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新垚
內容摘要:小學語文教學設計是運用教學設計的基本原理,遵循小學語文教學的一般規律,為優化教學效果而制定實施的具體系統的計劃過程。一份教學設計的好壞會直接影響教師語文課堂的教學效果,因此筆者將從當下教學設計存在的問題、問題出現的原因等方面來探討如何更好地做一份小學語文教學設計。
關鍵詞:小學語文 教學設計 策略
一.前言
小學教育作為九年義務教育的初級階段,其承擔著重要的基礎性作用。語文課程致力于培養學生的語言文字運用能力,提升學生的綜合素養,還能增強民族凝聚力和創造力。語文課程的多重功能和奠基作用,決定了它在九年義務教育中的重要地位。正因語文課程對小學生教育如此重要,而語文教學設計是教師開展學科教學的基礎和前提,努力優化完善教學設計才能提高學生語文課堂學習的有效性[1],提高學生的學習效率,因此教師要特別重視教學設計的編寫,重視影響教學設計的因素。
二.小學語文教學設計中存在的問題
(一)課堂表現出兩極化的狀態
一個好的教學設計應要制定一個正確、恰當的教學目標,在《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2011年版)》中提出:工具性與人文性的統一,是語文課程的基本特點。在2001年實驗版的課標中已經提出,這是再次做出強調。課標中的課程基本理念部分提出要全面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語文素養就包括了語文知識和語文能力,如有關工具性的具體要求就體現在:學生要具有適應實際生活需要的識字寫字能力、閱讀能力、寫作能力、口語交際能力等。但往往很多教師過于強調情感、態度和價值觀目標,忽視了知識與技能的重要性,把語文課堂變成了煽情課堂,如有的老師在教授《斑羚飛渡》,出示了大量的感人淚下的圖片給學生們欣賞,一節課下來學生上得很感動,但讀寫的訓練基本是沒有。除了在教學目標上過于注重人文性,教師們也會走向另外一個極端——只關注工具性。特別是為了適應當下的應試考試,很多教師會把關注點放在一篇課文的字詞句的講解分析上,把課文肢解成一句一句從而進行修辭,寫作手法上的講解,使得一篇課文失去了原有的美感以及其對學生精神世界產生的影響。如在教授《司馬光》這篇古文時,有的教師只強調了字句的翻譯,而有引導學生關注司馬光的美好品質,教師應該要重視語文課程對學生思想情感所起的熏陶感染作用。
(二)教學內容的選擇忽視學情
教學內容的選擇可謂是教學設計中的重中之中,沒有選擇恰當的教學內容就很難追求優質高效的課堂。王榮生在《閱讀設計的要訣——王榮生給語文教師的建議》中提到:教學內容的選擇,要根據學情。根究學情的前提,是了解學情。在以往的教學設計中,教師或多或少都是了解其重要性的,但是從上海師范大學博士生陳隆生的論文《語文課堂教學研究——基于“學情分析”的視角》中對當前語文教師對學情的研究得出了一下幾個結論:
1.做過學情分析的教學案例不多,在備課中去進行學情分析的老師,從總體上來說,不很多。
2.了解學情的手段比較簡陋,基本上是一種經驗似的判斷。
3.學情分析的過程比較粗糙,基本上是三言兩語,只見判斷,不見分析;只見結論,不見過程。
4.學情分析的深度不夠,很多學情分析是一種淺度的描述,是一種印象的判斷。
這樣的學情分析,是很不夠、很不到位的,很難同一篇課文的具體教學內容聯系起來,也不易根據學生的具體情況組織有效地教學活動。很多教師都說:“我們班的學生很差。”但在追問差在哪里時,教師又語焉不詳,很難說出個一二三來。學情的分析,如果不是具體到每篇課文學生所具有的學習經驗,比如,他們已經懂了什么,他們還有哪里不懂等等,實際上等于沒有做過學情分析。在課標中除了提出總體目標與內容還詳細地規定了各個學段的目標與內容,要求教師應要樹立“學段”意識以及具備開發、細化“學段”教學目標和課堂內容的能力,強調“學段”意識,實際上也是在強調教師要以學生的學情為基礎進行教學內容的選擇。曾經有人問優秀語文教師錢夢龍:“為什么錢老師上課時學生總能和他配合得那么默契呢?”錢老師的回答是這樣的:“因為我首先考慮的不是學生將會怎樣配合我的教,而是自己的教學怎樣去配合學生的學。因此,仔細體察學生認識活動的思路和規律,是我備課的一個重要內容。在備課時,自己覺得理解起來有難度的地方,我想,學生可能也會比較難理解;我自己看好幾遍才看出來好處的地方,我想,學生也很難看出它的好處,我就會在這些地方導一導”。而教師們忽視學情往往很難寫出一份優秀的教學設計,也無法打造一個優質的課堂。
三.小學語文教學設計存在問題的原因分析
(一)教師的教學設計理論不夠充實
西南大學的教授魏小娜曾說過:“每個教學設計的背后都有一定的教育教學理念,就語文教學而言,語文課程標準就是最基本的教育教學理論。”如果一個教師連最基本的必須要解讀的語文課程標準都無法正確理解,那寫出來的教學設計也是空中樓閣,沒有任何實際的理論基礎用于支撐,筆者在某小學做代課老師時,曾采訪過學校內部分教師,通過訪談的形式,發現教師對教育教學相關著作的閱讀量不夠,對課標的理解也不透徹,雖然口頭說要實現工具性與人文性的統一,但在實際操作過程中卻總是走向某個極端,比如談及“人文性”,很多語文教師就以為是在語文課堂上大肆進行感情的渲染,忽視語言教學,但聽說讀寫的語言訓練也是實現“工具性”要求的,章熊曾說過:“語文需要科學的訓練,但語文訓練不是萬能的,然而它又是重要的,我們要走出一個誤區,就是把言語技能的訓練理解為簡單的、機械地、反復的操作。”《文心》中也有提到:“只中思想而忽視訓練,所獲得的思想也就存在語匯、字句、篇章、聲調里;只取其思想那便是用他們自己原有的語匯等重記下來,一定是相去很遠的變形,這種變形必將失去原來思想的精彩,只取輪廓是沒有什么用的。”
沒有足夠的理論的引導和支撐,教師進行教學設計時也就缺少理論依據,教學設計能力沒有提高,很多時候就是照搬參考書上的教案,但并不理解背后的設計原理,因此在課堂上也無法做到真正落實有意義的語文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