邵茜 李月梅
摘? ? 要: 本文在“大思政”背景下,從課程思政視角出發,用好課堂教學這個主渠道,以學生獲得感為歸宿,發掘思想政治教育和文化資源中的語文教育價值,探索建立大學語文課故事性課堂教學、素質訓練實踐教學、新媒體交互式教學三位一體的教學新模式,提升大學語文教學的實效性。
關鍵詞: 大思政? ? 學生獲得感? ? 大學語文? ? 教學實效? ? 路徑
習近平總書記在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會議上著重闡述了“大思政”的重要思想,“要堅持把立德樹人作為中心環節,把思想政治工作貫穿教育教學全過程,實現全員育人、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1]。2017年12月,教育部發布了《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質量提升工程實施綱要》,將“大思政”范疇確定為“十大”育人體系,充分發揮課程、科研、實踐、文化、網絡、心理、管理、服務、資助、組織等方面工作的育人功能,挖掘育人要素,完善育人機制。
“課程育人”是“十大”育人體系的首要內容。綱要提出“大力推動以‘課程思政為目標的課堂教學改革,優化課程設置,修訂專業教材,完善教學設計,加強教學管理,梳理各門課程蘊含的思想政治教育元素和承載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融入課堂教學各環節,實現思想政治教育與知識體系教育的有機統一”。如何挖掘專業課程、專業課堂和教學方式中蘊含的德育元素和思想政治教育資源,在具體的教育教學實踐中探索有效的方法,是我們重點研究的內容。我們在“大思政”背景下,遵循思想政治工作規律、教書育人規律和學生成長規律,分析高職院校學生的特點,用好課堂教學這個主渠道,以學生獲得感為歸宿,探索建立大學語文課教學的有效模式。
一、學生獲得感的內涵與特征
學生獲得感主要指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的主觀感受和情感反應,是學生的一種內在的精神狀態。學生獲得感在教育教學中體現出以下三個特征:
(一)客觀與主觀統一
首先有需要,在需要滿足的基礎上獲得自我感覺、主觀感受,進而深化為對獲得的客觀肯定與價值評價,表現為主觀評價與客觀事實的統一。
(二)主體參與性
獲得感與期待有所獲得的具體的人有關。可以是個體的,也可以是群體共享。同時,“如果缺乏主觀感受的必要能力、條件,即使有了獲得,也不一定就有獲得感。從獲得到獲得感是一個內化、轉化、提升的過程,需要主體自覺參與其中”[2]。
(三)時效性與延展性
獲得感既有當下的獲得,又有指向未來、預期性的獲得,不僅僅指得到一個現成的結果,更往往是一個持續的過程。獲得感來源打破了傳統課堂教學空間的局限性,把教育空間有效延展,延伸到學生活動實踐中。
二、高職院校大學語文教與學的現狀
為了解高職學生大學語文教與學現狀,我們采用問卷調查法,主要涉及學生語文學習的基礎、學習動機、方式、反饋等方面。隨機抽查本校選修大學語文課程的兩個年級的學生,共發放問卷300份,收回學生調查問卷286份,有效回收率95.3%。
(一)語文學習基礎整體較弱
語文高考分數低于96分,即成績不及格的有89人,約占被調查總人數的31.1%;分數處在96分—120分剛及格區域的有168人,約占被調查總人數的58.7%。
(二)語文學習功利性明顯
選擇“對語文感興趣”的有67人,占23.4%;選擇“有利于其他課程學習”的有32人,占11.2%;選擇“提高文學修養和溝通表達能力”的有33人,占11.5%;選擇“應付考試、修滿學分”的有154人,占53.8%。
(三)語文學習整體被動
統計顯示,課前預習:查閱材料,認真預習的有52人,占18.2%;從不預習的有159人,占55.6%;有預習想法,不知道預習方法的有75人,占26.2%;課堂學習:課堂積極思考、參與互動的有108人,占37.8%;象征性思考、參與互動的有132人,占46.2%;做與課堂無關的事情的有46人,占16.1%;課后復習:總結梳理,認真復習的有83人,占29%;偶爾復習,只為完成復習任務的有148人,占51.7%;從不復習的有55人,占19.2%。
(四)語文學習反饋
1.關于教學內容。此題為問答題,對被調查學生給出的結論進行了總結歸納,結果顯示,認為“教材內容不實用,不豐富”的有125人,占總人數的43.7%;認為“教材內容缺乏時代感”的有65人,占總人數的22.7%;認為“教材內容還可以”的有86人,占總人數的30.1%;認為“對教材內容沒感覺,不知道怎么樣”的有10人,占總人數的3.5%。
2.關于教學方法。認為當前大學語文課堂上的教學方法“不夠生動多樣”的有138人,占總人數的48.3%;認為“教師講授過多,師生交流較少”的有72人,占總人數的25.2%;認為“過度使用多媒體”的有46人,占總人數的16.1%;認為“目前教學方法尚可”的有30人,占總人數的10.5%。
3.關于評價方式。學生希望教師評價學生的依據:選理論考試成績有23人,占總人數的8.0%;選參與教學活動的能力(包括實驗成績)有96人,占總人數的33.6%;選作業情況有32人,占總人數的11.2%;選以上所有結合的有135人,占總人數的47.2%。
除了上述問卷調查外,我們參加學習培訓班,與同行現場交流;深入高職院校考察座談,了解語文教學現狀;走訪調查不同行業的企業,了解企業人才需求和學生實習工作情況。發現近幾年來,大學語文課程逐漸受到重視,尤其是山東專升本考試改革,從2020年起考試科目設4門公共基礎課考試科目,對課程起到直接導向作用。但是存在一些問題,如學校重視程度不夠,認為大學語文課程可有可無,壓縮課時,或者用通識課程取代大學語文課。語文課程教材不完全統一,教材大多沿用“文選”的體例,古代文學作品和現當代文學作品所占的比例很大,少部分教材對學生的寫作、交際等能力訓練有所涉及。授課教師邊緣化,在一些學校中,大學語文課程的任課教師由非中國語言文學類專業教師擔任,或者兼職的教師所占的比例甚至超過了專職的教師。教學方法模式化,延續以往的中學語文教學方法,尤其大學語文列入專升本考試科目后,將大量時間和精力用于段落的翻譯和講解,要求學生死記硬背,不考慮教學過程中學生學習基礎的差異性及個體興趣愛好的差別性,片面重視知識的傳授,缺少對作品人文精神的揭示。導致在教與學的過程中,學生的獲得感不強,甚至不知道語文課程開設的意義在哪里。為改變現狀,我們進行了基于學生獲得感的教與學模式的探討。
三、提高大學語文課教學實效的實踐路徑
大學語文課是一門以人文教育為核心,融語文教育人文性、工具性、審美性于一體,為培養學生人文綜合素質和漢語實踐能力服務的公共基礎課[3]。山東專升本大學語文(公共課)考試要求:(1)學習古今中外的名家名作,了解文化的多樣性、豐富性,尤其應當了解并繼承中華民族的優秀文化傳統,培養高尚的思想品質,陶冶道德情操,提高大學生的語文能力和綜合人文素養。(2)能準確地閱讀、理解現當代作品,能讀懂難度適中的文言文,并能解釋常見的字詞和語言現象,具備較強的閱讀理解能力。(3)能夠比較準確地分析文章的思想內容和寫作手法,具備一定的文學鑒賞水平和綜合分析能力。(4)掌握常用的文體寫作知識,具備較強的寫作能力。在課堂教學中,教學目標和考試能力要求在原則上是一致的,都是要求學生在知識、能力、情感態度與價值觀三個方面得到具體提升。為切實提高教學水平和增強效果,在上述調查訪談的基礎上,從提高學生的素質和能力入手,以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為依托,發掘思想政治教育和文化資源中的語文教育價值,形成以學生的獲得感為核心,故事性課堂教學、素質訓練實踐教學、新媒體交互式教學一體的教學模式。
(一)故事性課堂教學
目前語文教材文本,從體裁上分有散文、小說、詩歌、戲劇;從表達方式角度上有記敘文、議論文、說明文和抒情散文等;從內容上看,有文學、文體寫作、文化修養等。有些選文超脫現實,遠離學生生活,故事一般和人類的生產生活有密切關系,側重于事件發展過程的描述,強調情節的生動性和連貫性,較適用于口頭講述。課堂故事性教學可以最大限度地激發學生的語文學習興趣,使學生產生學習內驅力。
故事性教學涉及故事背景的創設、故事內容的建構、故事敘述主體的轉換和故事內容的呈現方式四個要素。我們從教學內容故事化、故事呈現多樣化和呈現過程生活化三個層面相互遞接與轉換完成文本故事性改造。第一,教學內容故事化。建立在原有文本的基礎上,尊重作者本來的意圖,在主體一致的前提下,打破文本原有的敘述方式,以故事的方式呈現出來,吸引學生的注意力,讓學生主動學習。第二,故事呈現多樣化。我們運用口頭講述、精準閱讀、撰寫故事和表演故事等方式,有教師講,有學生講,還有學生和學生聯合講,將課堂原來的單一講述者改造成多個講述者,在這些講述者的相互轉換中,完成故事的講述,使枯燥的課堂變得生動活潑。第三,教學呈現過程的生活化。將文本還原為生活場景,將課文中的人物變成身邊活生生的人,讓學生圍繞某一場景或者主題進行劇本創作、舞臺設計和角色扮演,學生在創作和表演的過程中可以深入體會和把握內容背景及人物的思想情感,調動研究教材、查找資料、解構人物的積極性,甚至有的學生重新塑造出一個嶄新的、性格鮮明的人物,讓枯燥的文本變得形象化,在課堂中感受生活、明理曉事。
(二)素質訓練實踐教學
整合校內外資源,創設體驗式教學情境,開展現場研學、文學茶座、社團活動、國學體驗、社會公益“五位一體”的素質訓練實踐教學,注重從實踐教學和素質訓練角度提高學生的文化素質,提升教學實效性。
現場研學活動運用項目式、探究式的學習方式,帶領學生走進趵突泉、大明湖、李清照紀念堂、辛棄疾紀念祠、徐志摩紀念園、濟南老舍紀念館、濟南國際園博園、齊魯文化風情園等,讓學生記錄研學過程,分析整理材料,撰寫調研報告或心得體會,再請學生分享實踐成果,引導學生感悟傳統文化蘊含的民族精神、道德情操和人文涵養。
我們舉辦文學講座,采用案例討論教學,圍繞學生關注的現實話題,找出普遍性、代表性和啟發性的文學案例,讓學生對案例反映的問題進行討論與分析,以開放、融通的文化視角觀照傳統與現代、人文素養與職業發展等關系,讓學生們寫出自己的感受,擇優在媒體上發表。
我們依托工作室和體驗室,組織學生文化社團,開展琴棋書畫、漢服禮儀、射藝、花藝、太極拳、吟誦、漢舞、曲藝等體驗和表演活動。并將這些活動延伸到社區,開展“傳統文化進社區大學生文藝志愿服務演出”公益行活動。公益活動如同一個流動的課堂,讓學生投入真正的社會生活中,使學生更深層次地體悟文學作品,引發學生的情感思索與共鳴,強化學生的理想與信念,更深刻地領會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樹立強烈的獲得感、責任感和使命感,激發學生的奮斗熱情,讓學生自我理解、自我解讀、自我成長。
(三)新媒體交互式教學
隨著新媒體時代的到來,教學模式向數字化、便捷化和多元化發展,我們在課堂上采用藍墨云班課APP,它作為一種信息化教學助手和數字化課程資源,是移動環境下即時互動教學的一種新模式。
上課前,教師創建班課,把視頻、課件、鏈接放到班課中,學生如果不預習相關內容,就得不到平時成績。教學活動中,這個系統可以用于簽到、頭腦風暴、答疑討論等,學生可以用語音、圖片或文字形式發表觀點,也可以看到彼此的觀點,用點贊方式支持對方的觀點,改變以往課堂上老師提問、學生不愿當眾回答的局面。測試和作業環節,課堂上利用班課進行測試,學生當場提交,既可看到分數,又可看到系統分析做題的情況,教師根據指標,分析學生掌握知識程度,調整教學計劃,提高效率。老師也可以對學生一對一指導作業,在每份作業下面給學生寫不同的評論。同時,根據不同教學模式選擇不同的作業評價方式,設置評價方式和分值,以及在一份作業當中所占的比重,活動結束后計算最終得分。“教師通過經驗值(成績)分布和取得態勢分析綜合考評學生參與學習的積極性和學習效果,從而讓評價結果具有客觀公正性”[4]。
藍墨云班課構建傳統課堂與手機課堂相結合的互動式教學模式,利用碎片化時間更新教學資源,學生也可以將身邊發生的事情與作業內容有關的及時上傳到系統中,學生隨時和教師通過“私聊”功能討論問題。新媒體交互式教學“滿足了學生的個性化需求,增強了教學的針對性和實效性,提高了學生的學習效率,促進了學生自主學習與合作學習,實現了學生的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發展,增強了學生的知識、能力與情感獲得感”[5]。
四、結語
基于學生獲得感所建構的教學模式,以滿足學生的需求、解決學生關切問題和符合學生的特點為導向,以主體參與感增強知識獲得感,以隱形教學方式增強學生能力素養獲得感,以教育內容生活實踐化增強學生情感獲得感。在老師與學生之間、課本與生活之間、需求與獲得之間建立起立交橋,互相貫通、互相交叉,實現了“教與學”統一、“顯與隱”的統一、“知與行”的統一。打破了大學語文“工具化”的傾向,真正實現了大學語文的“以文化人”的育人功能,讓學生有獲得感和認同感,為高職學生的可持續發展打下堅實的基礎,注入持久的動力,符合現代職業教育“終身教育”的理念,最終實現思想政治理論和人文教育真信、真學、真用的目標。
參考文獻:
[1]習近平.習近平在全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會議上的講話[N].人民日報,2016-12-09.
[2]黃凱鋒.獲得感:以人民為中心的實踐成果[N].解放日報,2017-08-01(010).
[3]范紹利.應用型院校大學語文實踐性教學模式探析——以濰坊科技學院為例[J].大學教育,2019(1):121.
[4]王淑華.基于藍墨云班課系統的《大學語文》教學模式探索[J].漢字文化,2018(19):22.
[5]朱巧英.立體化實踐教學模式提升學生思政課獲得感研究[J].山西青年職業學院學報,2018,31(3):108.
基金項目:本文系2019年度山東省青年教師教育教學研究課題“‘大思政背景下基于學生獲得感的高職院校大學語文課教學實效性研究”(19SDJ115)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