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隨著新課改的施行,農村小學的管理工作也需要進行改革。小學階段本身是學生打基礎的重要階段,尤其是針對農村學生而言,這個階段是引導學生形成積極向上的價值觀、人生觀的重要環節。并且農村小學生多為留守兒童,更需關注學生的身心健康。因此,本文通過研究農村小學班主任德育管理的重要性,并分析目前的現狀和問題,提出提升農村小學德育管理工作的有效策略。
關鍵詞:農村小學 ? 班主任 ? 德育管理
小學教育階段是學生成長的重要時期,尤其是農村小學。班主任必須充分發揮自身的作用,不僅要向學生傳授文化知識,還要提高學生的道德素質。因此,農村小學班主任的德育管理工作具有重要意義。然而,在班主任的德育管理工作中,部分農村小學班主任未能采用有效的管理方法,不僅浪費時間,而且對學生的發展產生了負面影響,大大降低了管理效果。因此,農村小學班主任必須結合有效的工作方法,并提出有效的德育管理策略。
一、農村小學班主任德育工作的重要性
班主任必須對學生在學校的行為和素質培養負責,這是對學生優秀品格的重要提升。班主任需要負責學生在學校的一切行為,因此學生和班主任之間的接觸是頻繁的,與學生互動的機會是也非常多。因此,班主任的行為和風格將對學生產生重大影響,這直接關系到他們的性格的養成和習慣的發展。因此,作為一名優秀的農村小學班主任,必須注意自己的舉止和行為,以身作則,幫助學生培養良好的行為習慣,提高學生的綜合素質。
德育一方面可以改善農村小學學生的心理健康,從而恢復學生對教育的信心,并將大部分精力用于學習,而不受各種壓力和消極情緒的影響。與此同時,學生也將逐漸掌握學習方法和要領,并開始更多地關注學習本身。在小學教育期間,負責教學和管理的班主任必須抓住機會,以多元化方式開展德育管理工作,引導學生建立正確的生活價值觀并促進其健康成長。
二、我國農村小學德育管理發展現狀及問題分析
在很多農村地區,許多學生的父母多出外工作,而將孩子留在家里,讓學生的長輩進行照顧。而老人們常常要去務農,疏忽學生的教育和德育。與城市相比,農村地區的教育質量存在一定差距。
(一)小學德育管理工作開展途徑較為單一
在小學學生德育的現階段,教師通常使用評價學生的方式來進行德育管理,有時使用示范法。但是通常都是采用理論教育的方式,缺乏實際德育的作用和幫助。與此同時,小學教師并沒有形成理論和實踐相結合的思想。大多數小學教師并不重視建立德育管理工作的具體實踐。德育管理的價值和作用很難發揮出來。
(二)對德育工作環境的營造不夠重視
如今,隨著信息時代的出現和發展,網絡信息環境變得更加復雜,農村小學學生的德育管理工作面臨著巨大的挑戰。學生的自控能力通常很差,他們很容易受到不利環境的影響,這扭曲了他們自己的價值觀和觀點。與此同時,由于計劃生育政策的影響,中國大多數家庭仍然處于四個老人,兩個父母,和一個孩子的現狀下。獨生子女的家庭通常較多。日常家庭教育只涉及學生考試的結果,而缺乏使用德育管理方式對孩子進行教育,這阻礙了學生全面綜合素質的充分發展。
(三)農村小學德育管理缺乏正確管理方式
對今天的小學班主任來說,他的工作內容是對學生進行有針對性的德育管理,以促進學生素質的全面發展,使他們形成最基本的道德素質。然而,大多數農村小學班主任的德育管理能力一般較低、道德素質較差。因此,所有班主任都需要改進。而這種現狀也使得小學的德育管理工作難以有效實施,對小學生的素質培養產生了一定的負面影響。
三、提升農村小學班主任德育管理的有效策略
(一)提升自身綜合素質,展現榜樣精神
作為一名農校小學班主任,要承擔起管理整個班級的責任。這就是為什么班主任的語言和行為總是影響小學的學生。如果他們不注意自己的日常生活方式和習慣,他們就會對孩子產生負面影響。因此,班主任必須規范自身行為,為學生樹立榜樣,不斷提高自己的專業精神和道德,更加平和、更加平等地與學生進行溝通交流。在德育管理過程中,班主任不僅要關注教學和普及有關道德教育的知識,還要讓小學學生充分理解時代精神和為人處世的準則以及社會公德。首先,教師必須不斷提高對知識和道德教育理論的理解和認知。這是為了提高他們在道德教育方面的知識水平,能夠更容易發揮德育的作用。小學的學生將根據老師的認知和老師的日常行為和習慣,會逐步加深對德育的內容和實際教學的認識,逐漸意識到德育的重要性和良好品格的必要性。班主任必須不斷提高其在德育管理方面的能力,充分展現個人優秀的魅力和榜樣的精神。
(二)在日常管理中積極滲透德育
對于初中班級管理來說,工作主要分為三部分,分別是學習管理、衛生管理和紀律管理。其目的是為了給學生創造學習氣氛濃厚、班級秩序規范、心態積極健康的班級環境。但是初中生是學生的敏感時期,這一時期的學生通常具有叛逆心理,也正值青春時期。對學習會產生厭煩和叛逆心理。班級管理人員面對這種情況時,需要提高自身意識,加強對學生的德育,從思想層面入手,鼓勵并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使學生愛上學習,喜歡上學習,從學習當中獲得成就感和喜悅的心情。最終達到學生能夠自主學習、自我學習、樂于思考的良好學習習慣。這也是為學生的未來發展打下堅實的基礎。衛生同樣是班級管理工作中非常重要的環節,一個良好的衛生環境會使學生樂于處在環境當中進行學習,臟亂差的班級只會讓學生更加討厭待在教師里。因此,教師應樹立學生的衛生意識,時刻保持班級內的衛生,將教室內部的衛生工作落實到每個人身上,每個人都負有保證衛生干凈整潔的義務。不僅如此,還可以開展輪流值日工作,每名學生都要參與其中,并定期開展大掃除工作,將教室分區域劃分責任人。學生通過參與衛生打掃工作不僅能夠培養責任意識,更能使學生理解別人勞動的辛苦,尊重他人的勞動成果。自己在班級和日常生活中也能夠注意干凈衛生,并帶領身邊人共同培養衛生意識。紀律作為學習的保障在班級管理中的重要性不言而喻。這是培養學生自我控制意識、秩序意識、規范意識的重要內容。在紀律管理中,教師需要建立班級管理制度,帶領學生建立有秩序的學習環境,使學生參與到紀律的管理工作中,學生自己制定制度便要遵守制度,以身作則,共同維護班級內的良好紀律。
(三)堅持“以人為本”原則管理班級
無論是哪一個老師,都應始終堅持“以人為本”的教學原則,尤其在班級管理過程中,更要以學生為本,從學生的角度看待和處理問題,換位思考,這對于教師與學生拉近距離,進行心與心的溝通和使學生保持自己的自尊心有非常大的作用。學生感受到教師“以人為本”的教學理念,也會理解教師,更會將自己的心聲吐露給教師,雙方可以建立良好的溝通機制,達成有效的溝通。教師也會在與學生的溝通當中向學生傳遞積極向上的思想道德品質。教師面對學生之間的矛盾時,不要急于指責任何一方,而要做到仔細傾聽,共同探討解決方法,幫助學生解決矛盾,引導向正確的道路。例如,學生之間因為一點小事而在教室發生爭吵最后出手傷人的情況時,教師如果憤怒指責兩人,學生不僅不會化解矛盾,甚至會因為教師的批評而懷恨在心,激化兩人之間的矛盾。教師應及時勸阻,并了解事情經過,通過引導和溝通,找出雙方矛盾的解決點,平衡雙方學生的心情,換位思考,使學生在整個事情過程中感受到自己的錯誤,互相理解,最后達成解決問題的目的。
參考文獻:
[1]譚雙.淺談小學班主任德育工作的策略[J].亞太教育,2016,(03):7.
[2]陳燕云.淺談小學班主任德育中如何有效實施激勵策略[J].新課程·小學,2016,(10):235.
[3]余銀霞.小學班主任德育活動課實效性的探索[J].東方文化周刊,2014,(10):155-156.
[4]張希平.小學班主任德育方法分析[J].讀寫算(教育教學研究),2015,(18):12-12.
(作者簡介:黃振才,本科學歷,小學語文一級教師職稱,廣東省云浮市云安區富林鎮界石小學單位,教師職務,主要從事研究方向:中高年級語文教育教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