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 要:漢字的認識和書寫是學生進行閱讀和寫作的基礎,在小學語文低學段格外受到教師的重視,因為此時學生學習的自制力差,因此,教師的引導作用就更加重要。利用有效的教學方式進行識字教學,能夠提高學生對于漢字學習的興趣,提高學生的學習效果,但也對教師的教學方法和指導方法提出了更高的需求。本文主要圍繞小學語文低年級識字教學中常見的教學方法展開分析,討論了如何通過有效的教學有段使識字教學的效果得到最大限度的呈現。
關鍵詞:小學語文;識字教學;教學實踐
一、 字理教學,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小學低年級學生的抽象思維還需要鍛煉,主要以形象思維來理解事物,而隨著時代的不斷變遷和漢字的逐漸簡化,漢字的構成越來越抽象,學生僅僅靠死記硬背無法準確地記憶和書寫。在識字教學中教師可以采取自己教學的方式,利用漢字的演變過程為學生的學習降低難度,由于學生對于抽象的漢字較難理解,教師可以從實物入手,將不同時期的漢字制作成卡片來供學生進一步的學習,同時配合相關史實或小故事的講解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提高識字教學的效果。
例如,《小書包》一課的學習涉及書、包、尺、作、業、本等11個生字需要學生了解和認識,其中早、書、刀、尺和本五個字需要學生學會書寫,對此,教師可以從詞義入手進行文字演變的講解,增加學生對于漢字的了解。比如,“早”原意是指天將要亮,太陽從地面升起,這也是最早的金文中“早”的形態,包括太陽逐漸升起的三種表示形式,如下圖所示,圖 1a 表示太陽剛剛升起,圖1b表示太陽升離地面,圖1c表示太陽已經離地面較遠。
圖1a
圖1b
圖1c
這種圖片的展示能夠使學生更加直觀地看到“早”字的演變,其實,圖1c已經與現在的“早”字有些相像,教師可以僅進一步講解隨著各國流行字體的更換,“早”字的形態也不斷變化,主要有秦代的小篆、漢隸和楷書等,最終成為現在的書寫方式。另外,教師應注意滲透早的筆畫順序,在逐步增強學生對漢字的認識和文化底蘊的同時規范學生的書寫順序,引導學生養成嚴謹的學習態度。除卻“早”字的演變外,其他漢字也可以使用這種方法進行,以滿足學生的求知欲望,為激發學生的課堂參與度,教師可以引導學生猜猜其他漢字的演變,提高學生的學習激情。
二、 情境教學,增強學生的學習體驗
情境教學是指通過課堂上創設的學習情境來吸引學生進行學習的一種方式,在進行識字教學時,教師可以將情境教學和識字教學進行整合,為學生的識字學習創設一定的教學情境。具體的情境創設可以與學生的實際生活相關,也可以是利用圖片、視頻、音樂等為學生創設的虛擬情境,也可以是教師創設的語言情境,意在引起學生對于漢字學習的興趣,并通過情境中的體驗豐富學生對于漢字的認識和了解,增強學生的學習體驗。
例如,在學習《春夏秋冬》一課時,教師可以出示春風吹、夏雨落、秋霜降、冬雪飄的動圖,使學生能夠在課堂中感受四季的變化,其中包含課本中涉及的青草、紅花、飛鳥等,將本節課的內容通過情境完整地呈現出來。首先,針對“春”字的教學,教師可以播放歌曲《春天在哪里》,并為學生展示春天校園里的場景,學生根據自己的理解選擇場景中的綠草、梨花、杏花等,風富學生對于春天多明媚的理解。其次,根據“春”字的書寫方式引導學生參與游戲,將學生分為表演組與猜詞組,表演組的同學根據“春”字的結構或寓意進行表演,猜詞組在不知道答案的情況下進行猜想,提高學生對于“春”字結構的理解和內涵的體現。最后,其他漢字也可以以游戲的方式進行,充分增加學生在課堂活動中的參與度,增強學生作為學習主體的存在感,提高學生的情感體驗。
三、 聯想教學,發揮學生的想象力
小學生的想象力比較豐富,但學生的想象大多比較分散,對于漢字的了解較少導致學生針對漢字進行聯想的能力還有待加強。教師在教學中可以通過漢字意義和讀音的透露引導學生聯想相同讀音或意義的漢字,并通過合理的講解使學生對漢字的了解更加深刻。這種通過一個漢字聯想其他漢字的方法有助于學生更好地區分相同讀音或意義的漢字的結構,且聯想有助于發揮學生的想象力,而教師的引導又可以使得學生在合理范圍內進行想象,有助于增強課堂教學中的互動性,提高學生作為學習主體的“主人翁”意識。
例如,“歪”字學生在生活和學習中經常聽到,如你寫字寫得歪歪扭扭等,但真正學習“歪”字時學生還是比較難理解和記憶,這時,教師可以從漢字的拆分入手,將“歪”分解成“不”“正”兩個字,并引導學生分析“不正”指的是什么意思,一般情況下,“不正”直接指向的意思就是“歪”,學生通過教師的引導能夠直接理解“歪”字的意義和構成,能夠簡明的完成識字教學。在教學“卡”字時,教師可以請兩名學生來到講臺上,引導其中一名學生站直,另一名學生蹲下來抱住他的腿,而教師則負責壓住學生的肩膀,使學生保持一種不能動的狀態。此時,教師可以問臺下的學生,被困住的學生現在是什么狀態,學生有的回答不能動,有的回答沒辦法離開講臺,教師可以稍加引導:“他現在能向上蹦嗎?能下蹲嗎?”學生紛紛表示,教師按住可肩膀所以不能向上蹦,同學抱住了腿導致腿不能彎曲,也無法下蹲。這時,教師就可以出示要學習的“卡”字,引導學生將黑板上的“卡”字與被困住的學生作對比,學生可以發現,“卡”字的結構為“上”和“下”的相加,而中間一橫重復使用,教師可以語言引導:“‘卡字雖說看起來像上和下的結合,但分開之后可以發現,它既不是上也不是下,也就是不上不下,和這位同學現在的狀態有點像,不過他是被我們倆困住了。不過,還是要謝謝兩位同學的配合,尤其是被困住的這位,大家給他們鼓鼓掌吧!”這樣一來,學生就能夠根據教師和學生形象性的表演更好地認識“卡”這個字的結構和意義,且將學生作為漢字進行表演能夠充分激發學生的想象力和創造力,提高學生的思維深度和寬廣度。
四、 因材施教,提高識字教學的有效性
漢字的結構和組成,讀音及意義并不是按照統一的規律進行演變的,教師必須針對不同的漢字進行針對性的教學。同時,由于學生性格的不同,不同學生的學習基礎和學習風格也不一致,導致學生對于學習漢字的興趣不一,漢字的掌握程度不一,教師在教學中需要著重關注到課堂上的差異性資源,將其通過一定的手段轉化為能夠促進全體學生順利掌握漢字的資源。這需要教師具備極高的職業道德和教學技術,能夠針對不同的學習內容和學生狀態隨時調整教學方式,同時注重學生在課堂上生成的資源(包括意外生成和本就存在的差異),提高漢字教學的有效性。
例如,在學習《拍手歌》時,教師和學生可以通過邊拍手邊朗讀的方式進行學習,雖然學生可能在動物園見過課文中涉及的動物,能夠通過圖片說出動物的名稱,但本節課的生字較多,且容易記混。對此,教師可以從學生最容易記混的“鳥”字旁的字入手,借助錦雞、黃鸝、海鷗、烏鴉等動物的圖片和紀錄片片段展示使學生能夠準確地區分幾種動物,在圖片和紀錄片中反復出現這幾種動物的字詞,加深學生的記憶效果。為考查學生是否準確地進行了記憶,教師還可以采取謎語的方式引導學生猜出謎底并將謎面寫到黑板上,盡量避免學生的記憶錯誤。另外,針對學生感興趣的內容不同,教師在教學中可以邀請學生在家中帶來自己最喜歡的水果或蔬菜,在課堂上,學生帶來的水果和蔬菜五花八門,有些是學生已經學過的漢字,有些是生詞。這時,教師可以針對不同的水果和蔬菜進行提問,由帶來的學生說出名字和喜歡它的原因,鍛煉學生的表達能力和邏輯能力。通過課堂提問可以知道,學生對于水果和蔬菜的名字比較了解,而如何進行書寫卻是一個大難題。比如,西紅柿作為學生比較喜愛的蔬菜在課堂中的“出場率”較高,對于“西”和“紅”,學生都能準確無誤地寫出,而“柿”字卻常常將偏旁寫錯,或是寫不出,教師可以將“柿”字拿出來單獨講解。從“木”字旁出發,表明“柿”是一棵樹的形式存在的,本義是指柿子樹,也指柿子樹的果實,隨著時代的不斷發展,“柿”字不但應用于柿子的組詞中,還應用于“西紅柿”等詞語中,增強學生對于“柿”字結構的理解。另外,由于學生的語言根基不同,有些學生通過課外閱讀的積累對于課文中出現的生詞基本能夠了解并進行正確的書寫,而有些學生由于學習興趣或是家庭環境的影響,對于課文的學習充滿新鮮感,因此,教師不能要求學生達到同一的標準,需要為表現優異的學生拓展生詞,使學生能夠在課堂上有所收獲,同時保證根基不穩固的學生能夠打好語文學習的基礎。
總之,有效的識字教學能夠在一定程度上有效提高學生的學習效果,對于豐富學生的認知也有著積極的作用,但教師還是要針對具體的漢字實施不同的方法,根據學生的學習情況和學習特點進行方法的選擇,也就是因材施教,關注到全體學生對于生字的接受度,逐步提高學生對于漢字學習的興趣,掌握更好地進行漢字學習的方法和技巧。
參考文獻:
[1]劉育.以字源識字法為主導的小學低年級識字教學探究[J].華夏教師,2019(10):55-56.
[2]池黎靜.走進“智·趣”識字課堂——低年級識字教學策略[J].課程教育研究,2018(35):57-58.
[3]王壽彩.基于小學語文核心素養下的低年級“有趣有效”教學方法探索[J].中國校外教育,2018(23):37.
[4]馬莉.寓教于樂,輕松識字——小學語文低年級識字教學淺析[J].赤子(上中旬),2016(22):203.
作者簡介:
韓藝青,福建省漳州市,江濱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