師軍強 李茜 李金
摘 要:學生黨支部則是民族院校開展民族團結教育工作的重要載體和抓手,貫徹黨的十九大精神要求,要充分發揮民族院校學生黨支部在民族團結教育方面堅強堡壘作用,就需要建立民族團結教育的內容體系,主要包括理論體系、法律法規、歷史淵源、現實成就和中華文化,教育廣大學生,筑牢中華民族命運共同體意識。
關鍵詞:民族院校;學生黨支部;民族團結教育;內容體系
民族團結是各族人民的生命線,開展民族團結教育是民族院校的重要任務。黨的十九大報告要求“全面貫徹黨的民族政策,深化民族團結進步教育”。黨的基層組織是確保黨的路線方針政策和決策部署貫徹落實的基礎。因此,黨的十九大報告明確提出:“要以提升組織力為重點,突出政治功能,把企業、農村、機關、學校、科研院所、街道社區、社會組織等基層黨組織建設成為宣傳黨的主張、貫徹黨的決定、領導基層治理、團結動員群眾、推動改革發展的堅強戰斗堡壘。”在各民族學生中開展民族團結進步教育,是民族院校義不容辭的責任。由各民族學生黨員構成的民族院校學生黨支部,不僅擔負著教育、管理、監督各民族學生黨員的職責,更要引導廣大多民族學生黨員發揮維護民族團結的先鋒模范作用,將自身建設成為民族團結進步教育的堅強堡壘。民族院校學生黨支部的黨員都是各民族青年中綜合表現較為突出的先進分子,天然地在各族學生群體中、乃至民族地區有重要的榜樣和紐帶作用,因此,民族院校學生黨支部在開展民族團結教育方面有著獨特的優勢。我們必須從理論、歷史和現實三個維度出發,構建立場正確、邏輯嚴密、內容詳實的教育內容體系,為學生黨支部開展民族團結教育提供合理合法詳實的理論和現實依據
一、民族團結的理論體系
民族團結的理論體系是開展民族團結教育的基礎,民族團結的理論體系既包括理論的基礎,也包括理論的內在邏輯、脈絡和內容。要做到這一點,就要求我們務必把黨的民族理論和政策、重要的理論成果結合起來,作為民族團結教育的基礎理論體系。
(一)馬克思主義民族觀
“馬克思主義民族觀,是馬克思主義對民族和民族問題的看法和基本觀點,是社會主義政黨和國家制定民族政策、解決民族問題的理論依據和指導思想,也是人們正確認識民族、民族問題和正確處理民族關系的思想原則,其核心是民族平等、民族團結和共同繁榮。”民族平等講的是各民族無論大小,一律具有平等的地位,民族團結講的是各民族之間是相互依存的共生關系,共同繁重講的是各民族要一起發展進步。這就要求要把包括民族團結在內的馬克思主義民族觀作為重要教育內容。
(二)黨的民族理論與民族政策
中國共產黨的民族理論和政策是馬克思主義民族觀在中國的進一步發展,是馬克思主義民族觀中國化的產物。“中國共產黨的民族理論和政策,是中國共產黨在馬克思主義民族觀指導下,根據中國國情和民族問題的具體實際,正確認識和處理民族問題、開展民族工作的基本原則和行為準則,是馬克思主義民族觀在處理我國民族問題中的具體體現,其實質在于促進各民族的平等團結,實現各民族共同進步、繁榮發展。”中國共產黨民族理論與民族政策主要概括為十二個方面,它集中深入闡述了“什么是民族問題,怎樣解決我國現階段的民族問題”這個根本問題,是對馬克思主義民族觀的豐富和發展。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總書記站在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戰略高度,圍繞民族團結問題發表了一系列重要講話,提出了新時代加強民族團結的新理念和思路,為全國民族團結教育工作的開展提供了根本遵循和指引。民族院校學生黨支部要把習近平總書記有關民族團結的新理念和新思路作為開閘民族團結教育的重要內容,并要積極貫徹實踐。
(三)中華民族“多元一體格局”理論
有關中華民族的理論研究較為豐富,其中,具有廣泛共識和認同度的是費孝通先生提出的“中華民族多元一體格局”理論。費先生經過廣泛深入研究,指出“多元”是指各兄弟民族各有其起源、形成、發展的歷史,文化、社會也各具特點而區別于其他民族; “一體”是指各民族的發展相互關聯,相互補充,相互依存,與整體有不可分割的內在聯系和共同的利益。
簡單來說,中華民族是由不同民族構成的一個統一的命運共同體,每一個民族都是中華民族不可分割的組成部分。我們要充分認識多元一體格局理論的內涵,更要充分理解和認識中華民族命運共同體的內涵。
二、民族團結的法律規定
我國是社會主義法治國家,憲法第一章 第四條明確規定“中華人民共和國各民族一律平等。國家保障各少數民族的合法權利和利益,維護和發展各民族的平等團結互助和諧關系。禁止對任何民族的歧視和壓迫,禁止破民族團結和制造民族分裂”,憲法是我國的根本大法,明確規定了要維護和發展民族團結的關系,任何組織和個人都必須遵守,自然也要作為民族院校的學生黨支部開展民族團結教育的重要依據和內容。從法律的角度來說,自覺維護民族團結是每個中國公民的義不容辭的義務,作為一個中國人責無旁貸。
三、民族團結的歷史淵源
展示民族團結的歷史淵源,就是從歷史的角度解釋中華民族形成的歷史必然性,要帶領學生一起探索和認識中華民族起源、形成的必然性,并把這個歷史作為民族團結進步教育的課程內容資源。“中華民族是由多民族凝聚在一起形成的共同體,這個共同體不是由外力強加給他們將他們捆綁在一起,也不是由政治說教來實現的,而是在生產生活實踐中自然而然形成的,經歷了一個漫長的過程。”“中華民族作為一個自覺的民族實體,是近百年來中國和西方列強對抗中出現的。但作為一個自在的民族實體則是幾千年的歷史過程所形成的。”通過中華民族歷史的展示和教育,就是要讓民族院校廣大學生明白,中華民族的形成是在漫長的歷史過程中形成的,各族人民共同生產生活,戰勝自然,開拓疆土,共同締造了統一的多民族國家,創造了輝煌燦爛的中華文化。
四、民族團結的現實成就
探究和展示民族團結的現實成就,就是要向廣大青年學子展示和介紹,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以來,尤其是改革開放以來,在馬克思主義民族觀、黨的民族理論和民族政策指導下,在各民族大團結的條件保障下,各民族和民族地區,乃至國家的現代化建設方面取得了舉世矚目的成就,國家的各項民族事業取得了巨大的成就。一個是堅持實行各民族平等和團結,無論大小,一律具有平等的地位,平等的各項權利,平等的參與國家各項事業。二是建立了民族區域自治制度,充分保障和維護了各少數民族當家作主的權利。三是采取對口支援、重點幫扶、中部崛起和西部大開發等國家戰略,改善了少數民族和少數民族地區的物質生活和精神生活條件,平等地享受國家現代化建設的成果。四是“積極發展少數民族文化教育事業,大力弘揚和傳承少數民族優秀傳統文化,加強對少數民族文化遺產的挖掘和保護,收集搶救了近百萬余種的少數民族文化古籍,大力開展群眾性的少數民族文化體育活動,民族地區社會事業全面發展,人口素質顯著提高。”總之,要讓廣大青年學子明白,民族團結是民族和國家發展進步的前提條件,中華民族共同體任何時候都要自覺維護。
五、中華民族的豐富文化
中華民族文化是各民族文化交流和融合的結果,各民族的文化都是中華民族文化不可分割的組成部分。“各民族經過了數千年的交融后,已經形成了中華民族這個命運共同體,有共同的精神內核和價值取向,這是任何人都改變不了的事實。”民族團結歸根到底是做人的工作,歸根到底是人與人之間的交流、交往和交心的事情。各民族之間的差異,最大的是文化心理層面的差異。這就要求我們向學生講明白,各個民族都具有燦而的獨特的文化,每一種文化都有其存在的必然性,要學會求同存異,相互學習彼此之間的優秀文化,尊重文化差異,彼此理解,彼此包容。同時,也要告訴學生不同的民族文化都是中華民族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中華民族文化是各民族交流交心的產物,是全體中華兒女共同的精神家園和心靈港灣。我們要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為統領,引領廣大青年學生共同學習、欣賞和發展中華民族優秀文化,自覺維護中華民族大團結。
參考文獻
[1] 師軍強.將學生黨支部建成民族團結進步教育的堅強堡壘[N].中國民族報,2017-12-08(06).
[2] 徐柏才.必須大力加強大學生民族觀教育[J].中央民族大學學報,2011(02).
[3] 國家民委.中國共產黨民族理論政策干部讀本[M].北京:民族出版社,2011:09.
[4] 費孝通.中華民族的多元一體格局[J].北京大學學報,1989(04).
[5] 石翠紅.高校民族團結教育———事實的認同與想象的建構[J].內蒙古師范大學學報(教育科學版),2019(01).
基金項目:文章為中南民族大學2017年度中央高校基本科研業務經費專項資金項目 青年項目 “民族院校學生黨支部民族團結教育功能建設研究”的階段性成果,項目編號:CSQ18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