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騏
摘? ? 要: 在中小學生發展核心素養框架中,創新能力是一種綜合性、涵蓋性很強的核心素養。在小學語文教學中要注重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創新思維和創新能力,注重培養學生的創新興趣,善于培養學生的創新思維,提供機會,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
關鍵詞: 核心素養? ? 創新思維? ? 能力培養? ? 語文教學
“我創造,所以我生存。”羅曼·羅蘭的這則名言啟示人們:人類生活的真諦在于創新。習近平總書記關于創新的一系列重要講話告訴我們“創新是民族進步之魂”。國民素質決定國家競爭力,國民的核心素養決定一個國家的核心競爭力與國際地位。自二十世紀九十年代以來,國際組織與許多國家或地區相繼構建學生核心素養框架。2016年9月13日,我國在北京師范大學發布了中國學生發展核心素養研究成果。在中小學生發展核心素養框架中,創新能力是一種綜合性、涵蓋性很強的核心素養。培養中小學生的創新精神和創新能力是我國教育改革深度發展的需要。那么,在小學語文教學中,如何落實核心素養,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創新思維和創新能力,這是每一個語文教育工作者都必須認真思考并努力實踐的重要課題。對此,我對核心素養視域下語文教學中的創新思維能力的培養談談見解。
一、注重培養學生的創新興趣
1.創造活躍的課堂氛圍,激發學生的創新興趣。
心理學家皮亞杰曾指出:“所有智力方面的工作都要依賴于興趣。”只有學生對問題本身感興趣時,才會和教師一起積極思考。陶行知先生說:只有民主才能解放大多數人的創造力,而且使最大多數人之創造力發揮到最高峰。營造民主、寬松、和諧的課堂氣氛是師生情感交流的必要條件,也是培養學生創新能力的前提和第一要素。老師是課堂氣氛的調節者,在課堂教學中教師應以平等的態度信任、尊重每位學生,要有意識地挖掘每一個創新因素,努力觸發學生思維的靈感,鼓勵學生開展創新思維活動,讓學生展開想象的翅膀,體會學習的樂趣,享受獲取知識的快樂。在這樣愉悅、和諧、民主、平等的學習氛圍中,學生的學習興趣和求知欲才能被充分激發,并產生創新意識。如有位教師在教學《草船借箭》時,設計了以辯論為主的課型,在導入時就把辯論題拋給學生:“有人認為草船借箭這個標題不貼切,理由是箭是諸葛亮用計騙來的,題目應改為草船騙箭,是騙箭準確還是借箭貼切?”請學生認真閱讀課文后發表見解。沒過幾分鐘,學生就開始踴躍發言,他們思維活躍,妙語連珠,連往日的很少說話的學生也積極發言,輪不到發言的就在一旁或補充或指誤或爭論,課堂氣氛十分活躍。這樣,學生的創造意識被激發,智慧的火花得以迸發。
2.創設懸念,激發學生的好奇心。
好奇心常常促進創新興趣的萌發,好奇心是少年兒童的天性。保護他們的好奇心,引導鼓勵他們參加各種探索性學習活動,有利于促進創造性思維的培養。新課的導入是一節課的序幕,導入的質量直接影響學生的興趣和好奇心。例如在教學《漁夫和金魚的故事》時,有位教師一上課便在黑板上一連寫了幾個“貪”字,且一個比一個大,最后用紅色筆寫了一個詞語——貪得無厭。學生一看,便好奇了。老師趁勢導入,是誰這樣貪呢?貪得無厭的結果是什么呢?讓我們一起了解這個故事。由此產生懸念,引起學生的期待,急于了解課文的內容。
二、善于培養學生的創新思維
面對未來時代的復雜多變,要把創新素養作為人才培養的核心。創新教育是以創新能力和創新精神的培養為目的的,以創造性思維或創新思維為橋梁教育。即創新教育的目標是形成創新人格,創新教育實施的突破口是培養創造性思維能力,因此通過學校教育提高中小學學生的創造性思維能力,促進學生創新能力的發展和創新精神的培養是實現創新教育目標的根本途徑。
1.教材是創新學習的載體。
教師要科學利用教材中的創造性因素對學生進行創新思維訓練。小語教材內容中的創新思維因素相當多。例如《小馬過河》教育學生遇事要發揮思維的主動性;《植物媽媽有辦法》啟發學生思維要有求異性;《我要的是葫蘆》訓練學生的縱向思維;《落葉》訓練學生的橫向思維;《草船借箭》訓練學生運用逆向思維,等等。利用教材因素還要緊緊圍繞教學目標,要找準思維訓練的出發點,結合學生的認知水平,提供足夠的訓練時間。
2.破除思維定式,讓學生在求異中思考。
朱熹說:“讀書無疑者,須教有疑,有疑者卻要無疑,到這里方是長進。”新課程標準要求教師要“引導學生走進新的學習領域,嘗試新的學習方法,追求思維的創新,表達的創新,鼓勵學生進行創造性思維活動”,達到培養學生創新能力的目的。創造性思維的表現形態有靈感迸發式和自覺駕馭式。其主要特征是質疑、多端、變異、獨創。任何創新都包含對別人觀點不同程度的否定和超越,沒有批判意識和質疑精神是不可能實現這種否定和超越的。要鼓勵學生突破舊的思維模式,創新就是向往、追求和塑造事物的新形象,捕捉出與眾不同的設想。求異是創新思維的一個重要特征。《司馬光砸缸》中的司馬光之所以能在緊要關頭用“砸缸”的辦法救出落水兒童;《田忌賽馬》中的孫臏之所以能幫助田忌在弱勢中反敗為勝,正是因為他們的思維有異于普通人。為此,教師一定要抓住求異點,引導學生突破舊的思維框框,讓學生在求異中創新。這種學生求異、求新的思維品質一旦養成,意義非同小可。如果學生養成求異的習慣,就能打破思維定式的束縛,不斷拓展新的思維空間,提高獨立思考和解決問題的能力,促成良好思維品質的形成。
三、提供機會,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
語文與生活密切相關,語文源于生活,又服務于生活,因此,語文教學內容不應當限定在課本內容之中,要給學生提供機會,創造機會,讓他們在生活中發現新的事物,延伸課文內容,引導學生把課堂所學的知識和方法運用到生活實踐中,鼓勵學生把生活中碰到的實際問題帶進課堂。這既是學習語文價值的體現,又有利于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
1.提供觀察的機會。
兒童通過觀察認識客觀世界,開闊的視野能夠培養學生敏銳、細致、全面、準確的觀察能力,使他們多角度地觀察事物。善于抓住事物的本質特征,是培養創新能力的一個重要方面。為此,老師在小學語文教學中必須拓寬學生的視野,提供觀察機會,培養創新能力。
教師要帶領學生到大自然中去學習語文,感受大自然的氣息,體驗置身其間的無限樂趣,激發學生的靈感。教師要引導學生留心觀察生活,有目的地開展一些課外活動,使學生從中獲得豐富的感情體驗和語言積累,培養學生熱愛生活,養成留心觀察的良好習慣。
2.提供想象的機會。
想象力是創造力的源泉和翅膀,沒有想象,就沒有創造。由于入選教材的文章均為語言材料建筑起來的精美大廈,布局謀篇疏密有致,為我們在原創的基礎上實施“再創”構建新形象,提供了廣闊的空間和可能性。在語文教學中,我們可以運用語文學科這一獨特優勢,為學生插上想象的翅膀。例如在教學《新型玻璃》后,可以提出這樣一個問題:“你們能否設計出一種更新的玻璃,創造出一個奇跡來填補玻璃發展史的空白?”學生的創造欲望被激發出來,通過相互討論,又設計出許多新型玻璃,有音樂玻璃、有防火玻璃、有凈化空氣玻璃等。讓學生激發濃厚的興趣,展開想象,使創造性思維得到鍛煉。
3.提供表現的機會。
《語文課程標準》倡導的新型學習方式,強化了人的主體性與能動性,尊重學生的個體差異,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鼓勵他們進行自我體驗,珍視他們的獨特感受與理解。小學生年齡小好勝心強,更有自我表現的愿望。小語教材中有許多不同題材的課文,有很強的故事性和形象性,非常適合兒童表演。讓學生表演課文中的角色,是一種更深入的體驗。而且在表演中,學生對教材語言有一個再想象、再創造的過程。蘇聯著名心理學家維果茨基曾指出:“利用表演進行教學本身包含創作的諸因素,促使孩子的思維發展,激發了孩子們的創作意識。”例如,在教學《三袋麥子》時,可讓學生分別扮演土地爺爺、小豬、小牛、小猴,當眾表演,還可以讓“演員”發揮想象,自己編臺詞和動作。這樣教學不僅滿足了學生的表現欲,而且激發了學生練筆的欲望,喚起了學生的主體意識和創新熱情,拓展了創新的空間,訓練了學生的自主發現能力。
培養學生創新素質不僅體現在日常課堂教學中,而且落實在學生的語文實踐中,提高學生的核心素養。為了培養學生的實踐創新素養,我通過語文綜合實踐活動課《荷葉圓圓》一課做了嘗試。
我在《荷葉圓圓》第一課時結束后,嘗試了第二課時,即“一年二班最美荷葉選拔賽”。我讓學生四人一組,分配角色、制作道具、編排動作,甚至仿寫創新文章。學生成了課堂的主人,興趣盎然,動腦、動手、動嘴、動筆,努力展示自己小組成員的才藝創造、創新、實踐。
考慮到孩子們能力有差異,我把他們分為原文實踐組和創新實踐組。他們一起跨越學科,將美術、音樂、語文等學科內容都引入課堂,努力展現自己小組的設計特色,體現了綜合實踐活動課的實踐創新精神。在這個過程中,學生充分發揮學習主動性,積極踴躍,自然大方,形式多樣,充分體現了創新意識。他們在這一過程中所展現出的能力,令我刮目相看。
核心素養需進行綜合評價。核心素養既具有可教、可學的外顯部分,又存在無聲、無形但可感、可知的內隱部分。我們應注重應用潛移默化的隱性融入方式,高度關注核心素養形成過程,關注個體在此過程中的感受與體悟。因此,我帶領學生自評、互評各組的展示成果,讓學生切身感受中華文字的魅力,更讓他們懂得為別人喝彩。我為孩子們進行了拍照攝像,記錄了精彩的過程,分享了小小花絮。
未來的世界是孩子們的,孩子是未來世界的創造者。如何通過語文教學使學生獲得豐富的創造力,提高學生的核心素養,這是時代的要求,也是社會發展對每位教師的要求。只有潛心研究,培養學生的創造精神和創新能力,才能使學生在創新中成長,成為二十一世紀的創新人才。
參考文獻:
[1]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語文課程標準[S].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
[2]皮亞杰(Jean Piaget),著.傅統先,譯.教育科學與兒童心理學[M].北京:文化教育出版社,1982.
[3]蘇霍姆林斯基.給教師的建議[M].北京:教育科學出版社,198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