向琳麗
【摘要】傳統的教育方式比較單一,無法更好地對學生展開思政教育教學。大學生思政教育是一項十分重要的工作,必須對現有的教學模式進行改革和創新。文章在大學生參與的視角下針對大學思政課程的改革進行了分析研究,并提出了合理化的建議,以期對大學思政教育教學有所幫助。
【關鍵詞】學生參與;大學思政;課程改革
大學生思政教育是高校必須進行的一項工作,但是由于受到傳統教學模式的影響,大學生不能更好地接受思政教育。因此,本文提出了學生參與的課堂教學模式,鼓勵大學生在思政學習中加大學習力度,更加全面地參與思政教學,促進學生思政工作的進步以及學生的全面發展。
一、當前大學思政教育教學存在的問題
(一)理論知識和現實生活是脫節的
大學思想政治教育課是向大學生傳遞馬克思主義理論、毛澤東思想概論,培養學生正確的人生觀、世界觀、價值觀,使學生能更加積極地面對生活。
在飛速發展的當下,大多數教材迎合社會的發展更新換代,而思想政治教育教材嚴重滯后,不能滿足快速發展的社會,從而導致教學和社會脫節,理論知識無法和現實生活聯系在一起,對于學生的教育教學沒有絲毫幫助[1]。
(二)教育教學模式單一
我國高校眾多,但是教學資源是有限的,這迫使學校教育不得不采取大班化教育,聽課人數眾多,而老師的能力和精力是有限的,無法照顧到每一個學生,導致大部分學生缺乏和老師交流的機會[2]。而且當下我國雖然在教育模式上進行了改革,但面對思想政治這種理論性較強的課程時,依舊采取“灌溉式”教學模式,增強了思想政治課程的枯燥性,減弱了大部分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和樂趣。面對“灌溉式”教學,大部分學生都是采取逃避態度,對于學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展開是十分不利的。
(三)考核方式單一固化,依舊保留著原始的考核方式
在高校中,思想政治的考核也是固化的評估方式,就是對學生出一份試題進行簡單的考核。這種考核模式是片面的,只能證明學生掌握知識的多少,對于學生能力的提升并沒有太大的幫助。隨著社會的發展,思想政治也是與時俱進的,教材的滯后導致學生接受的考核也是落伍的,這是極其不利的[3]。
(四)在接受環節接受主體和傳授者存在認知上的誤區
大部分大學生認為大學思想政治課是無關緊要的,因此采取放松、敷衍的學習態度。大學生對于思想政治課程認知上的缺失,歸根究底是學校和思想政治教師工作上的責任。如果高校思想政治老師自身的思想政治水平低,就無法很好地對學生進行言傳身教;學生對于思想政治學科的偏見也會嚴重影響老師教學水平的發揮。
二、“學生參與”的含義
著名的蘇聯教育學家蘇霍姆林斯基闡述“學生參與”理論時的基本觀點是:“學生主體參與就是在教育教學中發揮學生的主體性,積極引領他們投身到教育實踐,使其精神豐富、趣味豐富、道德豐富,成為社會進步的參與者。”學生學習的過程就是學生參與的過程,學生付出的精力和努力越多,他所收獲的就越大。學生在面對學習目標的時候,首先投入自己的精力,其次制定一個自己努力的目標,規定一個學習時間,投入大量的精力,完成自己的目標,這就是學生參與的過程。
以學生為主體的教學活動開展,離不開老師的配合和指導。老師在教學過程中應當對學生進行積極主動的引導,對相應的知識信息進行合理的分析,幫助學生更加方便地進行學習,拉近師生之間的距離。另外,教師應當根據學生的具體情況對教學方式進行改革,確保學生適合自己的教學模式的同時,能夠進行“學生參與”的主動式學習。改革傳統的古板教學模式,激發學生參與的熱情,從而提高學生學習的積極性。
學生參與的重點不是課程的推進,而是學生以主體的身份進入到教育教學當中,推動教學的發展。學生應當意識到這一點,提升學習的主動性,參與課程的學習和研究。
三、學生參與視角下的大學思政課程改革措施
大學思政課程的主要改革方向是實踐教學,思想政治的理論教學離不開和實踐的相互結合。同時,實踐教學能夠一改“灌溉式”教學的古板和單一性,調動學生的積極性,使課堂氣氛活躍起來。實踐教學是鞏固理論知識和加深學生對理論知識認識的有效途徑,能夠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和思維能力,對于學生的實踐能力也有很大的提升。
(一)加強實踐和理論的結合
思政課程的變動性較強,教材的滯后使得教師不得不另辟蹊徑,將理論教學和生活實踐結合起來進行知識的傳授。傳授相關知識的時候,可以和實際生活中的一些話題相結合,鼓勵學生進行積極的討論,進行自我思考,得出屬于自己的獨特的見解,使學生認識到思政教育的重要性。教師在教學當中應當不斷地進行精神上的提升,幫助學生進行思想上的改進,使其將更大的興趣投入到學習當中,在學習中升華自己[4]。
(二)激發學生的主動性,堅持學生的主體地位
進行實踐性教學,激發學生的主動性。實踐性是馬克思理論的本質特點。將馬克思理論和社會實踐結合在一起,能夠更好地發揮其本質。參與實踐活動能夠讓學生認識到學習馬克思理論的重要性。
在教學過程中,一定要反復強調和堅持學生的主體地位,堅持以學生為主體的教學模式,滿足教學體制改革的同時,幫助學生認識到教學改革的主旨和重要性,打破傳統的“灌輸式”模式,使學生認識到學習的主動性,逐漸形成自己獨特的學習方式,提高學習質量。
教師可以將學生分組,引導學生進行學習討論,鍛煉學生的獨立思考能力和團隊協作能力。
(三)鼓勵學生進行積極的探索
現階段的大學生思維活躍,創造能力強。教師應當積極鼓勵和引導學生對問題進行積極主動的探索,激發學生產生新的思維和理論觀點。在教學過程中,教師應當從實際出發,針對生活中一些現象,引導學生探索研究,提出自己的看法和觀點,同時還能進行理論知識的學習。平時開展一些辯論賽之類的活動,由學生自己組織進行比賽。在激烈的辯論當中,學生可以更好地對課題進行研究和探索。教師也可以參與到其中,引導學生另辟蹊徑,開發新事物、新觀點。這樣能促進教師和學生之間的交流,增進師生之間的情感,對于實踐性教學也是很有幫助的。
(四)根據學生的特點進行綜合評測,改變考核方式
教學評估是教學過程中一個十分重要的環節,考核的結果決定著學習質量。因為考核方式過于單一、古板,導致考核成績并不能全面反映學生的學習水平。因此,要對考核方式進行改革,根據每個學生的特點,有針對性地進行綜合評測。
教師應當積極了解學生的具體情況,根據大部分學生的情況,采用合理的考核方式。例如“開卷考試+辯論”,教師劃分幾個小組,每個小組抽簽自己需要辯論的題目。然后教師給予學生充分的準備時間,要求每個學生都必須參加到正常辯論賽當中。教師作為評審員,認真評測每一位學生辯論的內容,針對性地對學生進行綜合性質的考核。當然,理論知識的考核也是不能放下的,只有理論知識掌握牢固了,才能更進一步進行創新和思考。
(五)研究性的教學理念
研究性教學是一種現代化的教學模式,它主張摒棄傳統的“灌溉式”教學,將理論和實踐相結合,以“問題”代替“答案”,對“問題”進行思索、研究、探索的過程其實就是學生主動學習的過程,在這個過程當中,學生建立了屬于自己的學習方法和知識體系。引導學生以“問題”為中心,注重研究如何解決“問題”,并在這個過程當中進行創新,拓展學生的思維能力,提升學生的創新能力[1]。
四、結語
總而言之,大學思想政治工作必須緊跟時代的步伐,對大學生進行思想政治教育是十分重要的,能夠確保大學生樹立正確的“三觀”,傳播正能量。對思政課程進行改革創新,以適應當下的發展;打破傳統的教學模式,將理論和實踐相結合,提高學生自我思考的能力和創新能力,引導學生進行探索和研究。
積極推崇“學生參與”的主動式教學模式,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對于學校思想教育工作的展開是有很大幫助的。對大學生思想教育工作進行完善,能夠確保為社會輸送具有正確思想價值觀的人才,為社會的發展做出貢獻。
【參考文獻】
[1]李育球.教學學術對大學創新型教師隊伍建設的意義[J].江蘇高教,2010(06):61-63.
[2]余達淮,李紅梅,劉愛蓮.論學生參與視角下的大學思政課程改革[J].江蘇高教,2015(03):136-137.
[3]董譯升.基于職業生涯規劃視角的高校思想政治課程改革[J].教育教學論壇,2010(30):15-16.
[4]朱明威.基于學生參與視角下的大學思政課程改革[J].長江叢刊,2017(02):189-19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