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信息技術與小學數學教學的有效整合,要求教師要具備信息技術與數學教學整合的教學理念。教師應充分認識到,信息技術不只是幫助教師傳授知識的手段,更是服務于數學教學的得心應手的教學媒體,是提高數學教學活動效率、更好地進行素質教育的工具。筆者認為,在利用信息技術前,教師必須明確信息技術的優勢和不足,再根據小學數學的教學內容、教學目標、教學對象及教學策略,找出信息技術與數學教學的最佳整合點,結合教學的各個環節開展教學,使信息技術與數學教學以和諧的狀態出現在課堂上,營造生動活潑的教學氛圍,從而使信息技術與小學數學教學的整合達到最優化,使學生主動學習、主動發展。
關鍵詞:信息技術;數學教學;整合點
中圖分類號:G43? ? ? ? ? ? ? ? ? ? ? ? 文獻標識碼:A? ? ? ? ? ? ? ? ? ?文章編號:2095-624X(2019)25-0040-02
引? ? 言
21世紀,以多媒體和互聯網為代表的當代信息技術正在改變著人們的生活方式和學習方式[1]。因此,在新課程改革的大背景下,倡導和探索信息技術和學科教學的有效整合具有十分重要的現實意義。在“信息技術與課程有效整合模式及其應用”的課題研究中,我校一直思考:“如何找準整合點,實現信息技術與學科教學的有效整合。”這兩年來,我們不斷探索信息技術與數學教學整合的內在規律,著重在情境設置、突破重難點、操作驗證、拓展知識等環節上尋找信息技術與數學教學的整合點,大膽開展實踐活動,形成生動活潑的教學氛圍,使學生在數學素養、收集信息能力等方面均得到較好的發展。
一、在情境設置中找準整合點
情境的創設是新課程改革以來的熱點話題。利用情境教學,可以讓學生自覺進入課堂教學中,調動學生的積極性,激發學生探究的欲望。教師利用這種模式,在情境教學中找準整合點,讓信息技術與數學情境教學相結合,能讓課堂更加豐富,讓學生學習起來更輕松,記憶更容易[2]。將教學模式從以前的教師講學生聽,變為學生和教師互動,讓學生深入課堂,使學生積極主動地參與探索和發現新知識的認知過程。
例如,在一年級《10的認識》的教學中,我們采用Flash編制了一段動畫“驕傲的9”——在0到9的數字娃娃中,9和其他的數字娃娃比大小,動畫一下就把學生帶入學習情境中,引導學生復習了0到9的順序。動畫中,由于一位數中沒有比“9”大的,驕傲的“9”開始欺負其他數字娃娃,于是教師又給學生創設了問題情境:“究竟有沒有比9大的數?”自然地導出了10。同時通過數字娃娃“1”和“0”手拉手與“9”比較大小,讓學生初步接觸到兩位數。這段動畫的編排,讓學生自主融入其中,激發了學生學習的興奮點。
二、在突破重難點中找準整合點
在課堂教學中,教師不僅要讓學生完成認知目標,還要解決“突出重點”和“突破難點”這兩個常規題。在遇到這種問題時,由于學生的理解程度不同,對問題的看待方式也不同,有一部分學生可以輕松掌握一些基本知識,但在遇到一些重點或突破難點時,感到有些吃力,這時就需要教師的點撥。為了讓大部分學生可以抓住重點,教師可以把一些重要知識點用簡單易懂的方式讓學生清楚地理解。這時候就需要教師在突破重難點中找準整合點,將信息技術與教學有效整合,解決這兩個常規性問題。
教師可以在鉆研教材時要找準教材的重點和難點,利用信息技術解決教學中遇到的困難。例如,小學數學四年級下冊課本中“三角形的認識”這一單元的知識點內容很多,學生在生活中經常接觸三角形,但對三角形的知識卻比較陌生,因此學生理解這方面知識便會感到困難。教師可以借助計算機,借助網絡展示一些三角形的實物圖,再借助計算機抽象出三角形的幾何圖形,最后動態演示三條線段圍成三角形的過程。這樣可以讓學生更容易理解知識點,同時突出了教學重點,解決了教學難點,提高了學生的學習效率。
三、在操作驗證中找準整合點
教師應引導學生用學到的知識解決生活中遇到的問題,通過動手操作,不斷驗證自己的觀點。這樣既可以讓學生主動發現問題、解決問題,又能提高學生的動手操作能力,讓學生體驗動手操作的樂趣,體驗成功的感覺和進步的喜悅。教師將信息技術與小學數學教學相結合,將學習的主動權交給學生,讓學生主動進入學習中,體驗不同的學習模式,能夠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在課本“統計”這一單元中,筆者將學生分為了幾個小組,每兩個小組分配一個旅游景點,讓學生利用互聯網,查詢各大旅行社的信息,統計相關費用、需要的時間和行程路線,并制成統計表;之后讓小組成員根據自己的家庭經濟承受能力、旅游行程和時間進行合理的安排,選擇合適的交通工具和最佳旅游路線,找到既便宜又快捷的方案,并說明選擇的理由。最后教師和學生共同選出最佳統計表和最佳旅游線。
四、在拓展中找準整合點
在對教材內的知識點進行課外拓展時,傳統教學方式多為口頭描述,如今,教師可以利用多媒體設備,將信息技術與小學數學教學結合起來,擴寬學生視野[3]。為了讓學生不再單純地學習課本上的知識點,教師可以利用多媒體選擇既貼近生活又能激發學生興趣的內容,引導學生自主探究。因為時間和空間上的限制,教師往往無法讓學生親自感受教材中要求的每一項實踐內容。這時,教師就可以利用多媒體,模擬實踐內容,讓學生觀看視頻。例如,教師利用課件,將“元、角、分的應用”與信息技術、教學內容相結合,利用模擬教學課件,創建虛擬的生活超市,讓學生扮演其中的工作人員,如售貨員、顧客,顧客可以選擇自己想要的水果和食品,點擊水果或食品稱重量,然后根據選擇的單價算出金額。學生都想體驗當“顧客”,合理花掉手中的模擬錢。這一方式激發了學生的興趣,他們都踴躍嘗試。教師將信息技術與數學教學相整合,縮短了教材內容和生活之間的距離,提高了學生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
結? ? 語
信息技術與數學教學的有效整合有著獨特的魅力,但不是所有的課都適合與信息技術相融合,教師不能為了顯示其課件的精彩,為了形式而使用多媒體信息技術,應避免課件占據主導地位。在信息技術與小學數學教學的有效整合中,教師要找準整合的點,了解教育的本質,了解數學學科的目標,明確難點和問題所在,改善傳統教學的不足,提高數學課堂的教學效率,實現優化課堂的目的,只有這樣才能更好地培養學生的探索能力和創造性思維能力。
[參考文獻]
朱艷蘭.信息技術與小學數學課堂教學融合的層次研究[J].中國現代教育裝備,2018(04):45-47.
汪婷.淺談農村信息技術與小學數學課堂教學的深度融合[J].教育革新,2017(10):53.
劉根錄.基于信息技術的小學數學高效課堂構建[J].新課程研究,2019(07):12-13.
作者簡介:吳燕霞(1974.4—),女,安徽合肥人,現任合肥市蚌埠路第五小學校長,高級教師,曾獲合肥市第三批學科帶頭人、安徽省第九批特級教師等榮譽稱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