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華凱
◆摘 ?要:隨著新課改的全面推進,人們對學生的全面發展越發重視。在傳統的教育當中,教育人員只重視知識的傳輸,未重視學生的全面發展。開展體育教育,不僅可以保障學生的身體健康,而且是推動素質教育有效開展的重要部分。現階段籃球得到了普及,籃球訓練逐漸在小學體育中開展。為了提高學生籃球訓練的積極性,實現體育的高效教學,體育教師需要以興趣為基礎,對小學籃球訓練進行研究。
◆關鍵詞:興趣;小學籃球訓練;高效教學
一、籃球訓練概述
于籃球訓練而言,其可以對學生的協調能力進行訓練,并且有助于學生體質的增強。部分學校在開展籃球訓練的過程中存在場地裝備不足、籃球器械不足等問題,這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籃球訓練的效果。籃球訓練具有一定的專業性,體育教師在開展籃球訓練的過程中,需要對訓練內容進行全面分析,并與學生的實際情況結合,在激發學生興趣的基礎之上,推動教學的高效發展。
二、應用多樣化的訓練內容
于小學生而言,年齡較小,對事物有著較強的好奇心,小學生的興趣決定了其參與活動的積極程度。小學體育老師在開展籃球訓練的過程中需要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這是實現高效教學的首要任務。相關人員對現階段小學籃球訓練課程進行了調查發現,體育教師主要將籃球的相關知識講解給學生,這對于籃球訓練興趣的培養十分不利,在小學生接觸籃球訓練時會表現出較大的積極性,但是由于教師使用的教學模式單一,在一定程度上磨滅了學生的熱情。因此在籃球訓練的過程中,教師應該設計多種多樣的籃球訓練內容,比如,設計一些籃球比賽、趣味性的籃球活動等,通過這樣的方式將學生的訓練積極性充分調動。在開展籃球訓練之前,教師需要做好備課工作,備課可以為高效教學的開展提供保障。例如,教師可以組織學生玩“彩線追逐”的游戲,學生在籃球場踩線奔跑,而教師則作為追捕者,學生在奔跑的過程中切不可跨線,當教師抓住學生時,學生成為新的追捕者,在這個游戲過程中可以讓學生對籃球的走位有更加充分的認識。除此之外,在最開始進行籃球訓練時,教師可以引導學生學習籃球操,使學生對籃球有一定的了解,通過這樣的方式可以使教學效果逐步提高,這遠比傳輸式的教學效果要好。
三、開展個性化教學
現階段社會迅速發展,小學生的生活環境發生了明顯改變,對小學生的興趣愛好產生了一定影響,致使不同學生對籃球的了解有所不同。例如,小學生的家長酷愛鍛煉,小學生在家長的引領下掌握了籃球的相關知識;部分學生的家長不喜歡球類運動,因此小學生在籃球方面并不了解;還有部分小學生的體質相對較差,在生活以及學習的過程中對運動不感興趣,從未接觸過籃球,對籃球的知識也不理解。因此教師在開展籃球訓練時,需要對學生的個體差異給予充分尊重,根據小學生的實際情況制定相應的籃球訓練計劃,在小學生掌握籃球知識的基礎之上,將學生的體質逐步增強。此外,小學生的體質也會隨著年齡發生相應的變化,教師需要根據學生發生的變化,對籃球訓練課程的難度進行相應的調整,從而使籃球訓練的科學性得到有效保障。在籃球訓練的過程中,體育教師需要關注學生的訓練情況,通過關注學生的訓練,教師發現部分學生的手臂力量不足,學生會利用腕力運球,這種方式是不科學的,會對學生運球能力的提高產生不利影響。基于此,教師可以對這部分學生的運球手法進行輔導,使學生掌握相應的運球技能,并對學生的手臂力量進行訓練,從而使學生的籃球訓練效果逐步提高。
四、增加籃球實踐訓練
于籃球而言,其屬于技能型的運動,要想學生掌握相應的籃球技巧,必須要學生親自參與籃球訓練,增加學生的實際訓練機會。于高效教學而言,即讓學生在學習的過程中有所進步,有所發展。增加小學生的實踐籃球訓練機會,可以讓學生在訓練的過程中掌握相應的籃球技巧,從而使學生接受籃球訓練過程中的問題得到有效解決,使小學生在訓練過程中得到不斷成長。在訓練過程中,教師首先需要講解訓練的技能、要點,并講解相應的籃球動作,然后由教師進行示范,學生進行模仿,在學生模仿的過程中,教師對學生的動作掌握情況進行指導,通過這樣的方式,可以使學生掌握籃球運動的標準姿勢,并讓學生對動作要領有所了解,從而使學生在訓練的過程中不斷進步。
五、結束語
將籃球訓練融入到小學生的體育教育當中,不僅可以使體育鍛煉變得更加豐富多彩,而且可以提高學生的訓練興趣,使小學生的體質不斷增強。小學生需要明確鍛煉對自身成長以及未來發展的意義,教師需要提高學生的訓練興趣,讓學生在籃球訓練的過程中投入更多的精力以及關注,從而實現籃球訓練的高效教學。此外,教師需要增加學生實踐訓練的機會,讓學生在訓練的過程中發現問題,以便及時解決問題,從而推進籃球訓練的高效教學。
參考文獻
[1]羅川.小學體育課堂教學學生興趣激發策略探討[J].當代體育科技,2018,8(35):113-114.
[2]解丹.提高小學業余籃球訓練水平的有效路徑[J].當代體育科技,2017,7(16):52+54.
[3]劉珂.小學籃球訓練應重點突出游戲特點[J].讀與寫(教育教學刊),2016,13(10):2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