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舒心
【摘 要】農業是國民經濟中十分重要的基礎產業,農產品價格受到供需以及天氣等因素影響,價格劇烈變動,對國民經濟的發展產生了重大影響,相比之下,美國期貨市場較為成熟,我國可以借鑒美國期貨市場的發展經驗,“保險+期貨”模式將農民所面臨的價格風險轉移至期貨市場,有效地完善了農業生產經營者與期貨市場之間的連接機制,可以有效促進農業的穩定發展。
【關鍵詞】農產品期貨;“保險+期貨”;風險;穩定
一、緒論
(一)研究背景與意義
我國自2001年加入WTO以來,市場化進程加快,受到農產品市場本身供需影響以及美國等國家外銷農產品數量與價格的影響,我國農產品價格波動劇烈、競爭加劇,有著穩定價格的迫切需求。2016~2019年中央“一號文件”連續提到“保險+期貨”試點,該模式可以使農戶有效規避風險,而保險公司也可以通過購買場外期權的方式再次轉移風險,此模式適合中國農業發展的現狀。
(二)國內外研究綜述
國外,沃金提出了倉儲價格理論,指出期貨市場的價格發現功能約翰遜和斯蒂恩提出現代套期保值理論,Amihud和Mendelson提出有關流動性溢價問題的研究。[1]
國內,目前,對于“保險+期貨”模式的研究,主要集中于宏觀運行機制、不同模式的對比分析研究,以及微觀層面基于特定產品的案例分析對該模式的創新性、可行性和可推廣性研究。[2]
二、期貨市場相關理論
期貨市場是交易雙方達成協議或成交后不立即交割,而是在未來的一定時間內進行交割的場所,是市場經濟發展到一定階段的必然產物,比較成熟的期貨市場接近于完全競爭的市場,是一種理想的市場形式。期貨市場的核心是期貨交易所,它是買賣期貨合約的場所。
農產品期貨市場包括糧油類、林產品、畜產品和經濟作物四種。
根據買賣期貨的不同目的,期貨交易有兩種方式:套期保值和投機。套期保值指在農產品期貨市場中,進行與現貨市場方向相反、數量相同的交易,因為期貨市場與現貨市場密切相關,同一產品同一時間價格大都呈現相近的變化趨勢,所以兩個市場的盈虧可以相抵,進而轉嫁產品價格變動劇烈而造成巨大損失的風險。投機指投機者使用已知的信息或分析方法來預測市場的未來趨勢,并使用他們自己的資金持續進行農產品期貨交易以獲得利益。套期保值是期貨市場形成的最初動機,套期保值者大多為風險厭惡者,他們通過購買保險,轉移風險,而投機者大多為風險喜好者,他們通過預測價格變動來承擔套期保值者轉移的風險,并享有套期保值者放棄的部分利潤。
目前普遍認為農產品期貨市場有三大功能:價格發現:現貨市場中的價格較分散,不易收集,而在公平、高效、競爭的期貨市場中形成的價格普遍具有真實性、連續性、公開性、權威性,可以反映供求的情況及變化趨勢。規避風險:期貨市場規避風險的作用是通過套期保值實現的。資產配置:期貨市場的杠桿機制、保證金制度使得投資期貨更加便捷和靈活。
任何與農產品生產經營有關的企業都可以通過買賣農產品期貨來控制成本和提高收入。農戶可以利用期貨市場提高收入的穩定性,飼料公司可以通過期貨市場控制成本,限制最高買入價格。
三、中國農業現狀
農產品價格的變動不僅大、持續時間長,而且涉及眾多品種,特別是糧食價格的劇烈波動,對世界各國的農業經濟產生了嚴重的影響。
(1)農業生產風險
從事農業生產主要有兩大風險,一是天災,二是市場價格波動風險。對于天災,可以通過農業保險來化解。對于市場價格波動風險,傳統的農業保險卻無能為力。
(2)蛛網模型
農戶難以獲得及時有效的信息,大都會根據上期的價格決定當期的產量,按照當期的產量決定當期的價格,這符合蛛網模型,由于預期價格和實際價格存在差異,農產品生產周期較長,會給農戶造成損失。
(3)“豐年谷賤”
商品價格受供給和需求的影響,由于農產品的需求主要取決于人口總量,而人口在一段時期內的變化是緩慢的,對農產品的需求是相對穩定的,那么農產品的價格主要受供給影響。豐收之年,供給增加,供大于需,價格便下跌,農民盼來一個豐收年,結果卻是增產不增收,嚴重影響民生,打擊農業生產積極性。
四、“保險+期貨”模式的運行機制
兩個相關市場:現貨市場與期貨市場;
三個利益相關方指的是:農戶方、保險公司及期貨公司;
四個價格分別為:到期市場價格、目標執行價格、看跌期權執行價格及期貨合約價格。
“保險+期貨”實質上就是“價格保險+場外期權+場內期貨”。
其具體操作過程是保險公司根據期貨市場上農產品期貨價格設計保險產品;農民方從保險公司購買價格保險,轉移價格變動可能帶來的風險;保險公司通過期貨經紀公司購買場外看跌期權產品,再次轉移由于農產品價格可能下降帶來的風險;期貨經紀公司在期貨交易所進行相應的復制看跌期權操作,實現農產品市場風險的轉移和對沖,最終形成風險分散、各方受益的閉環。
五、中美期貨市場比較
(一)起源與發展
我國期貨市場的產生是在計劃經濟向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過渡時期在政府的支持下建立,美國期貨市場是在長期供求的矛盾下產生;我國糧食商品糧遠小于市場上流通的商品量,美國農戶種植的谷物大部分都作為商品流通。
(二)農戶參與期貨市場情況
目前美國農戶在期貨市場中參與度較高,美國大約有80%的農戶參加農業合作社,超過50%以上的家庭通過合作社間接進入期貨市場進行套期保值,只有不到10%的農民自行進入期貨市場。
我國農戶參與期貨市場數量少,我國農戶普遍種植規模較小,由于知識匱乏以及我國期貨市場法規的不完善,農戶對期貨市場存在不信任的現象,隨著期貨市場的不斷發展以及政府的激勵政策,部分大規模種植的農戶開始關注并參與到農產品期貨市場中,少數農民通過農業合作社或者企業等中間機構間接進入期貨市場套期保值。
(三)監管體系
美國的監管模式由三部分組成,分別為政府監管機構設立的聯邦期貨交易委員會、行業協調組織中的全國期貨協會、期貨交易所的自我監管。
中國對市場監管形成了“五位一體”的監管體系。“五位一體”指中國證券期貨監督管理委員會及其派出機構、中國期貨市場監控中心、期貨交易所以及期貨經營機構所形成的對市場風險的監控架構,以及由此所形成的監管制度。
(四)相關法律
美國1921年出臺第一部《期貨交易法》干涉期貨市場,1936美國國會將《谷物交易法》更名為《商品交易法》,將管理對象從谷物擴大到其他農產品,設置成立了政府監管機構商品交易委員會(CFTC)。1974年,美國國會又一次修訂期貨交易法律法規,將《商品交易法》更新為《商品期貨交易委員會法》,該法律的頒布宣告了美國期貨交易管理體制由聯邦政府監管、行業協會自律和交易所自我管理三級管理體制相結合的模式正式形成。
中國目前國務院對期貨市場和期貨交易做了規范《期貨交易管理條例》,還有補充辦法《期貨交易所管理辦法》《期貨經紀公司管理辦法》《期貨經紀公司高級管理人員任職資格管理辦法》《期貨從業人員資格管理辦法》《國有企業從事境外期貨套期保值業務管理辦法》這些條例和辦法形成了我國期貨市場法律的基本框架,但是這些法律都要以《期貨法》為準。[3]
我國《期貨法》的缺失已在多個方面制約了我國期貨市場發展的進程:一是規范期貨市場發展的一些基本制度缺失,有待通過期貨立法予以明確;二是期貨交易涉及主體較多,交易環節很長,急需通過期貨立法,明確不同主體在不同交易環節的法律關系,確定不同主體的權利義務,合理設定不同主體的法律責任;三是《期貨法》的缺失制約了我國期貨市場對外開放的進程。
六、中國農產品期貨市場存在問題
(一)基于農戶角度
一方面,由于大多數農戶的文化水平較低,不能很好的理解“保險+期貨”的運行機制,不愿意支付保費;另一方面,大多數農戶的風險管理意識很差,同時又對風險的承受能力很小,所以并沒有參與期貨市場。
我國農業合作社等中間機構沒有充分發揮作用,大部分只負責農戶的生產經營,農戶與合作社之間關系并不緊密,農戶積極性不高。
(二)基于保險公司角度
(1)保險費率厘定困難。
目前試點地區的保費大部分來自于期貨交易所的補貼,小部分來自于地方政府和參保農民。這種保費構成模式難以大規模的復制和擴大試點。保費過低會不足以覆蓋保險公司支付給期貨公司購買期權的費用,但保費過高會帶來地方政府財政壓力,且影響農民參保的積極性。保險費率厘定難還制約保險產品創新,進而制約農作物保險業務的發展。
(2)與期貨公司合作的問題
在保險公司和期貨公司二者之間,保險公司的目標執行價格是靜態的,但期貨公司是根據標的合約的不斷變化來制定場外期權的價格,是動態的,再加上保險公司和期貨公司的結算周期也不完全一樣,也會影響該模式的順利實施。
(3)巨額賠付壓力
農產品保險存在發生概率高、風險大、收益低、無法通過大數法則進行分散等問題,且保險公司承擔了高賠付壓力,一旦遭遇重大自然災害和市場價格劇烈波動,將面臨巨額賠付,這些不利因素共同抑制了農產品保險的發展。[4]
(三)基于期貨市場角度
(1)農產品市場體系發展不完善
我國還沒有形成全國統一的大型農產品現貨市場,農產品現貨市場流通性較差,地區分割現象嚴重,制約了期貨市場的發展。
相對于國外成熟市場,我國期貨市場價格發現機制還不健全。期貨市場和現貨市場價格存在明顯背離的情況,基差風險嚴重,保險賠付金額難以全面覆蓋農民的實際損失,易使農民蒙受損失。再者,場內期權的缺乏,使得保險公司須通過場外市場購買期權。這種方式交易成本高、流動性不足,且缺乏集中清算機制,容易推高保費水平、增加交易雙方的風險。
(2)農產品期貨品種較少
與美國等發達國家相比,我國農產品期貨品種較少。交易所提出上市新品種要求,先向中國證監會提交申請,由證監會報由國務院批準,國務院征求各部委和現貨管理部門的意見。以上繁瑣的審批程序,導致期貨新品上市成本高、周期長、時間不確定等一系列問題。[5]
(3)期貨市場投資主體不合理
美國等發達國家期貨市場投資主體主要為機構或者企業,散戶投資者較少。我國期貨市場投資者主要為散戶,散戶資金實力小,專業知識匱乏,分析預測能力較差,主要原因為我國期貨交易規則對大企業限制較多,且對外國資金進入我國期貨市場有嚴格限制。[6]
(四)基于政府角度
(1)政府對“保險+期貨”模式的宣傳力度不夠
農戶普遍知識水平較低,對金融領域的關注度不夠,很多農戶并不知道“保險+期貨”的運作模式,很多農戶雖然知道,卻仍然處于不信任的階段,光靠保險公司或者期貨公司的宣傳難以使農戶參與其中,現階段如果缺少政府的扶持,這一模式也難以維持。
(2)監管與政策風險
保險屬于銀保監會的監管領域,期貨部分屬于證監會的監管領域,監管領域不同,不同地區對“保險+期貨”模式的扶持政策不同,而農產品的銷售屬于全國范圍,可能存在標準不一致等問題。
七、中國農產品期貨市場建議
(一)基于農戶角度
農戶應該關注期貨市場農產品的價格,據此調整自己的種植面積。
農戶應該提高自己的知識水平,積極參與政府組織的學習活動,主動上網了解有關政策,最好能夠掌握一定的金融經濟知識。
(二)基于保險公司角度
(1)完善和加強農業保險再保險體系。
完善農業保險運行的體系框架,建立分層次的農業保險保障體系,加強農業再保險體系建設,不斷提升農業保險保障能力和水平。
(2)探索開發農產品收入保險產品。
收入保險可以代替價格保險和產量保險,且比價格保險有更明顯的優勢。農作物的產量往往和價格呈負相關關系。相對于單純的價格保險,農產品收入保險的產量和價格具有相互對沖的效應,保險公司賠付波動率更小,也有助于提升農民的經濟福利水平。
(三)基于期貨市場角度
加快農產品期貨市場建設。
增加農產品期貨的種類,拓寬“保險+期貨”模式的適用范圍。加快農產品場內期權上市安排,降低風險對沖成本,降低保險公司和期貨公司的風險敞口。完善期貨合約制度,包括漲跌停板比率、動態的保證金系統等,提高期貨市場的運作效率。進一步推動期貨產品市場化,使市場上期貨產品定價更準確我國應加快期貨產品的市場化進程,使期貨產品可以動態的、準確的反映出投資者對農產品價格的預期,以便于對期貨價格有準確的定價,也是保險公司的目標執行價格更加科學。
(四)基于政府角度
(1)加大農業保險財政支持力度。
據測算,臨儲玉米的成本超過320元/ 噸,如果以保費補貼的形式給予支持,按政府補貼90%的比例計算也只要110元/噸,[7]此模式具有較大的成本優勢。政府應該完善保費政策補貼調整機制,確定合理的財政補貼比率,根據市場需求調整和增加保費政策補貼總額,降低“保險+期貨”的費用,提高農民參與的積極性。
(2)完善相關的法律法規,加大政策支持力度
我國應盡量在“保險+期貨”模式的運行過程中做到有法可依,規范運行機制的流程,保障其正常運行。另外還要進一步擴大政府的政策涉及范圍,在給予農戶方補貼的同時兼顧保險公司,提高各方參與積極性。
(3)加強各參與主體之間的溝通、合作機制
充分認識到該模式中存在的各方之間溝通的障礙,并努力去克服。保險公司和期貨公司應該加強合作,共同創造出對農民有好處的產品,在保障各方利益的前提下盡可能的提高農戶收入。
(4)進一步擴大對“保險+期貨”模式的宣傳推廣
一方面,使農戶逐漸的改變靠天吃飯的思維,積極的去采取行動規避風險,保障其農業收入;另一方面,政府應竭盡所能把保險公司這一模式中的重要一環的積極性充分調動起來,推動該模式的順利開展。
八、結論與展望
中國期貨市場發展迅速,期貨品種增多,投資者結構愈加合理,但是同美國較為成熟的期貨市場相比還有較大的發展空間。“保險+期貨”模式可以轉移農戶承擔的風險,提高農戶的種糧積極性,對維持市場穩定有重要作用。
【參考文獻】
[1] 楊霞. 中美農產品期貨市場比較研究[D].大連海事大學,2014.
[2] 王軍,張文蕾.基于互聯網平臺的“保險+期貨+互聯網”農產品價格保險模式探討[J].齊齊哈爾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9(07):77-81.
[3] 肖俊喜,郭曉麗中美農產品期貨市場流動性比較研宄證券市場導報 2012,(9)
[4] 袁胤棟.“保險+期貨”模式對農戶主體收入穩定效應研究[J].合作經濟與科技,2019(17):91-93.
[5] 北省人民政府河北經濟年鑒北京:中國統計出版社,2008.
[6] 楊霞. 中美農產品期貨市場比較研究[D].大連海事大學,2014.
[7] 本刊編輯部.農產品“保險+期貨”模式取得良好成效[J].鄉村科技,2019(2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