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秀梅
摘 要:寫作的本質是學生內在精神和獨特感受的有效體現,也是其創造力和生命力的外化,更是學生寫自得之見,抒發真情實感,顯自在之趣的過程。在作文教學中,教師應在創新教學方法的基礎上,找準習作訓練的點,并進行有效指導,提高學生寫作水平,逐漸引導學生寫出文道俱佳的習作。文章主要從詞、段、篇等幾個習作點入手,對找準習作點強化語文寫作訓練進行研究。
關鍵詞:寫作訓練;習作點;找準;語文教學;真情實感;寫作水平
中圖分類號:G623.24文獻標志碼:A文章編號:1008-3561(2019)29-0072-02
一位體育教師曾說過,教會學生游泳,首先要推他們入水,讓他們在水中撲騰,在水中逐漸掌握水性。游泳教練能做的就是在學生下水前,教給他們有用的基本動作要領以及一些注意事項,密切關注他們在水中撲騰時的情況,必要時伸出手拉一把。
作文是提高學生綜合能力的訓練,學生需要掌握謀篇布局的技巧,學會遣詞造句本領,具備一定的基本功。作文教學,如同游泳教練教學生游泳一樣,要在“關鍵點”處下水。教師在關鍵點處做“下水”的示范,并在關鍵點處對學生進行訓練,這樣,學生的寫作水平才能得到不斷提高。
一、在標點符號和句式上進行指導
習作的關鍵點,也是寫作必不可少的基礎,主要包括標點符號、詞句等。提高學生的寫作能力,應從這些關鍵點進行指導,并有效訓練。
1.標點符號的指導和訓練
在寫作教學中,教師常常會從立意、謀篇、修辭等方面對學生進行指導和訓練,而忽視對標點符號的指導,忽視標點符號的重要作用,這種做法是不可取的。標點符號的正確使用,可以增強文章的表達效果,延伸未盡之意。因此,要讓學生寫出好的文章,教師應從標點符號入手。新課程標準對小學中段語文學習提出明確要求:根據表達需要,正確使用標點符號。如頓號和引號在寫作中出現頻率較高,運用不好,往往會造成句子不通順、表意不準確。因此,對標點符號進行指導尤為重要。
教師可以引導學生在閱讀中感悟標點符號的運用,結合文本閱讀,引導學生找人物對話內容,從而觀察和體會引號的用法。例如,在教學《一路花香》一文時,教師可以引導學生注意對話中標點符號的用法。如,一天,它在小溪邊對挑水工說:“我想向你道歉。”挑水工問:“為什么呢?”“過去兩年中……”通過對這段對話標點符號的分析,學生可以明確在人物對話時引號的使用方法。在閱讀中滲透這方面的內容,學生在寫作中,就會引起注意,減少出錯。
此外,還要在閱讀中發現標點符號的用法,并引導學生進行總結。例如,《三袋麥子》《陳毅探母》《彭德懷和他的大黑騾子》《狐貍和烏鴉》《學會查“無字詞典”》等文章,對話提示語的位置有的在前面,有的在中間,有的在后面,因此引號和冒號的用法有不同之處,如提示語在前,需要用冒號,在中間的,前后都有引用,需要用逗號,而提示語在后面的,要用句號。學生只有在不斷發現中,才能掌握標點符號的正確用法,才能在習作中更好地運用。
郭沫若指出,標點就像一個人的五官,不能因為它不是文字就看得無足輕重。因此,教師對學生進行標點符號使用的指導是習作教學的重要任務,忽視不得。 在習作教學中,教師在標點符號上“下水”指導,能讓學生掌握標點符號的正確用法,提高學生語言表達能力。
2.重點句式的指導和訓練
字詞、句段是習作的基本單位,句子處于字詞和段落之間,是詞語的升華,是段、篇的起點。在學生習作中,句子描寫欠生動、缺乏恰當的詞匯、結構搭配不夠準確等非常普遍,因此,在習作教學中,教師應從句式著手對學生進行有效指導和訓練,以提升學生的寫作水平。
句子的訓練,也應該立足教材,結合課文進行指導和訓練,以促使學生積累豐富的語言,形成語言表達能力。例如,在引導學生閱讀《泉城》第一段時,教師可讓學生關注“有的……,好像……;有的……,好像……;有的……,好像……”這一句式。三個“有的……,好像……”,句式整齊,運用了排比的修辭手法,每一個分句間,都有“好像”一詞,運用了比喻的修辭手法。在教學中,教師要引導學生分析和體會排比、比喻等修辭手法的作用。又如,在教學《軍神》一文時,教師可讓學生閱讀“他一聲不吭,雙手緊緊抓住身下的白墊單……”引導學生思考:劉伯承將軍承受了怎樣的劇痛?從而讓學生學會運用細節進行描寫,學會具體描述。
閱讀中,教師引導學生從文本中發現語言特點,總結語言規律,積累豐富的語言,學會生動表達,能為提高學生寫作水平奠定堅實基礎。
二、在段落上進行指導
“段是篇的具體體現”,意思是寫好一段就有可能寫好一篇,提高寫作水平,應從段落開始,如果一段都寫不好,那么,寫好一篇就更不可能了。因此,在習作教學中,教師的指導和訓練應從段落開始,并將段落的指導和訓練與閱讀教學結合起來,根據閱讀文本中的重點段落,進行“下水”,讓學生在明確寫作方法的同時,理清段落句與句之間的結構和關系。久而久之,學生在寫作時,就會圍繞中心進行寫作。
例如,在《九寨溝》第一自然段的教學中,教師可以從寫法上對學生進行引導。讓學生讀第一自然段思考:九寨溝在哪兒?為什么叫九寨溝?問題的設計和提出,既有利于學生有效閱讀,又能引發學生對文章段落進行思考,還能讓學生注意到作者先說什么、再說什么,有利于學生養成有條理敘述事物的良好習慣。在第二、第三自然段的教學中,教師可讓學生在閱讀的同時,重點思考:這兩段描寫的重點是什么?引導學生抓住“萬山叢中,有幾條神奇的山溝”“一進入九寨溝景區,就像到了一個童話世界”等語句進行理解,并提出思考問題:你喜歡九寨溝的哪些美景?美景美在哪些方面?文中描寫了哪些珍稀動物?這些珍稀動物的特點是什么?這樣的引導,能讓學生掌握作者的描寫方法,能引導學生關注這些句子是圍繞哪個詞語描寫的,并知道作者先寫什么,再寫什么。教師還要抓住“恰似”“宛如”等比喻詞,引導學生體會妙用修辭手法的作用,然后讓學生模仿《九寨溝》的描寫方法,自擬文題,描寫家鄉的一處風景。這樣的教學,能引導學生在閱讀中體會,在閱讀中感悟,在閱讀中提升寫作水平;能讓學生先寫好一段話,然后實現由段落向篇章的過渡,寫出精彩的文章。
三、在謀篇布局上進行指導
文章是否精彩,除了標點符號使用正確,詞語運用正確外,還要言之有序、言之有理。對于中段學生的寫作指導,層次結構、寫作順序是關鍵,否則,學生寫出的作文雜亂無章、語無倫次,更不用說主題突出、語言流暢了。因此,教師在謀篇布局上應對學生進行有效指導和訓練,以提升學生謀篇布局的能力。
結合記敘文閱讀,教師要讓學生明確記敘文一般是先交代時間、地點、人物和事件,再具體敘述事件發生的原因、經過和結果。例如,結合《我給江主席獻花》一文的教學,教師要讓學生明確文章的結構布局是:先總寫江主席要來香港,“我”在機場等待江主席,再寫獻花前“我”興高采烈、激動的心情,繼而寫獻花時的情境——激動萬分、熱淚直流,最后寫獻花后的感受,與開頭呼應。這樣,既分析了文本的段落層次,也為學生寫好記敘文做了鋪墊。
寫景文章,是語文教材的重要內容,如《西湖》《北大荒的秋天》《拉薩的天空》《泉城》《九寨溝》《田園詩情》等。在教學中,教師可引導學生探討這些文章的描寫方法,培養學生描寫能力。在訓練學生寫作時,教師可引導學生運用“總——分——總”的方法進行描寫,并讓學生注重比喻、擬人、排比等修辭手法的運用。在教學《石榴》一文時,教師可讓學生以自己喜歡的水果為題,寫一篇習作。這樣,學生不僅掌握了寫作方法,還能將其應用到自己的習作中,逐漸提高寫作水平。
四、結束語
葉圣陶先生指出,學生能讀書,也須能作文,故特設語文課以訓練之。作文是學生語文綜合素質的體現,也是創造性強、實踐性強的實踐活動,其承載著聽、說、讀、寫的重要職責,彰顯語文學科的工具性與人文性的統一。因此,寫作教學指導應立足閱讀教學,做到以讀促寫、以讀導練。在習作教學中,教師要把握習作的訓練點,并將其融入閱讀教學,實現讀寫結合。要讓學生在閱讀中學習寫作方法、掌握寫作方法,強化寫作方法,切實提高寫作水平。
參考文獻:
[1]吳勇.語境:寫作訓練的新路徑[J].小學教學參考,2018(34).
[2]王楚.小學語文微寫作教學的課例研究[D].江蘇師范大學,2018.
[3]曲洋洋.小學語文以讀促寫教學模式研究[D].哈爾濱師范大學,2018.
[4]尤慧.小學層遞式寫作教學研究[D].蘇州大學,2018.
[5]郭玉芬.強化技能訓練 提高寫作水平[J].甘肅教育,2017(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