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承利
摘 要:政治教學是采取一種手段來影響學生,讓他們的行為符合社會、人文、思想等規則要求的過程。在政治課中融入核心素養,目的在于培養出符合新時代思想標準,可以按照規則、道德來行事的高素質人才。文章從展示社會新聞抓住學生眼球、導入政治思想啟發學生思考、課后活動并行豐富學生體驗三方面,對政治教學中融入核心素養培養高素質人才進行探討。
關鍵詞:政治教學;核心素養;高素質人才;道德教育;思想教育
中圖分類號:C961;G631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008-3561(2019)30-0012-02
隨著互聯網的普及,人們有時會在互聯網上看到一些未成年人犯罪的新聞。這一方面令人們痛心疾首,另一方面也讓人們深思:“為什么正值花季的他們要走上犯罪的道路?”究其原因,是和他們的生活環境、受教育程度、受教育方式有關。如果學校只注重文化課教育,忽視對學生道德修養的培育,只能讓學生空有知識,卻缺乏獨立思考意識和正確的行為準則。所以,重視思想道德教育,深化政治教育改革,合理融入核心素養,這是當前政治教師所要思考的重中之重。而在實際教學中,為了增強學生的代入感,教師可以合理選擇社會素材,讓學生在觀察和思考中領悟政治知識,形成正確的思想認知。
一、展示社會新聞,抓住學生眼球
教師的“教”應遵循學情,學生的“學”應遵循現實。教師只有將課堂建立在社會的層面之上,才能從真正意義上抓住學生的眼球,引發學生“憂慮”,讓他們意識到政治課的重要意義。尤其是有關青少年犯罪的新聞,往往可以引發學生進行自我反思。而在這期間,可以間接幫助他們形成正確的認知,并在不知不覺中對個人的不良習慣進行悄悄的改正。以人美版初中政治“學會拒絕不良誘惑”為例,教師在課堂中為學生展示了一則真實的新聞案例。
新聞案例:小剛(化名)是一個品學兼優的學生,某日他們班里來了一名轉校生小李(化名)。在小李的鼓動和影響下,小剛迷戀上了手機游戲《王者榮耀》,幾乎是廢寢忘食地玩。但是,因為他沒有手機,只能借小李的手機,或者晚上用父母的手機玩一會兒。由于他覺得不夠過癮,就偷偷地在家里拿了一些錢,買了一個手機。后來,他又迷戀上了游戲中的皮膚,可是他沒有足夠的錢去購買,于是他將手伸向了同學的口袋。一個學期下來,小剛在同學身邊一共偷取了六百多元。在惡習曝光之后,小剛悔不當初。
當出示完這則新聞之后,教師引導學生思考“如何看待小剛的行為”?有的學生指出“小剛是個壞孩子”,也有的學生表示“小剛的定力太差了”。在學生回答的基礎上,教師追問:“如果同學們面對自己很喜歡的東西卻沒有錢購買,會如何做呢?”這時大家陷入了沉默。很顯然,學生只是站在新聞的角度對小剛偷竊的行為進行抨擊,并未在本質上對小剛的問題進行深入理解。這時,教師及時導入新課“學會拒絕不良誘惑”,告訴學生什么是不良誘惑,它們的危害在哪里。在上述案例中,小剛只是被虛擬游戲蒙蔽了眼睛,走上盜竊的道路。其實,如果他能夠正確看待這款手機游戲,并把其當作一個放松娛樂的產品,那么他就不會鋌而走險去偷竊。這樣,能讓學生形成正確的認知。
二、導入政治思想,啟發學生思考
政治是一門概念性、抽象性強的學科,學生初次接觸政治知識時會有種“看不到、摸不到”的感覺。因此,教師在出示新聞案例的基礎上應該圍繞新課知識引導學生思考。這種建立在實際模型和理論知識串聯模式上的學習平臺,不但可以有效增強學生的認知體驗,而且可以讓他們將問題代入到個人生活,由此間接引導他們正確做事。以“維護我們的人格尊嚴”一課為例,現實生活中,學生之間互相侵犯他人的人格尊嚴行為時有發生,但由于學生缺乏對這部分知識的理解,所以他們未能意識到問題的嚴重性,甚至不曉得如何依法維護個人的人格尊嚴。因此,教師在教學中先給學生列出了一些案例。
(1)小剛(化名)喜歡給小紅(化名)取一些有趣的綽號,如“大胖妞”“小黑妹”等。
(2)小東(化名)私自將小明(化名)的照片貼在了路邊的墻上,并在下邊標注了一些很難聽的臟話,以此羞辱小明的人格。
(3)小李(化名)是一個熱心助人、關愛集體的人。并且在同學和老師的眼里,他是一個正直且富有愛心的人。但是在一次考試后,有的學生指出他抄襲,這讓他覺得非常難過。教師經過調查之后,發現同學們反映的情況都是假的,而第一個指責小李抄襲的小明也承認自己是因為忌妒才這樣說的。
在上述案例中,第一個案例存在人格侮辱行為,第二個案例存在肖像權侵犯和人格侮辱行為,第三個案例存在侵害名譽的行為。隨后,教師要求學生思考:“如果我面對這樣的情況,我該如何去處理呢?”這樣,能讓學生意識到不論多么優秀的人都會受到不好的對待,同時也引發他們注意“面對這些惡意的侵犯,應該如何維護自己的權益”。在思考和分析中,答案浮出水面,學生對名譽權的認知也會進一步加深。由此可見,站在現實的角度導入政治知識,將理論和現實進行有機串聯,不但可以讓知識一目了然地呈現在學生的面前,而且有助于學生的思考。
三、課后活動并行,豐富學生體驗
俗話說:“行動養成習慣,習慣形成性格,性格決定命運。”圍繞核心素養開展政治教學,根本目的在于幫助學生形成良好的行為習慣和道德意識。考慮到初中生的能力現狀與實踐水平,教師可以從兩個角度著手組織實踐活動,以提高學生對政治思想的感悟。
1.課堂辯論,引發學生探究
辯論是一種思想、語言上的碰撞行為,它能夠充分點燃學生的智慧,強化學生對知識的理解與掌握能力。以“告別依賴,走向自立”一課為例:正方學生認為“人必須要自立自強,不能依靠別人去做事,要相信自己的能力”,反方學生認為“人不可以盲目地自大,而要虛心聆聽他人的觀點和建議,盲目地自立很容易讓自己走向失敗”。在辯論期間,學生們引經據典,查找案例,讓整個辯論過程精彩紛呈。當學生完成辯論之后,教師對他們的觀點進行總結,并要求學生以辯證的視角去分析問題、看待問題。這樣一來,既可以讓學生意識到個人認知上的不足,又能讓他們循著正確的思路來思考知識,進而扎實掌握這一部分知識。
2.課外實踐,培養學生習慣
政治教學不僅僅是一種思想的傳遞過程,也是行為的引導過程。在開展政治教學期間,教師要有意識地引導學生利用正確的方式和行為來體驗生活、回饋生活。例如,一些小區經常會有人在門、墻面貼上一些惡心的小廣告,教師可以鼓勵學生對這些小廣告進行清理,然后制作宣傳海報指出小廣告的惡劣之處,由此引發居民的共鳴,讓居民都能自發地清理身邊的非法廣告。教師還可以以“友好交往禮儀優先”一課為例,鼓勵學生在生活中收集社會禮儀,如打招呼的時候該如何說話、在飯桌上應該如何遵守道德等。而在學生收集這些知識的基礎上,教師要鼓勵他們用行動去表現出來。這樣,在反復的體驗和感悟中,學生便可以逐漸形成良好的行為習慣。當然,行為習慣的培養是一個漫長的過程,教師要隨時進行跟蹤調查,并適當給予學生一些鼓勵和稱贊性的語言。
總之,教書育人不僅僅是傳遞文化知識,更要教會學生如何做人。政治作為一門研究思想哲理、法制法規、人文社會的學科,在培養學生正確的“三觀”與思想認知方面有著重要的意義。所以,教師在政治教學中要深入挖掘其中的素材,為學生展現真實的體驗情境,讓他們在學習和思考中懂得如何做事、如何做人,進而成長為德才兼備的高素質人才。
參考文獻:
[1]李娟.高中政治課堂教學與學生核心素養的培養[J].中學課程輔導,2017(10).
[2]劉穎.高中政治教學中如何培養學生的核心素養[J].延邊教育學院學報,2017(02).
[3]張要武.高中思想政治學科核心素養的培育與課堂教學的“溫度”[J].天津師范大學學報:基礎教育版,2018(02).
[4]吳冬生.高中思想政治教學素質教育目標的實現策略[J].成才之路,2012(35).
[5]牛學文.學科核心素養與思想政治課教學設計[J].思想政治課教學,2016(02).
[6]謝桂娟.基于核心素養的政治學教學體系構建[J].吉林省經濟管理干部學院學報,2016(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