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青年力量體現中國力量,青春奮斗承載中國夢想。高校作為培養青年一代的重要園地,把握好青年學生的文化血脈就顯得尤為要緊。而要塑造高校的文化建設,保持高度的文化自信是基礎,在此基礎上,我們還需要運用多種途徑來進行高校文化建設,使之科學化、多元化。本文力圖在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的指引下,探討文化建設與高校建設結合的合理性,提出高校文化建設的思路。
關鍵詞:文化自信;高校文化建設;思政教育;網絡文化建設
2019年4月30日,習近平總書記在紀念五四運動100周年大會上發表講話:“把青年一代培養造就成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是事關黨和國家前途命運的重大戰略任務,是全黨的共同政治責任。”
青年一代是國家的希望,而高校正肩負著培養新時代青年的重擔。但高校文化的呈現大多并不直接顯露于生活之中,而是以一種既明顯又隱晦的形式滲入到學生們的思想、學習、工作和生活之中,甚至可能還會間接地、潛濡默化地影響著整個社會的發展。因此,我們說高校的文化建設,在社會發展中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
一、新時代的文化建設內涵
要進行高校文化建設,首先是要先搞清楚什么是文化。每個個體都對文化有著不同的理解,學界也眾說紛紜。
時間倒流回1952年,美國的兩位人類學家克羅伯(A.L.Kroebe)和克拉柯亨(Kluckholn)在《文化:概念和定義的批判性回顧》一書中搜集了歐美學術文獻從1871年到1951年間提及到的164種文化的定義,并試圖在此基礎上對文化做一個綜合性的定義,這一闡述基本為各國學術界所認可,影響亦相當廣泛:“文化是包括各種外顯的或內隱的行為的模式……文化的基本核心包括由歷史衍生及選擇而成的傳統觀念,尤其是價值觀念;文化體系雖然可被認為是人類活動的產物,也可被視為限制人類進一步活動的因素。”由此可知,文化主要表現為對人的價值觀念的影響,且人雖然創造了文化,卻也要受到文化的限制。
2019年3月18日,習近平總書記在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師座談會中強調了文化自信的重要性,所以現如今,我們要進行偉大斗爭、建設偉大工程、推進偉大事業、實現偉大夢想,都離不開文化所激發的精神力量。而要繼承好、發展好自身文化,首先就要保持對自身文化理想、文化價值的高度信心,保持對自身文化生命力、創造力的高度信心。
這就是習近平總書記提出“文化自信”這一時代課題的深意所在,同樣,這也是我們高校文化建設的根基所在。
二、文化建設與高校建設結合的合理性
目前,中國的現代化建設事業進入了一個新的階段。新階段具有新形勢,新形勢自然有新要求,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需要越來越多的全面發展的高素質人才,而在培養高素質人才的過程中,高校文化是不可或缺的條件。
高校校園文化建設是社會主義精神文化建設的主陣地。習近平總書記曾強調:“大學對青年成長成才發揮著重要作用”。一所高校的校園文化建設直接反映了這所學校的整體精神風貌和思想政治狀態。良好的校園文化不僅能帶來積極健康的精神風貌,還可以提升高校的工作狀態和學習氛圍,增強學校活力。
另外,我國高校文化建設仍然存在著自信心不足的問題,主要體現在忽視傳統文化以及對外來文化全盤吸收或盲目排斥。
首先從繼承傳統文化的角度看,一些老師和學生并沒有充分認識到我國傳統文化對于高校文化建設的重要影響,因此很少對歷史上偉大的思想家的理論成果進行認真研究。具體表現在對其中所包含的精神實質分析不透徹,對思想家們的理解沒有知人論世,充分考慮他們所處的時代背景,很少思考怎樣用傳統文化去培養、教育學生。
其次是在對待外來文化的態度上,存在盲目排斥或全盤吸收的問題。“物之不齊,物之情也。”有些教師和學生因為各種各樣的原因對其他國家持有敵意,不愿意承認人家的先進之處,自然也就談不上學習了,所謂“不患人之不知己,患不知人也”,在國際形勢愈發紛繁復雜的今天,想要提升自己,離不開對其他文化的了解、學習及包容。而有的人則一味奉承他人之美,盲人摸象一般,只看得到眼前他人的繁華富麗,便滿是艷羨,做不到在保持自身文化特色的同時借鑒吸收其他優秀的文化,以升華自身。這兩種態度都是要不得的。
要知道,目前高校校園文化建設的短板,正是高校校園文化建設不能反映出基本立場以及工作態度,這就要求高校文化建設的思路要不斷創新、不斷深化。
因此,若要將高校校園文化的育人功能發揮到實處,就必須將高校文化建設與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中的文化建設理論緊密結合。
三、高校文化建設的思路
高校文化的發展繁榮是和諧校園的重要特征,對于促進和諧校園的發展有著重要作用。高校校園文化的“軟環境”包括學生素質、教師素質、學校規章制度、校園活動的開展、學校新媒體建設等方面,高校學生既是校園文化建設的主體,也是校園文化建設的客體。因此高校校園文化的“軟環境”創建要積極引導學生主動建設、建言獻策。
引導高校學生參與高校文化建設,我們應集思廣益,重點從以下三個方面著重開展: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加強思想政治教育、加強校園網絡文化建設。
(一)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
“文化的核心在于價值觀,道德的理論基礎也在于價值觀。”這是張岱年教授眼中價值觀的重要性。換言之,文化自覺其實相當于價值觀的自覺。在此基礎上,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正是社會主義精神文化的集中體現,彰顯了社會主義意識形態下人們道德觀念、行為規范、價值體系的具體范式。
在此基礎上,我們探究高校的文化建設,除了育人的根本前提外,還應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一方面引導學生掌握專業知識、積累文化底蘊、塑造審美基礎,最終轉變為一種自覺的文化吸收與價值追求,另一方面推進高校教職員工增強文化認同感、展示深沉的文化氣派、應對復雜的斗爭局面,最終成長為能夠堅守意識形態主陣地的高校守護者。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培育和弘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必須立足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牢固的核心價值觀,都有其固有的根本。拋棄傳統、丟掉根本,就等于割斷了自己的精神命脈。博大精深的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是我們在世界文化激蕩中站穩腳跟的根基。”
因此,在社會主義文化大繁榮大發展的背景下,高校校園文化建設應積極接受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指導,幫助同學們用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去分析一些時政熱點問題及社會熱點問題,從而樹立正確的價值觀,幫助其走出文化自卑和自棄的心理陰影,增強高校學生文化自信和文化自覺的能力。
(二)加強思想政治教育
全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會議于2018年12月7日至8日在北京舉行,習近平總書記在會上發表重要講話:“要堅持把立德樹人作為中心環節,把思想政治工作貫穿教育教學全過程,實現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努力開創我國高等教育事業發展新局面。”
都說思政工作難,難的不是如何去開展工作,而是如何將這些在同學們眼中距離他們太遠的理論以接地氣的方式講給他們聽。在新時代,以灌輸為主要形式的顯形教育仍然占據主導地位,但應進一步加強學生自主學習交流的能力,使學習的方式生動活潑,這樣思政教育的實際效果亦會更明顯更高效。
“芳林新葉催陳葉,流水前波讓后波。”習近平同志曾經以“治學三境界”來闡釋理論學習,把勸學的道理寄托在優美的詞句之中,啟發領導干部學習,這也啟示了我們廣大的高校教師,要以治學的態度來學思政,以學生感興趣的方式來講思政。我們必須要努力學習,增強自身的知識素養,加快知識更新,拓寬眼界和視野,增強本領,在與時間的斗爭中贏得主動、贏得未來。
(三)加強校園網絡文化建設
高校文化建設不止要將目光關注在高屋建瓴的思想層面,更要深入校園,創設良好的文化自覺環境。現如今,網絡環境以其內容新、更新快、亮點多的特點逐漸占領了大多數高校的文化建設高地。
網絡文化建設既是高校校園文化的重要構成,也體現了思想政治教育的文化自覺。
當前,眾人談網,大多將其當作影響學生學習的毒瘤,避之唯恐不及。其實大可不必如此,當然網絡的發展已勢不可擋,堵不如疏,思想政治教育的陣地在近幾年間有了新的空間,從傳統的紙媒、電視、廣播到如今的網絡,這些媒介為思想政治教育提供了教育途徑、更新了教育觀念、完善了教育層次。
因此校園網絡文化建設的重點在于引導學生正確使用網絡、辨別網絡信息的宣傳教育,立足點在以先進的文化內涵占領網絡陣地。
一方面,要充分利用校園網站的存在來傳播高校校園文化。高校應重視校園論壇或貼吧的輿論導向功能,在一些輿論熱點或者重大時政問題上,正確引導同學們的思想。另一方面,注重網站內容建設的與時俱進,在網站上開設關于高校校園文化活動專欄,使學生能第一時間了解到校園或者院系動態,更好的宣傳校園活動,使廣大同學積極參與其中。
回顧我國高校校園文化建設之路,雖然取得了一些驕人成績,但是隨著新時代新形勢的飛快發展,高校學生的價值觀也在持續變化中,迅猛的網絡發展給眾人帶來生活便利的同時,也帶來了不少消極思想。在這樣的社會大背景下,如何構建高品質的校園文化、怎樣實現校園文化建設的科學化與多元化,也越來越引起各個高校的重視。高校文化建設不是簡單的短期活動,它是一個長期的連續的復雜的系統工程,需要廣大師生以及領導的共同參與。相信在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的指引下,高校文化建設之路亦能花團錦簇。
參考文獻
[1] 習近平.在紀念五四運動100周年大會上的講話[R].2019.
[2] 黃杰.文化自信的三重功能[N].北京日報,2017-12-25(15).
[3] 馬藜,李尚益.在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建設中提高文化自覺[N].光明日報,2014-03-23
[4] 習近平.習近平談治國理政[M].北京:外文出版社,2014: 163-164 .
[5] 習近平. 在全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會議上的講話[R].2016.
基金項目:2018年青海師范大學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研究中心研究項目 “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研究課題——《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指導下的高校文化建設》,項目編號:Qsd18szh07。
作者簡介:趙培玉(1992.05- ),女,漢族,山東梁山人,助教,碩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中國古代文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