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冬梅
【摘 要】語文新課程標準倡導“自主、合作、探究”式學習。根據這種理念,我認為,要培養低年級學生大膽地發現問題,并提出問題。只有通過質疑,才能使學生去思維,才能鍛煉他們的思維發展,學生就是在思維發展中得到提高的,因此,我們要重視思維的培養,思維發展的最佳途徑就是善于提問。
【關鍵詞】小學教育;語文教學;問題教學;教法研究
一、教師要“俯下身子”傾聽學生的問題
師生間的信息交流、情感交流應建立在相互平等、相互尊重、相互信任中,使學生在一種寬松愉悅的環境中自主學習。
1.教師要學會欣賞孩子的問題
詹姆士說過:“人類本質中最殷切的要求是渴望被肯定。”每個孩子都需要被欣賞,欣賞會使孩子越來越好,對孩子的提問也是如此。教師的一個眼神,一個動作,或一句贊揚的話都能使學生倍受鼓舞,越來越敢于提問。有一次,在一節寫字課上,一位平時學習很認真但不愛發言的小女孩小心地舉起了手,我連忙走到她跟前,“老師,你強調‘美字‘大的一橫長,書后寫字表上卻是‘羊的最后一橫長,哪個是對的?”我翻開書仔細一對照,的確如此,我激動地摸著她的頭贊嘆道:“你真了不起,敢于向老師、書本提出挑戰性的問題,學習就應該這樣。”從此以后,這個孩子在提問方面有了明顯進步。
2.教師要耐心傾聽孩子的問題
我們在課堂上經常會看到這樣的情景:當學生的提問是教師在備課中已經設計過、思考過,有明確的答案,并緊扣教材重難點,說白了就是對教師心思的問題時,教師會喜形于色,大加贊賞。如果學生的問題出乎教師的意料,甚至是涉及課本以外的知識,無論它多有價值,教師會有意無地意忽視或不屑一顧。顯然,這樣對學生的情感和態度都是一種傷害。長此下去,不僅會抑制孩子豐富的創造力和想象力,使學生失去獨立思考的勇氣,鈍化大膽探索的銳氣,湮滅崇尚創新的朝氣,造成學生精神和人格的萎縮,還會損害孩子的自尊心,甚至會使孩子的一生都有自卑心理。教師應該耐心地傾聽每個孩子的問題,千萬不能表現出不耐煩,當然更不能惡語相傷。只有真誠面對孩子的每一個問題,才能保護孩子的求知欲。
3.教師要實事求是地對待學生的提問
低年級學生年齡小、好奇心強,他們的問題漫無邊際,上至天上至天文下至地理,他都會發問,有時很難讓教師回答。這時,我們應該實事求是,切不可不懂裝懂。記得在學習《特別的作業》一文時,一位學生提出這樣一個問題:為什么題目不寫成“特殊的作業”,這個問題是我始料未及的,一下子也很難說清。望著孩子期待的目光,我想了想說:“這個問題等你以后詞語學得多了,也許能弄明白。”孩子滿意地坐下了。我想,他一定會向往著在知識的海洋中不斷沖浪。
二、培養孩子敢于提問的勇氣
教師不僅要保護孩子生來愛問的天性,而且必須面向全體,即要求每個學生都敢于提問。對那些性格內向膽子小,不善言談交際、缺乏提出問題的勇氣的孩子,要進行循序漸進的訓練。從一個字到一個詞,從簡單的句子到復雜的段落,逐步進行,臺階不能邁得太大。例如,每當檢查生字預習時,我總是鼓勵那些不敢提問的孩子上講臺當小老師,就一個字向大家提問。有的問:這個字怎么讀?有的問:給這個字組一個什么詞?還有的問:這個字怎么記?和某一個字怎么區別?不同層次的孩子提的問題也不一樣,此形式讓孩子在一次次成功的實踐中產生了想提問題的愿望,從被動到主動地提問,使孩子把提問當作了一種自我需要。
? 三、教給孩子提問的方法
語文是一門極富情感、極具個性、極易激發想象和創造思維的學科,它在培養學生創新意識和創造思維方面有獨特的作用。在教學中,我發現有的學生因不知怎樣問而不敢提問,因此,教給學生提問的方法也很重要。
1.從題目提問,激發學生興趣
興趣是人們探究某種事物或某種活動的心理傾向,是推動人們認識事物、探究真理的重要動力。強烈的求知欲望,濃厚的學習興趣,是學生進行創造性學習的先導和內在動力。新教材內容貼近生活、趣味性濃,有些課文的題目反映了文章的主要內容和文章中心,適于訓練學生從題目提問。
2.抓重點句子質疑、感悟
學源于思,思源于疑,疑是激發思維的線索。有疑問才能促使學生去探索、去創新。在教學中,教師引導學生抓住重點句子積極思考,大膽提問疑問,也是提高學生思維能力的有效手段。
3.自讀自悟,質疑解難
葉圣陶老先生曾經說過:語文教師是引導學生讀書、看書的,而不是給學生講書的。因此,在教學中,教師應引導學生通過形式多樣的讀書,從中感悟文章的內容,品析語言文字之美,在讀中,教師、學生、編者、作者逐步做到“四心”相通。
21世紀的教育是面向全體的全民教育,全面發展的素質教育,貫穿一生的終身教育,突出個性的創新教育。作為一名基礎教育工作者,我們要時刻牢記給學生創設敢于提問的寬松環境,作孩子提問的忠實聽眾、良師益友。敢“問”路在何方?喚起創造性的表現與求知之樂,是為人師者至高至簡的秘方。
(吉林省扶余市士英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