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小會
摘? 要:我國在很長一段時間實行城鄉二元結構,導致我國城鄉也存在戶籍分離狀態,城鄉二元結構使城鄉之間發展存在了不平很、不均衡的狀態。城鄉二元結構反映到教育上面導致了城鄉教育水平和條件的不平衡從而導致教育結果的不公平。民辦高校作為地方普通地方院校,每年可為國家培養超過百萬的應用技術型本??迫瞬?,每年招生的學生中農村戶籍生源占大多數,由于民辦高校辦學成本較高、生源質量良莠不齊等因素,民辦高校算得上是高等教育中的“弱勢群體”。教育結果的實現不僅與學校有關系,更與學生所處的環境有密切的聯系,家庭背景的差異會導致學生處于不公平的競爭場域中。該文通過對民辦高校學生占有家庭資本的分析揭示家庭資本在高校教育公平中的作用,以此闡明家庭資本對民辦高等教育的影響。
關鍵詞:家庭資本? 教育公平? 作用
中圖分類號:G640 ?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2-3791(2019)09(c)-0207-02
1? 選題意義
越來越多的實踐研究表明,高等教育在促進社會底層向上流動中發揮的作用越來越不顯著,反而加劇了社會階層的固化,對教育公平產生了消極的影響[1]。家庭文化資本是文化資本的下位概念,它是由家庭文化資源轉化而來的,具有具體化、客觀化、體制化這3種基本形態,并具有相對較穩定的態勢,表現于家庭和社會實踐活動中,對學生的成長起至關重要的指引、促進,抑或阻礙作用。高等教育過程均等的問題一直是教育公平所關注的核心問題,也是社會公平所關注的重點。以家庭資本為視角去探測其對民辦高校的教育公平是一個值得探討的問題。因此,有必要從家庭資本視角出發,深入探測家庭資本對民辦高校教育公平的影響。
2? 家庭資本的特性
家庭教育是子女接受的第一個教育;同樣,父母也是子女的“第一任老師”。由于長期家庭文化積累的差異及不同階層家庭的文化差異所導致的家庭文化資本的差異,最終對子女接受的教育狀況產生深遠的影響。家庭文化是指在一定的場域中,家庭成員長時間的地生活在一個空間中,成員之間形成了共同思想觀念、行為準則以及相同的價值取向。家庭是社會的微觀反應,同樣,家庭文化資本作為社會文化的組成部分,是家庭中的生活環境在每一個家庭成員上的反應,是一個家庭精神文化和社會文化的總和。家庭文化資本不成的差異會呈現相應的“馬太效應”,強者愈強、弱者愈弱,對于子女教育公平的獲得起著阻礙作用。
2.1 家庭資本的傳承性
文化作為社會的重要組成部分,人作為文化的傳播者,起著極為重要的傳承作用。家庭作為社會的組成部分也亦如此。長期生活形成的家庭文化資本也在不斷的傳承中,每個家庭為文化資本也各具特色。家庭文化資本的個別傳承性集中體現在子女從父母那里繼承來的文化資本的差異性。這些差異主要體現在家庭的閱讀習慣、家庭中的藏書量、父母的受教育水平等方面。家庭中的文化對子女影響最深遠也是最直接的在于子女接收知識的多寡以及影響自己人身觀、價值觀和世界觀的建立。例如,在一個書香門第的家庭中成長的孩子,在這個家庭中也會受到濃厚的家庭文化的熏陶。而一個父母長期不在身邊的孩子,家庭文化資本對他們的影響也甚少。這些對家庭子女文化資本的獲得都起著潛移默化的影響。
2.2 家庭資本的代際延續性
除了家庭文化的具有傳承性以外,子女在高校獲得的文憑和相關證書作為一個“符號”作為家庭文化資本獲得的主要渠道。同樣子女在學校接受的高等教育也與家庭文化資本有著密切的聯系。
學校教育與個人的家庭教育背景有著密切的聯系,學校成為學生從父母那里繼承的家庭文化資本的優勢或劣勢之后,進行競爭并獲取更多文化資本文憑的場所。子女在學校這個場所中,借助學校教育,原生家庭的文化資本的差異等到進一步的延續,這種延續對文化資本亦擴大或縮小。子女在學校里通過教育獲得相關文憑和證書,這些文憑或證書不但作為新的文化資本而增加到子女身上,而且在一定程度上間接促進了文化資本的積淀。文化自身具有傳承性、長期存在性、不斷積累等特性,人在文化的“場域”中對個體的素質和行為能帶來潛移默化地影響。因此制度化文化資本獲得的延續性,帶來最最直接的影響是父輩的職業以及所擁有的社會地位對子女的受教育程度以及人生道路的選擇。
2.3 家庭資本的擴張性
人作為有意識個體的存在,人的本質即是一切社會關系的總和。每個個體在一定的歷史條件下進行生產和生活。隨著剩余價值的產生,社會中也開始出現階級的產生和分化,人作為社會中的人,難免被進行劃分、分類,于是就有了社會階層以及天壤之別的不同的身份象征和社會地位高低。一部分人成了社會的精英,擁有著優質豐富的社會資源,位于階層的上面;但是另一部分人,由于無法擁有優質的資源,而處于社會分層的下面,經濟收入合人社會地位也就有了天差之別。
3? 家庭資本對民辦高校教育公平的影響
在高等教育大眾化的背景下,高校校園已經成為家庭子女的重要成長的場所。在這里來自不同家庭的學生所獲得文化等級以及接收的無形的文化也是有差異的,高校中,學生的人生觀、世界觀和價值觀也基本定型。高校文憑在社會中具有“符號”的特征,高質量的文憑已經成為高收入、更多社會資源以及社會地位的必要條件。而這種符號對學生的職業取向也具有直接的影響。文化作為學校的一個根本屬性,因此,學校本身也會具有獨特的學校文化,學校作為一個典型的“場域”,高校的師生在這個特定的文化場域中遵循著特定的價值取向,從而進行物質創造和文化的創造。從學校層面來講,學校在進行文化氛圍的營造的時候,無論是從物質文化,還是精神文化、制度文化都要做出相應的調整,大力建設校園文化氛圍。只有在良好的文化熏陶下,高校學生才能在學校中愉快地學習和生活,校園文化雖屬于隱形課程但是卻對學生影響深遠。為了縮短由于家庭文化資本差異帶來的差距,學校要從學生的角度出發大力加強校園文化建設并且平等地對待每一個學生。學校作為文化的主體來講,要從學校的大環境出發,縮小家庭文化資本的差距,從學校、班級、家庭“三位一體”的角度促進之間的緊密聯系。同時,教師和輔導員對待學生要充滿愛心,不斷地改革教學,對每個學生進行因材施教。在教學中不僅進行知識的傳授,更要了解每一個學生的家庭背景,尤其是那些處于弱勢地位的學生,給予他們更多的關心。在解決問題上要曉之以理、動之以情。高校輔導員還要經常與家長保持聯系,利用高校教師自身優勢的文化資本,和家長共同努力尋求有效的方法提升弱勢學生的家庭文化資本。
參考文獻
[1] 侯龍龍,李鋒亮,鄭勤華.家庭背景對高等教育數量和質量獲得的影響——社會分層的視角[J].高等教育研究,2008(10):39-45.
[2] 高耀,劉志民.機會擴展、社會分層與高等教育公平——基于高校學生調查數據的實證研究[J].教育科學,2015,31(1):44-54.
[3] 張建新.高等教育公平的歷史軌跡——云南大學近五十年不同社會階層子女接受高等教育機會探析[J].清華大學教育研究,2008,29(6):79-8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