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聽、說、讀、寫是我們每個學生必須具有的能力,缺哪一樣都不是真正的語文學習,只有這四個方面均衡發展,才能在語文學習中有所收獲。而在這四個方面的能力中,寫作能力是最難培養的。有的小學生六年級畢業了,還沒有掌握基本的寫作方法,也不具備初步的寫作能力。我們只有從一年級就開始培養寫作能力,才能使他們具有初步的寫作能力。那如何培養就需要我們老師細心琢磨、仔細分析、歸納總結,找到一套行之有效的方法來,并在實踐中慢慢琢磨,發現不足、糾正錯誤,找到最適合自己學生特點的訓練方法。
關鍵詞:培養;小學生;初步;寫作能力
作為一位執教小學語文多年的老師,我發現小學生很多到了六年級畢業仍不能寫出水平較高的作文,有的甚至連句子也寫不通順,更不要說謀篇布局,潤色修改了。在與學生們的交流中發現很多學生怕語文,更怕寫作文。一則無話可說,無事可寫;二則不會寫。不會寫是很多學生掛在嘴邊的話。那么作為一個語文老師,我們如何讓學生不怕作文,喜歡上寫作文呢?本人就多年的執教經驗,談一談看法。
一、 培養學生說好故事
學生從一入學開始,講故事是必備的能力。有的學生講故事條理清楚、語言生動、表情豐富。但究其根源,大部分都是父母講過的故事,他們因為記憶力強,記得很牢固,所以能很好地表達出來。但要自己講自己的故事往往是前言不搭后語,或者是前后沒有邏輯關系,或者是病句過多,甚至不會用詞用語。我們這時候就應該抓住時機,讓他們講小故事、短故事,先讓他們把故事講明白,至少要把故事情節講清楚。一、二年級的看圖說話寫話就是最好的練習素材,讓學生發現、觀察圖畫的內容,注意細節,找到事物之間的聯系,把自己看到的東西說出來。故事性不強、情節不合理也沒關系,只要大膽講出來,老師適時點撥,學生就會說得越來越好,情節會越來越豐富,語言會越來越生動,人物形象就會越來越豐滿。如果是單幅圖說話,就要指導學生先說出圖畫的內容,不能丟掉任何內容,越細致越好。接著看看各部分之間有何關聯,有什么故事情節,如何安排先后,條理清楚了,就能講好故事了。如果是多圖組成的說話練習,就要指導他們先看看每一幅圖的內容,再把圖與圖之間的關系找出來。當學生能把故事講完整,講明白的時候,他們的說話能力已經初步具備了,一定能為以后的寫作打好基礎。
二、 培養學生造好句子
造句伴隨著小學生六年,只有造好句子,才能寫好片段,才能為將來寫好文章打牢基礎。但一、二年級的學生只會造簡單的句子,稍微具體的句子要么成了病句,要么不合語法規范。這時候老師的指導就尤為關鍵。例如,要用“習慣”造句,有個學生寫了“我有個好習慣”。句子沒錯,但不明白是什么好習慣。如果寫成“我有一個愛讀書的好習慣”就好多了。再具體點還可以寫成“兩年來,我養成了一個愛讀書的好習慣”句子就更加完整具體了。當學生的句子造得越來越完整、越來越具體的時候,他的造句能力就達到一個新的高度了。
當然,這個能力的培養需要時間,隨著學生積累的詞語越來越多,句子也就越寫越具體,如果再適當地用一些修辭手法就會更加具體了。例如用“津津有味”造句,就可以寫成“今天老師講話幽默風趣,同學們聽得津津有味,有的學生連下課鈴聲也沒聽到”。我班有一個學生用“語重心長”造句,她寫了這樣一個句子“昨天吃晚飯時,我把米飯撒了,奶奶讓我撿起來,我嫌臟不撿,她語重心長地對我說,每一粒米都是農民伯伯辛苦種出來的,我們要珍惜。聽了奶奶的話,我愉快地撿起了撒了的米。”我在班上讀了這個句子,并表揚了她。當學生造的句子越來越豐滿,用詞越來越精致的時候,何愁學生寫不出好文章來。
三、 培養學生聯詞成段
所謂聯詞成段就是隨意寫幾個詞語,讓學生把它們都用上,寫成一個小片段或者小故事。當然,這幾個詞有時候有聯系,有時候無聯系。有聯系的好寫一些,無聯系的難寫一些,需要篇幅稍長一些,才能把它們全都用上。例如“千山萬水”“風平浪靜”“五彩繽紛”“流水潺潺”“萬紫千紅”,這五個詞就是有關聯的,它們都是描寫自然景色的,如果學生能正確理解它們的意思,就可以寫出一段寫景的文字或是一篇小游記。再如“爭先恐后”“花好月圓”“高樓大廈”“千挑萬選”,這幾個詞的關聯度就弱了許多,需要學生先認真分析,認真構思,才能寫出好故事來。如果學生的理解力不強,想象力缺乏,就寫不出好片段來。老師最好寫一段下水文,讓學生模仿,時間長了就會顯出效果來。
這樣的訓練如果每次都能達成目的,久而久之,學生的想象力,寫作能力都能上一個臺階,肯定會為以后的作文奠定基礎的。
四、 培養學生寫完整的故事
在批閱學生作文時,經常發現作文故事性不完整的情況。缺少最基礎的六要素,看似寫了不少文字,但仔細來看,往往是半個故事或者就不是故事,只是自己單薄語言的堆砌。所以寫完整的故事是寫作文的基本要求,不要求學生寫得多么生動、多么形象,只要求他們把故事寫完整,具有六要素就可以。一段時間可以專門來練習。例如寫《這件事,讓我認識到了自己的錯誤》,如果學生寫清楚時間、地點、人物、事件的起因、經過、結果就可以,沒必要要求他們寫得有多生動、有多具體。只要是基本完整的故事,就給予表揚或鼓勵,不足的地方老師予以補充,或者引導學生寫完整。這樣的訓練越周詳,效果就會越突出。當他們聽到的、見到的、經歷的事越來越多,自然就會越寫越具體,越來越完整,故事性就會越來越強。相信他們將來的作文水平肯定不會差到哪里去。
五、 培養學生審題立意
審題就是審查題意,明確題目的要求;立意就是確立最主要的思想內容。認真審題,恰當立意,才能確保寫作符合要求,不跑題,不偏題,才能有效組織材料,合理安排文章結構。
小學生的審題能力有限,老師要提醒學生注意題目中的限制條件,明確選材的范圍。比如《美麗的誤會》這個題目,“誤會”是生活中常見的插曲,可能引起糾紛,造成尷尬,而限制條件“美麗”則表明,這個故事是因為誤會而引出的美麗故事。再如《小學生活二三事》這個題目,“小學”界定了時間,既不是初中階段,也不是幼兒階段;“二三事”界定了事件的多寡,要選擇自己感觸最深的二三件事來記敘,不能只記一件事,更不能寫多件事。
審題時,還要注意分析題目,探究含義。比如《愉快的一天》這個題目,“愉快”是文章的題眼,只有抓住它來選材,圍繞它來組織材料,才是符合題意要求的作文。還要考慮事情只能是一天之中發生的事。
如果遇到提供材料的作文,則需要仔細審讀材料,對材料內容進行概括分析,推敲材料蘊含的意義,選擇其中的某個角度或要點作為寫作重點。
立意往往在審題之后進行。立意要明確,思想要有深度。還要學會創新,陳舊的素材不選,避免人云亦云,從符合自己年齡特點的角度入手,不能重復他人的立意。寫作時可以多列幾個題目,從中選擇自己把握度最高的題目來寫。
這樣的做法經過多次練習,一定會收到良好的效果。
六、 培養學生謀篇布局
謀篇布局其實是統篇考慮,作為小學生,這很難。老師在這里就要耐心引導,讓他們明白什么是謀篇布局,如何實現謀篇布局。
個人覺得老師可以給學生寫出提綱,讓學生按提綱來寫,給他們一個基本的框架,不要讓他們的思路跑偏了。例如寫《我的老師》,老師可以列出以下提綱:“第一段肖像描寫,第二段老師的第一特點(事例來印證),第三段老師的另一個特點(事例來印證),第四段歸納總結,照應開頭。”這樣看似呆板,不靈活,但給學生的影響卻是顯而易見的。學生起碼掌握了“寫人”的文章如何下筆了。就算寫得不好,但如果按照此提綱完成作文,也是合格的文章。當然,類型不同,提綱也要變化,多加練習,學生掌握的技巧越來越多,就越容易下筆,就不會看到寫作課上“抓耳撓腮”的學生了。再者就是要寫好下水作文,小學生的模仿能力極強,優秀的下水文可以起到示范作用,可以引導學生寫出好作文來。當然,下水文一定要老師親自寫,不能拿一篇作文選上的文章讀讀就行。發表了的文章不少都經過成年人的修改,已經是高大上的文章,看似很好,其實不少脫離我們學生的實際水平,是不接地氣的文章。老師最了解自己的學生,就可以按學生的實際寫下水文,方便學生模仿或借鑒。經過這樣的訓練和打磨,學生謀篇布局的能力肯定會上一個臺階,何愁寫不出好文章。
七、 培養學生潤色修改
當我們的作文初稿完成后,不要急于交給老師,要仔細地讀一遍,看看有什么不足,需要修改的地方要改,需要具體化的地方具體化,病句要改正,錯別字要消除,標點符號要正確使用,段落要清楚合理,格式要正確規范。但我發現好多學生不愿意修改作文,把修改文章當成負擔,有的老師也不具體要求,作文是一次成型,錯誤百出。這樣的作文在考試時比比皆是。可以看出平時不重視修改,導致這種作文大量出現。我覺得當檢查出存在的問題以后,就要仔細斟酌,慢慢來潤色了,讓干巴的語言生動起來,讓干癟的段落豐腴起來。這樣文章就會更具體、更有味了。例如這樣一段文字:“天亮了,我背上書包去上學。走在路上,路邊的小草上掛著露珠,小鳥在叫,草間的蟲子也在叫,此起彼伏的。”我們把它改為:“天蒙蒙亮了,我在媽媽的催促下起了床,胡亂吃了早飯,就背上書包上學去。路邊小草上還有露珠,亮晶晶的,像顆顆珍珠。小鳥在樹枝上唱歌,悠揚而動聽。草間不知名的蟲子也在叫著,此起彼伏,好不熱鬧。”修改后的文字比原文具體了很多,也可以看出小作者的心情是愉悅的。這樣的訓練經常性發生,學生作文水平就會顯著提高,就一定能寫出好的作文來。
當然,小學生作文是個大難題,特別對剛剛學習寫作的小學生來說更難,老師只有通過循序漸進的訓練,不拔苗助長,找到科學有效的習作方法,學生寫出合格的文章就變得容易了。在寫作教學中,老師的引導是十分重要的,有心的老師就會引導學生發現身邊的故事,發現身邊的各色人物的不同特點,發現自然界中不同的事物。也會發現學生的變化,發現學生的需要,就會給學生想要的寫作方法、技巧、內容,學生積累的知識越多,掌握的方法越多,寫出的作文就會越精彩越耐讀。
作者簡介:
王興蓮,甘肅省蘭州市,蘭州市第八十六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