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楚材
【摘要】勞倫斯·科爾伯格提出的“道德階段理論”在道德教育領域中具有切實深遠的意義,在世界范圍內產生了極為廣泛的影響。文章就科爾伯格的道德認知發展理論結合我國德育工作展開現狀進行了反思和對比,以期對一線的德育實踐工作有所借鑒。
【關鍵詞】道德認知發展理論;現代德育;啟示
美國現代教育家及心理學家科爾伯格作為當代最為著名的兒童發展心理學家之一,在大體上繼承了皮亞杰的道德發展理論的基礎上,結合多年親自對兒童行為的研究和道德認知發展,提出了“道德發展階段”理論。時至今日,該理論依然被很多學校和德育工作者所采用。其中“三水平六階段”的論述,是其在認知理論體系中最為重要的貢獻。本文通過對科爾伯格的道德認知發展理論的分析與整理,結合現代學校的德育工作進展的實際情況,試圖探析具有實際運用價值的反思與啟示。
一、科爾伯格理論的思想來源及內涵
(一)思想來源
科爾伯格的道德發展理論主要是建立在皮亞杰道德發展理論的學術觀點之上的。皮亞杰的學術觀點從頭至尾都貫穿著一個鮮明的觀點,那就是“兒童的道德認知發展是一個由‘他律通往‘自律的過程”。所謂“他律”,是指兒童的道德判斷受他自身以外的價值標準所支配,而“自律”是指兒童的道德判斷受他自己主觀的價值標準所支配。皮亞杰將品德的發展即道德品質的發展僅僅歸于道德判斷這一個方面,顯而易見存在局限性。不過從另一個方面來講,從道德判斷能力的角度切入,研究兒童道德水平的發展,也是皮亞杰學術觀點的一個先進之處。科爾伯格繼承皮亞杰學術觀點特點的同時,通過大量的實踐和探索,提出了自己的道德發展理論。
有學者稱科爾伯格的理論思想來源十分豐富,包含了諸多宏大的理論,其中包括蘇格拉底的“知識即美德”“產婆術”,柏拉圖的“公正至上原則”,杜威的“教育即生長”“學校即社會”,康德的道德學說“道德自律原則”,皮亞杰的“認知發展理論”,涂爾干的“團體和集體意識”等。
(二)道德認知發展理論的內涵
科爾伯格認為,道德發展的核心是道德推理能力的發展,而認知發展是道德發展的必要條件,但不是充要條件,道德發展的核心是以道德推理為主要形式的道德思維的發展。同時,道德認知發展具有階段性。一個人的道德判斷可以表現在內容和形式兩個方面。道德判斷的內容主要指的是對某一道德問題的“應該”或“不應該”、“對”或“錯”的評價。道德判斷的形式則指人們進行道德判斷時所根據的理由及其推理方式。在道德判斷的形式方面,存在處于不同成熟水平或階段的道德推理方式,也即“三水平六階段”。
“三水平”,按照人類道德水平的標準高低來區分,依次為前習俗水平、習俗水平和后習俗水平。前習俗水平的特點是自我中心、功利主義、個人中心;習俗水平的特點是集體利益為主,社群主義至上,以及社會成員的角色認知;后習俗水平包括普遍倫理、自由主義以及人類成員的角色認知。
“六階段”按照順序從前到后依次為以懲罰與服從為定向、以行為的功用和相互滿足需要為準則、以人際和諧為準則也稱為“好孩子”取向、以法律和秩序為準則、以法定的社會契約為準則、以普通的倫理原則為準則。每個階段都是“結構性的整體”。這實際上表明道德發展的各個階段是一個有著本質區別的階段發展過程。階段的發展具有順序性。這些階段組成一個恒定不變的發展順序,每一階段的發展都以前一階段的發展為前提,并為下一階段的發展做好準備。
二、我國德育的發展
我國近幾年的德育發展可謂迅速,在大方向上路線合理,效果顯著,不過在細節和觀念上仍有所欠缺。道德教育在學校教育中扮演著重要的角色,占據著主導地位。為了培養思想品德良好,綜合素質全面發展,具有求知精神、批判精神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學校里的道德教育極為重要。可是,學校中的德育工作存在多重性、復雜性的特點,并且德育工作的效果考核容易因為個別案例的影響而有失偏頗。總體來說,我國學校的德育工作還存在一些問題,具體概括為以下幾點。
(一)過于注重成績,輕視道德教育
就目前來講,學校里的大部分德育工作者都能夠正確認識德育工作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只是在具體的執行和引導上或多或少缺乏一些力度或重視。學校在著重提高素質教育水平的同時,往往表現出重視學生的成績、功利化思想嚴重的傾向。而當沖突出現時,比如德育工作與教育質量提高工作發生時間或空間上的碰撞時,被犧牲的往往是德育工作。學校的升學率與名聲固然重要,可是輕視和排擠德育工作,長久下來必將對學校教育質量產生不利的影響,德育工作也會一而再,再而三地被輕視。
(二)德育課程忽視了實際效果
德育工作的實際效果,簡而言之,是對學生人格、人品、精神素養的塑造,說得直接一點,就是直接影響一個學生“三觀”的建立。學校里的德育工作普遍存在一個問題,那就是忽略了道德教育對一個學生產生的實際作用。許多學校的德育工作進展順利,教師教得好,學生學得也好。德育工作完成后,教師自信滿滿,學生也對有關道德的問題對答如流。可是從實際效果來看,德育工作的初衷并沒有達到,德育工作在不知不覺中已經將重心完全移向了外觀和表面,輕視了本該重視的核心素養、學生思想情感的建設,變成了一種傾向于行為、做法的物理訓練,而對精神層面、思想層面的影響小之又小。
(三)德育內容不夠“時髦”,內容與方式均與現實脫軌
在當今社會,科技發展之迅速早已讓所有的人都明白只有時刻學習,時刻革新自己,不斷補充新鮮的知識,才能避免落伍,避免與社會脫節。教育領域也是如此,各種各樣借助高新科技展開的教學方式和設備被投入了使用,并大范圍地推廣。面對這樣的現狀,大部分學校的德育工作卻做不到與時俱進,不進行自我更新。如果德育工作的內容與現實社會脫軌,那么就會直接造成受教育者對于德育工作初衷的誤解,逐漸對德育工作表現出輕視。我們中華民族幾千年的美德內容雖然變化不算太大,但如果永遠只使用老一套的東西來教育一代又一代的新人,那么只會背道而馳,愈行愈遠。
三、對比與啟示
(一)思想層面的核心地位難以確立
我國德育工作展開存在效果不理想,過程流于泛泛,工作反饋不到位等一系列的問題。在應試教育與功利主義思想的影響下,學校往往重智育而輕德育,使得道德教育難以處在核心地位,導致道德教育流程化、形式化,忽略了道德教育的本意——對學生思想層面的積極影響和正確引導。西方的德育工作研究者如皮亞杰、科爾伯格等,不止一次地強調在學校教育工作開展中道德教育的重要性。在如今學校教育價值多元化的大環境下,通過道德教育把握學生的思想走向無疑是一種正確的認識和方法。要正視道德教育,將德育工作擺在與提高教學質量同等的地位上。
(二)對于德育工作的內涵認識還有差異
科爾伯格的道德認知發展理論以及皮亞杰的道德認知發展理論一致提出,兒童的道德發展過程是一個“他律”到“自律”的過程,并且在道德沖突兩難問題上可以讓兒童的道德認知發展水平呈現出顯著提高的態勢。簡而言之,在考慮到如何將促進兒童的道德認知發展擺在主要地位時,其實最直接有效的方法就是讓兒童多經歷、多切身思考道德的問題。在學校教育中,要盡可能地改變傳統道德教育的說教式、授課式方式,多設計一些實踐環節和實際場景,讓學生盡可能設身處地地思考道德問題。
(三)道德教育的方式和載體需要轉變
在當下,學校的教學方式緊跟時代不斷革新和升級。德育工作的教育方式、教育載體以及教育內容都應該革新。如今學校普遍存在教育形式與內容都相對落后的問題,把過去的德育案例和教學內容拿來教育新一代的學生,效果難以令人滿意。在教育載體、教育方式上也要與時俱進,將教育方式轉向線上化、數字化。這樣既可以節約教育成本,節約教育時間,也可以提升學生參與道德教育的積極性與興趣。
四、結論
科爾伯格的道德認知理論對一線教育工作者系統設計學校德育工作、設計課程和安排日常教學都有極大的啟示作用。如果將科爾伯格的理論準確予以把握,并結合實際加以應用,將會對學校更新德育教育理念和創新德育教育方式起到重要作用。
【參考文獻】
[1]李文清.科爾伯格的道德認知發展理論及其對我國學校德育改革的啟示[J].山西高等學校社會科學學報,2003(11):32-35.
[2]客洪剛.科爾伯格道德德育理論特點及其對學校道德教育的啟示[J].黑龍江高教研究,2012(01):105-108.
[3]王繼超.科爾伯格道德發展理論對我國德育的啟示[J].高教高職研究,2015(24):144-146.
[4]冉亞輝.中國德育基本理論論析[J].西南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1(09):127-132.
[5]靖國平,姚蕾.價值多元化背景下學校德育環境的反思與重建[J].教育科學研究,2007(04):46-49.
[6]葉飛.試析儒家德育的三種類型及其現代命運[J].教育理論與實踐,2012(01):40-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