章斌斌
【摘要】《語文課程標準》明確指出:“閱讀教學是學生、教師、文本之間對話的過程。”運用教育科學和語文科學的理論與方法,有目的、有計劃地在中學語文閱讀課堂中進行“對話式”教學實踐與研究,從激發興趣對話、倡導平等對話、展現開放對話、呼喚個性對話四個方面提倡多元對話,增進學生學習的效能,提升學生的語文素養。
【關鍵詞】閱讀教學;對話;興趣;平等;開放;個性
【中圖分類號】G633 【文獻標識碼】A
《語文課程標準》明確指出:“閱讀教學是學生、教師、文本之間對話的過程。”其中,師生對話、生本對話、生生對話是最主要的對話形式。我們可以看出閱讀教學已經揚棄了傳統的“訓誨—馴化”“傳授—訓練”的教學方式,走向“對話式”閱讀教學。運用教育科學和語文科學的理論與方法,有目的、有計劃地在中學語文閱讀課堂中進行“對話式”教學實踐與研究,從激發興趣對話、倡導平等對話、展現開放對話、呼喚個性對話四個方面提倡多元對話,增進學生學習的效能,提升學生的語文素養。《社戲》是一篇回憶少時看社戲的生活經歷的精讀課文,在教學過程中滲透對話閱讀式教學方法,使學生親歷看戲前的波折,細品月夜行船的雋美,留戀看社戲時的欲罷不休,體驗“偷”吃羅漢豆的樂趣,感受農村天地充滿了詩情畫意的自由空氣。語文新課標強調:“重視評價學生對作品的整體把握,鼓勵學生的個性化閱讀和創作性地解讀。”所謂“對話”,從教育學的角度講,是指教師與學生、學生與學生、學生與文本之間,不存在灌輸和被動接受、靜止和同質、認識和閉鎖的關系,而是一種引導欣賞、動態發展和個性解讀的關系。新課程背景下的語文課堂提倡多元化對話,讓學生在對話中實現文本的交流、實現能力的發展,提高語文基本素養。
一、創設情境,激發興趣對話
(一)創設問題情境
一個巧妙的設問,是一塊碰撞思維火花的火石。在《社戲》這一課中,教師上課時可以先提問:“平橋村為什么是我的樂土?”“有誰能描寫一下自己心中的樂土呢?”……亞里士多德有句名言:“思維是從疑問和驚奇開始的。”教師的巧妙設問,使學生內斂的閱讀期待一下外顯出來,渴望立即和文本展開對話。有時,教師也可以依據教學目標的需要對文本進行一定的變形,在前后比較中讓學生自己提出問題,從而進一步激發學生與文本對話的熱情。
(二)運用教學道具、多媒體
學生的實際生活與文中描繪的生活場景有一定的距離,沒有較強的代入感,所以充分運用教學道具,運用多媒體,會使教學效果達到事半功倍的作用。如在《社戲》中,教師采用邊看圖,邊配樂朗誦的方法把學生帶入神奇而美麗的月夜行船的情景。導情入境,學生在觀察、體驗情境時,能激起熱烈的情緒,直覺感到情境具備美感,于是新的設想又開始醞釀,發揮自己的想象描述討論月夜行船的情景。
(三)課文重演
在我們的語文教學中,有時會碰到故事性強的教學,此時如果一味地教授課文,學生會感覺很枯燥乏味,但是如果在一邊講授故事時,一邊給予學生表演的空間,這樣學生的積極性就會不斷提高,以自己感知到的情感語調表現出人物的形象、性格、心理、情感等的特點及其變化,更直觀地創造性地呈現出學生對課文的參與作用及課文言語形式的藝術魅力。在《社戲》中,篇幅長、事件多、容量大,要避免煩瑣的分析,可以讓學生扮演雙喜等,給大家表演“偷豆吃豆”的情景,在激發學生表演欲的同時,認真去閱讀課文。這樣通過師生對話,順利過渡到生本對話、生生對話。
二、尊重主體,倡導平等對話
《語文課程標準》在“基本理念”中指出“學生是學習和發展的主體”,在“教學建議”中又進一步指出“學生是語文學習的主人”,這一點新理念就表明了學生在語文學習中的主體地位。“以學生為本”是語文課程改革的核心目標之一。因此,在閱讀教學中,教師必須樹立以學生為本的學生觀,注重人性化教育。用《教育——財富蘊藏其中》的話來說:“就是教師要從‘獨奏者的角色過渡到‘伴奏者的角色,從此不再主要是傳授知識,而是幫助學生去發現、組織和管理知識,引導他們而非塑造他們。”
在課文《少年閏土》閱讀教學中,教師可以讓同學們用自己喜歡的方式讀11—14節,完成填空:我(? ?)到了。可以根據教材內容填,也可自己想,可以填一點,當然更歡迎填幾點。(同時學生根據自己喜歡的方式研讀,學生可以大聲朗讀、可以輕聲速讀、可以默讀、也可以同桌交換一下意見,有必要可離開座位,尋找合作伙伴……)那么學生的答案肯定是豐富多彩的,學生甲:我填“我看到了”。他看到了碧綠的豆麥田地,水中朦朧的月色,淡黑的起伏的連山,星星點點的漁火。學生乙:我覺得應該填“我還聽到了”。因為他聽到了婉轉悠揚的歌吹。學生丙:我想填“我感覺到了”,因為當時我的心情急迫又陶醉……開放的填空,給了學生開放的思維空間;開放的要求,激起了學生讀文的興趣和自信,按自己喜歡的方式研讀,大大豐富了讀的內涵和方式,提高了讀的質量。
三、引入爭辯,展現開放對話
爭辯研讀在對話閱讀的具體實施中十分重要,如果沒有爭辯研讀,合作學習將無法實現。爭辯,是教學的一種新機制。它的引入,開放了課堂,解放了學生。學生積極參與,盡情發揮,在爭辯中發展思維,展示個性,也較好地培養了口語交際的能力。《禮記·學記》中說:“君子之教,喻也。道而弗牽,強而弗抑,開而弗達。”意思是說要引導學生而不要牽著學生走,要鼓勵學生而不要壓抑他們,要指導學生學習門徑,而不是代替學生做出結論。教師不能用自己的生活體驗去代替學生的生活體驗,把自己的閱讀感受強加給學生,教師善導,多加鼓勵,以情動之、以法教之,學生只要去思考、去爭辯,總有得出自己獨特閱讀感受的一天。同時,學生在爭辯中,加深了對課文的理解,對當時的社會背景有進一步的認識。如在《少年閏土》中,學生就有爭辯:“你喜歡做迅哥兒還是做他的那些小伙伴?”生1:我喜歡做他的小伙伴,我就喜歡自由自在,淳樸無私的生活,多有趣!生2:小伙伴們雖然自在,但他沒能受正規的教育,這樣能行嗎?哪像“我”,盡管不是很自由,但能受良好的教育,很有教養,很有知識。將爭辯活動引進課堂,在活動中充分挖掘文章主題,展示學生心靈自由,突現個性。
四、對話心靈,呼喚個性對話
蘇霍姆林斯基說:“知識豐富的教師講課,好像直接訴諸學生的智慧和心靈……他不是把真理當作說教,而是跟學生一起討論,向學生提供他們思考的問題,請他們一起動腦筋解決問題,在教師與學生之間,好像有一種默契,雙方的思想能水乳交融。”這就是師生合作融洽的真切體現。根據學生生活體現引導學生在文本中去尋找足跡。生活體驗,是指個人的經歷、閱歷、所涉世事的體會、認識和感想。學生的生活體驗是理解文本的源泉。“問渠那得清如許?為有源頭活水來”。所以,在文本閱讀教學中,教師可以充分結合學生的實際,充分利用教材,引導學生進行親身體驗,從而更好地調動學生深入地與文本進行心靈對話,在與文本對話時呼喚個性化對話,感受課文中的矛盾與樂趣,從而為深入理解文本內容創設閱讀的氛圍。
皮亞杰指出:“良好的學習方法可以增進學生的效能,乃至加速他們的心理成長。”在對話式閱讀教學中,學生個性創新解讀文本,和教師建立了平等的關系。閱讀是學生個性化的行為,是任何他人都無法替代閱讀主體的閱讀感受。實施新的語文課程標準,需要語文教師在對話閱讀教學中樹立現代的閱讀理念,積極地整合、構建有別于以往的全新的語文閱讀策略,創設情境,激發學生閱讀對話的興趣,把爭辯研讀引入對話閱讀課堂,開放創新,尊重學生主體地位,以生為本,全面提升學生的語文素養。
參考文獻
[1]楊雪梅.語文閱讀對話教學中應注意哪些問題[J].科學咨詢(教育科研),2008(S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