龔嘉榮
摘? 要:本文以體育教學中學生創新意識與實踐能力的培養為研究對象,首先簡單介紹了創新意識與實踐能力概念,其次討論了體育教學中培養學生創新意識與實踐能力的必要性,最后提出了一些體育教學中培養學生創新意識與實踐能力的途徑,以供參考。
關鍵詞:體育教學? 創新意識? 實踐能力? 培養
中圖分類號:G807? ? ? ? ? ? ? ? ? ? ? ? ? ? ? ? ? 文獻標識碼:A? ? ? ? ? ? ? ? ? ? ? ?文章編號:2095-2813(2019)09(c)-0055-02
創新意識與實踐能力是當下素質教育倡導的學生必備能力,在實際開展體育教學過程中,體育教師應嚴格遵循素質教育要求,采取有效措施,有意識地進行學生自主學習意識與實踐能力的培養,從而更好地發揮出體育教學的育人價值,促進學生實現全面發展。
1? 創新意識與實踐能力
首先,創新意識具體是指人們結合個體生活需要與社會發展需求,引起創造前所未有的理念或事物的動機,在創造活動之中,表現出來的一種意愿、設想。創新意識是人們進行創造活動的內在出發點與動力,是形成創新思維與創造能力的前提條件。創新意識可具體表現為創造動力、創造興趣、創造情感與創造意志,它代表著人才素質的發展變化與發展方向,而社會由人組成,人整體創新意識的高低一定程度上也決定著社會發展的活力大小。因此加強人創新意識的培養,對于未來社會發展有著重要的影響。
實踐能力簡單來說即是一種將抽象的理論知識轉化為一種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對于學生而言,實踐能力是指吸收教育資源,適應社會生活,將學到的理論知識解決基本實際問題,參與社會實踐,提升自我的實踐主體地位的能力。基于學科的不同,實踐能力具體表現為多種,比如語言實踐能力(能夠理解不同詞句語義,正常進行語言交流溝通等),音樂實踐能力(敏銳感知察覺的旋律、節奏變化,能夠鑒賞、創造音樂等)、數理邏輯能力(能夠利用數學知識進行計算,運用邏輯進行正常推理等)、身體運動能力(能力熟練掌握一定的體育技能,具備良好的平衡力,在力量、速度、靈活性方面表現良好,能夠運用體育技能進行身體鍛煉等)等。由此我們可以認識到,實踐能力并不是只有正式走入社會,并參與“社會實踐”才能夠得到培養與提升,在教育階段,做好各種學科教學,也是一種實踐能力培養的重要途徑[1]。
2? 體育教學中培養學生創新意識與實踐能力的意義
2.1 有助于提升體育教學的效果
體育教學效果不僅僅單純體現在相對明顯的體育技能熟練掌握、身體素質提升等內容之中,還體現一些內在的精神、意識、能力方面,比如創新意識、勇于拼搏地精神、實踐能力等。然而一直以來,我國體育教學是以技術教學和技能培養為主,在教學方式上采取“灌輸式”教學,在評價方式上以技能的掌握和體質測試作為主要指標。在上述指導思想下,體育教學往往忽略了對學生創新意識與實踐能力的培養,要求學生按部就班地進行體育技能學習,整個過程枯燥無味,具有較強的功利性,淡化了學生通過體育運動所獲得的樂趣,不僅不利于學生創新意識與實踐能力提升,同時也嚴重限制了體育教學效果提升。此外,當下體育教學項目包括多種,然而針對不同的項目的體育教學,在方法方面還仍以傳統教學法為主,不同科目教學手段大同小異,缺乏教學手段、方式創新,導致學生學習興趣低下,難以體現自身學習主體性,自然也就無從談起學生創新意識與實踐能力的培養。面對這一問題,有必要改變教學理念,重新定位教學目標,通過以“健康第一”“快樂體育”為指導思想,在體育教師的引導啟發下,不再過度強調運動技能的掌握,而是以培養學生創新意識與實踐能力為主,有效激發學生學習主觀能動性,引導學生主動進行體育知識探究,在探究過程中進行創新,成功培養學生創新學習精神和學習習慣,這對于提升體育教學效果有著重要的意義[2]。
2.2 有助于發揮體育教學的育人價值
通過加強學生創新意識與實踐能力培養,能夠更好的發揮體育育人價值。這種育人價值不僅體現在當下,還體現在學生在未來踏入社會,走向職場的過程中。如今伴隨著社會經濟的發展,人才市場競爭愈發激烈,相應對于人才培養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如今社會對于人才不僅要求具備較高的專業能力,全面的學科知識素養,而且還需要人才具備較強創新意識與實踐能力,如此才能夠更好的適應社會,因此在體育教學中加強創新意識與實踐能力培養,積極轉變教學方法與手段,注重學生創新意識與實踐能力培養,不僅能夠有效增強學生的身體素質,還能夠提升學生實踐能力,這對于學生未來發展具有重要的意義。《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與發展綱要(2010—2020)》明確指出,將改革創新作為教育發展的強大動力,從教學內容、教學方法入手,注重培養學生創新精神與實踐能力。因此,當下體育教學需也要教育積極響應國家號召,在實際開展教學的過程中,必須加強體育教學理念方法的改革,注重學生創新意識與實踐能力的培養,從而使得體育教育的育人價值得以充分發揮,為社會輸送更多高質量人才。
3? 體育教學中培養學生創新意識與實踐能力的途徑
3.1 突破常規教學模式,彰顯學生課堂主體地位
事實上,創新意識與實踐能力相輔相成,創新意識為實踐指明了方向,實踐能力則是抽象新奇的想法新得以以具象化的事物呈現出來,并應用于社會發展之中。并且創新意識的激發培養需要一個相對更加寬松的環境,在傳統體育教學模式下,學生的學習行為由教師掌控,學生自主學習空間被一再壓縮,難以體現自身主體地位,自然難以實現學生創新意識培養。因此需要體育教學打破常規的教學模式,給予學生充足的學習空間與時間,讓學生在體育實踐訓練中去發現、去思考,最終實現體育知識規律掌握,教師在旁只需要適當的予以一定的引導,開闊學生的思路,激發學生創新思維,避免學生偏離主方向,從而逐步引導學生主動進行思考,養成發現問題、思考問題、解決問題的良好習慣,這種體育教學方式也被稱為“自主發現法”。這種方法主張給予學生學習更大的自由,不去對學生的學習方式、過程“指手劃腳”,而是讓學生自主動手摸索,教師在旁則擔任引導角色,保證學生探索大方向不變,這對于學生創新與實踐能力有著重要的意義。這同時也揭示了創新意識培養的關鍵,即引導學生“去發現、去探索”,解放學生思維,讓學生在施加過程中完成知識內化吸收,才有利于實現真正的創新。
例如教師在開展籃球教學過程中,針對“原地單手肩上投籃”這一動作,教師可以先向學生講述一遍這一動作的技術要領,然后放手讓學生自己摸索練習,讓學生在具體實踐練習過程中思考投籃動作要點,根據規范動作的指導,不斷修正自己的動作,通過訓練、思考,自主發現適合自己的投球規律與方法,在實踐過程掌握投球技術,成功實現創新意識培養[3]。總體而言,訓練學生創新能力可歸納為以下幾步:一是選擇教學內容;二是進行示范演示;三是放手讓學生自主進行探究摸索,發現并學習知識規律;四是引導學生進行總結。
3.2 加強啟發引導,激發學生創新實踐意識
針對于學生創新意識與實踐能力的培養,不能一味地“放手”,教師作為課堂教學引導者,也應充分發揮課堂的引導作用,在現有的體育活動基礎上,加強學生創新意識引導啟發,客觀評價學生創新行為,積極鼓勵學生進行創新,從而盡最大可能的激發學生的創新意識,并促使學生落實于實踐過程中。
例如,在開展“兩人三足跑”趣味體育比賽活動的過程中,教師在向學生詳細講解了比賽活動特點與規則后,引導學生思考“兩人三足跑”獲勝的關鍵是什么?學生結合這一運動規則,很快總結出既需要通過人與人之間協同合作,同時還需要個人具備良好的運動協調能力,才能夠取得比賽的勝利。在此基礎上,教師可以進一步啟發學生,還有哪些鍛煉合作學習能力、協調能力的活動?經過學生的互動討論交流,在原本的“兩人三足跑”提出了“三人四足跑”等活動形式,并與此同時,還創新提出了將海綿墊隊尾傳送至隊前擺好,采取“螞蟻修路”的方法,讓整支隊伍不斷前進的新的活動方式。在教師不斷的引導啟發下,使得學生的創新意識與實踐能力均得到了有效的培養。
3.3 利用現有的教學器材,營造創新實踐場景
在啟發學生創新意識、培養學生實踐能力的過程中,除了教師親自身開展啟發、鼓勵引導,還可以借助現有的教學器材,營造一個創新實踐場景,利用場景從“側面”激發學生創新意識,并在創新實踐場景中將這種創新意識化為實際行動,有效實現學生創新意識與實踐能力培養。例如針對于“障礙賽跑”教學活動,教師可以事先利用現有的體育器材,比如錐形桶、山羊跳箱、海綿墊子等,創設一個簡單的障礙訓練場,要求學生將這些器材作為實際障礙,開展比賽活動,在教師設置的場景下,學生經過幾輪比賽活動后,教師可以讓學生自行組織活動,學生長時間在教師設置單一的場景中,早就產生了“厭煩感”,因此他們充分發揮個人創新思維,在原本的訓練場地之上,融入了更多的創意,設置了更多的規則,比如海綿墊不僅能僅是簡單的障礙物,而是“淺灘區”,需要學生匍匐前進;山羊跳箱則是一個“小丘陵”,需要學生在賽跑過程中直接運用山羊跳越過“小丘陵”等。學生通過親自動手實踐,將整個場地設置的更加復雜、有趣,經過學生充滿創意的設置,使得體育活動更加富有挑戰性、趣味性,體育教師也在“不知不覺中”實現了對學生創新意識與實踐能力的培養,更有助于體育教學質量水平提升[4]。
4? 結語
綜上所述,在體育教學中,注重做好學生創新意識與實踐能力的培養,既是社會發展的需要,同時也是學生發展的要求。因此需要教師采取有效措施,做好學生創新意識與實踐能力的培養,提升體育教學效果。
參考文獻
[1] 石振.談體育教學對學生創新意識和創新能力的培養[J].文存閱刊,2018(9):72.
[2] 張雪,張文治.在體育教學中培養學生創新意識和實踐能力的策略研究[J].科技視界,2018(18):88-89.
[3] 王志勇.淺談體育教學中對學生創新能力的培養[J].當代體育科技,2017,7(4):252-253.
[4] 黃建波.職業高中體育教學中學生創新能力的培養策略[J].當代體育科技,2016,6(2):6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