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歡歡
【摘要】國畫屬于中國傳統藝術的一種。當前新課程體制下的小學美術課程教學中,需運用多元化的教學方式,重視對國畫課的精神、技法的拓展,從而提升學生的藝術修養和感知能力。由此可見,教師應重視對學生藝術素養的培養。文章探索了國畫課程開展的作用,結合國畫課教學情況,提出了針對性的教學方法。
【關鍵詞】小學美術;國畫課;教學方法
藝術教育的主要目的是培養學生的德育意識,通過有效的審美訓練和技法訓練,讓學生認知到藝術課程的本質內涵。因此,教師應重視國畫課程的教學方法,圍繞小學美術的教學大綱進行綜合性拓展,確保學生的思辨能力、創新能力等多方面能力得到有效開發。這不僅有利于提高學生的綜合素養,而且有利于發揮國畫課的潛在作用。同時,教師應注意對教學環境進行優化塑造,為提升學生的藝術情感創造良好的意境氛圍。
一、小學背景下開展國畫課程的作用
國畫講究的中心內涵就是借助最簡單的筆、墨、紙、硯等器具,利用較為傳神的線條和單一的色澤,彰顯出不同景物、人物的精神特點。由此可見,重視開展國畫課程,有利于讓學生在有限的空間中感悟中國畫的藝術特征和方法特征,以不同方向的思想認知作者所期望表達的精神[1]。同時,國畫課程也注重使用白描、勾勒等表現技法,促使學生在學習過程中具備“藝術美”的鑒賞能力。另外,國畫課程還要求學生對不同事物擁有不同的見解;借助調色手法和筆墨濃、淡情況的比較,提高學生對審美的感悟,而這一方面的藝術感知和藝術理解是傳統文化教育所不具備的內容。
二、美術國畫課的教學開展情況分析
(一)基于科學技術的使用
智能化課程體制的不斷深入,對美術課程提出了更多的挑戰。但是,諸多技法的講述中,因學技術的使用并不完善,從而導致學生產生嚴重的畏難情緒。同時,教師對某些技法的講述過于籠統,特別是諸多繪畫模式均采用了電腦制圖的方法,導致學生無法掌握細致入微的國畫技巧[2]。
(二)教學模式過于單一
小學美術國畫教學大部分是關于白描技法和臨摹技法的學習。在課堂中,教師要求學生對需要創作的內容進行模仿,按照“一筆一劃”的照抄式創作,從而呆板地完成對應的教學任務。同時,教師對美術教學理論的講述也不充分,沒有將國畫的精神表現出來,從而導致學生對學習國畫的意義不了解。另外,教師對墨色的濃、淡的認知不足,僅強調學生進行“夸張”創作,不利于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和創新品質。
(三)家庭因素
某些學生家長認為學習藝術就是浪費時間,應將時間應用到文化課程的學習中,從而導致國畫的開展過于被動。另外,某些學生家長過于看重對學生核心素質的開發,導致國畫教學標準過高,而學生無法接受,如橄欖描、琴弦描等較為深奧的技法,導致學生喪失學習的樂趣,不利于學生的正常成長。
三、基于小學美術要求下的國畫課教學教學方法分析
(一)基于國畫精神的教學
第一,在國畫精神的教學培養中,教師應注重對國畫內涵的講述,包括對國畫的起源、國畫的發展、國畫的情境等內容進行綜合性的探索,從而顯著提升學生的學習意識。國畫是漢字與繪畫的結合,不同的國畫意境具有不同的表現方法和表現思維,從而導致國畫中的形體藝術與價值特征存在著一定的差異性。
對此,教師需讓學生認知到國畫中“國”的氣韻所在,通過對物象的形態進行表現,從而讓學生掌握形態、藝術的意義。例如教師可要求學生以“月亮”為作畫目標,要求學生利用古詩、古詞、月亮的基本形態等特征理解“月有陰晴圓缺”的含義。通過一列的講述,引導學生在課堂中發言,讓學生對月亮有了初步的理解。如甲同學提出“月亮仿佛媽媽的眉毛”,而乙同學提出“月亮好似晶瑩剔透的圓盤”……
通過講述不同背景下的月亮,讓學生逐步嘗試月亮的創作方法。通過在學習中進行創作理解,得出屬于自己的見解,學生加深了對國畫的認知與體會。同時,在題名處點綴相應的故事,借助不同形狀的印章模型,讓學生在創作中感受到國畫線條中橫、豎線的使用方法,也能產生拓展學生思路的價值。
第二,教師應從實際出發,引導學生借助不同事物,認清事物的線條表現情況,從而提升國畫精神的實際導向意義。通過在學習中將虛擬與現實相結合,利用不同的方式、不同的項目的表達特征,征展現出國畫的技法,從而提升學生對國畫內在品質的理解[3]。在新時期的國畫審美教學中,教師應當借助通俗易懂的行為語言,不斷提高學生的創造能力,這對于開發學生的“發散性”思維有積極的作用。特別需要注意對學生個性的分析,引導學生循序漸進的進行思維開發,體現因材施教的目標。
(二)基于國畫技法的教學
1.教學體制的確立。教師應創建合理的教學體制,將不同的國畫內容予以系統的匯總,以確保學生能夠了解國畫的基本內容。教師可以確立對應的教學周期,要求學生在不同的學習階段掌握不同的理論和實際的技巧內容。
(1)第一周,將國畫藝術與新時期的社會民族藝術相結合,將不同的藝術形式與繪畫形式相結合,從而培養學生對美術繪畫的情感。同時,需要求學生初步接觸、熟悉筆墨紙硯的形態,理解毛筆的提筆方法。特別需要注意以實踐的方法要求學生在宣紙上自主創作出圖畫或漢字的內容,引導學生對自己的作品進行講述。通過初步認知和對國畫意識的了解,學生逐漸認知到國畫課程(寫意)的精神導向。
(2)第二周,教師應引導學生觀賞不同名作家的國畫創作內容,講述這些作家在繪畫中使用了哪些表現手法等等,從而激發學生對技法名稱的興趣。同時,教師可要求學生在宣紙上創作自己想象的畫面內容,通過聯想和對比,讓學生理清筆墨紙硯與現當代藝術的關系,不僅能夠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而且能激發學生的情感意識。此外,教師可利用多媒體設備展示齊白石、徐悲鴻等名作家的代表作品,要求學生對該內容進行模仿,提升學生對國畫作品藝術的見解。最后,教師還需對花鳥藝術、人物國畫藝術、山水藝術的特點進行分析,提升學生的審美情感。
(3)第三周,教師需系統地介紹國畫創作中的握筆技法,要求學生在宣紙上描繪出對應的景物,通過勾勒自主體會宣紙的軟硬程度。比如臨摹小老鼠,教師可總結出方便理解的繪畫規則,拓展“7+2=9”的結構形式。其中,數字7為老鼠的嘴巴,+為老鼠的前肢、2為老鼠的后肢,而9為老鼠的耳朵和身體。要求學生借助這一組合形式進行組合型繪畫,在繪畫中進行聯想,從而在宣紙中感受墨水的滲透情況、筆鋒情況以及特殊的線條情況的規則,進而不斷熏陶學生的藝術情感和藝術感知,創造出一個“美”的藝術氛圍。總之,教師可在國畫教學中利用較為生動的符號特征,并開展臨摹、白描等形式的技法教學,不僅能提高國畫課堂的趣味性,而且能彰顯出生動的、傳神的筆墨藝術[4]。
2.教學形式的確立。采用有效的教學形式能逐步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和探索欲望。具體可以結合以下教學方法進行拓展。
(1)欣賞教學,重視以多媒體設備的國畫欣賞方法進行拓展,將不同的藝術形式和審美情緒充分融入到線條及筆墨藝術當中,激發起學生的探索欲望。
(2)創造教學,要求學生以自己的思路設計出不同的國畫內容,結合自己的的構圖規則呈現國畫藝術的美感。同時,教師還應引導學生重視對生活中景物的觀察,根據自己的個性創造出屬于自己的繪畫作品。
(3)游戲教學,要求學生在宣紙上自主創作出濃、暗相間的國畫藝術,分析出不同墨塊的形狀和占比大小。
由此,教師可圍繞多層次的教學設計對國畫技法進行講述。通過有效的、顯著的藝術特征,明確項目技法的中心內容,從而讓學生認知到國畫技法的表達方式和表達技巧。
3.基于國畫特征的教學。教師應引導學生家長逐步認知國畫的必要性和有效性。并且,教師應引導學生樹立新時期的學習觀念,以素質教育為目標,將審美情懷、藝術情懷和藝術修養為作為培養目標,使學生在學習國畫的過程中認識新時期的社會價值觀。
同時,教師可選擇具有沖擊特征(視覺反差)的國畫藝術作品,利用藝術鑒賞、對比的形式提高學生的藝術素養。根據不同的作品表現出的繪畫技巧和方法,提高學生的藝術修養和藝術文化意識。
總的來說,務必讓家長意識到藝術對學生成長的必要性,根據不同的藝術情境彰顯出空間藝術的特征美感和形式美感,從而逐步提高小學生學習、認知的修養與水平[5]。
同時,教師也需引導學生不斷認識花鳥藝術、人物藝術和景物藝術的作畫特征,不斷提高學生的核心素養,對于提高學生的自信心、創造功能有積極的意義,從而使學生逐漸養成熱愛藝術、熱愛生活、熱愛祖國的精神內涵。
綜上所述,在新時期的國畫藝術教學中,教師應圍繞小學生的身心特點進行國家教學,重視國畫的精神、技法,并對其進行探索與理解,有利于全面培養學生的藝術素養和能力。
【參考文獻】
[1]申明南.小學水墨畫教學實踐初探[J].讀寫算-素質教育論壇, 2017(01):123.
[2]王薪.運用國畫語言表達“美”的人文情感[J].福建基礎教育研究,2017(09):116-117.
[3]柯潤菁.小學創意水墨教學初探[J].美術教育研究, 2017(02):139.
[4]王麗芳.小學美術課堂嘗試教學方法初探[J].考試周刊, 2017(A3):178.
[5]董偉.小學生創意性校本國畫課教學研究[J].美術教育研究, 2017(14):1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