃球的基本知識、技術與技能的講解與傳授,還要強化通過籃球課程的學習向學生普及科學健身鍛煉的知識與方法。
2.3 加強教師能力提高與課后延伸,關愛學生心理健康
教師不僅要更新教學理念,更要把握機遇及時提升自身的專業能力和綜合素養。學校教務部門和學院可加大教師的培養力度,定期組織他們進行校際之間的交流與學習,支持其參加國內外重大比賽的組織、裁判等社會實踐工作,同時優化教師隊伍結構,補充新鮮血液;鼓勵大學籃球教師積極投身學校籃球隊業余運動訓練,促進帶隊執教能力與專業知識水平的提高,并通過籃球課堂教學向課外延伸,參與大學生籃球社團活動,拉近師生的距離,培養更多的學生體育骨干;高校籃球教師也應發揮自身主觀能動性,積極開展教學研究,大膽嘗試教學改革,并關注國內外籃球領域最新發展動態。另外,當前大學生所面臨學習模式的改變和嚴峻的就業形勢,對大學生心理健康的影響十分重大。據近10年的研究成果表明:有10%~30%的大學生存在各種不同程度的強迫、人際關系敏感、敵對等心理健康問題[7]。而大量的國內外研究文獻和心理學實驗都表明:長期的有規律的從事體育運動鍛煉,可以減少一些負面的情緒反應和增加自我認同,緩解其精神壓力。因此需借助籃球教學的過程強化對學生人格的塑造作用:一是教師在課堂上的正確引導,營造積極、健康和向上的課堂氛圍讓學生樹立正確的價值觀;二是通過目標設置、情景設置和分組對抗等教學手段與組織形式,磨練其不畏挫折的堅韌性格和團隊協作能力;三是師生之間積極地交流與溝通,關注他們的課業和生活狀況,特別是做好后進生的幫扶。
2.4 創新地嘗試多元化教學模式
現代社會的發展,對人才綜合素質的全面性要求越來越高,傳統單一的技能傳授式體育教學模式一直強調在籃球技術、技能上的掌握,容易忽略學生的籃球綜合素養、學習主動性、相互協作意識和終身體育習慣的培養。因此,教師有必要在籃球課堂教學中創新地嘗試多元化教學模式,但多元化教學模式的運用并不意味著諸多教學模式的無序搭配和濫用,而應該按教學進度與教學大綱將本學年度公共籃球課程劃分為若干個教學單元,再根據每個教學單元需要突出的教學指導思想和完成的教學目標來選擇相應的教學模式。如教師可將一學年度的公共選修籃球課分為籃球基礎知識介紹、籃球技術、籃球戰術、籃球比賽組織與裁判法等教學單元。學年度最初2~3次課的籃球基礎知識介紹教學單元,主要是讓學生對籃球運動進行了解并提高他們的認知,可通過啟發式、領會式的教學模式對籃球運動的發展、規則和一些基本練習方式進行講解,再設置問題讓學生進行探索與發現,提高他們對籃球運動的學習興趣;籃球技術的教學單元突出學生對籃球技術動作的熟練掌握,教師可運用技能傳授式、訓練式教學模式讓學生通過反復地身體練習形成技術動作定型,同時達到提高身體素質的目的;籃球戰術的教學單元強調學生之間相互合作及獲得成功感的體驗,可選用分組式、合作式教學模式,讓同組的學生相互協作共同完成戰術配合來獲得成功感,增強他們的團隊凝聚力;籃球比賽組織與裁判法的教學單元主要是為了檢驗學生的賽事編排與組織、裁判員執法和運動員比賽能力,可用群體式、情景式和快樂式的教學模式將學生分為賽事組織方、裁判員和運動員等群體角色,通過模擬組織籃球比賽情景來鍛煉他們的實踐水平,并獲得快樂的體驗。
3 ?結語
籃球是進入我國高校公共體育課程較早的運動項目,因其對抗性、技巧性和較高的觀賞性深受大學生們的喜愛,高等教育突出健康教育的理念也推動了高校公共體育籃球課程的不斷改革。要把握高校公共體育籃球課的改革路徑,需要針對其面臨的實際困境,進一步完善與優化“三自主”選課,促進高校籃球教師及時更新教學理念與提高自身能力水平,強化課后延伸與關愛學生心理健康,同時在課程中創新地嘗試多元化教學模式,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培養他們健康的運動習慣和樹立牢固的“終身體育”意識,并以此來服務“健康中國”戰略的實施。
參考文獻
[1] 張文鵬,王志斌,吳本連.健康中國視域下學校體育治理的政策表達[J].北京體育大學學報,2018,41(2):94-100.
[2] 中共中央 國務院印發《“健康中國2030”規劃綱要》[N].光明日報,2016-10-26(001).
[3] 程培朋.高校籃球教學改革影響因素及發展趨勢分析[J].體育科技文獻通報,2016,24(1):61-66.
[4] 蒙可斌.高校體育教學中籃球教學方法改革研究[J].教育教學論壇,2019(1):129-130.
[5] 別敦榮,張征.斯坦福大學的教育理念及其啟示[J].國家教育行政學院學報,2011(4):85-90.
[6] 董東風.學生三自主體育選課研究[J].湖南郵電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14,13(4):127-130.
[7] 殷曉旺,余錫祥,尹國昌,等.籃球、健美操對大學生心理健康的實驗干預[J].北京體育大學學報,2007(3):338-339,3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