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公民意識是現代人重要的素質要求,而培養高校大學生的公民意識是新時代教育的重要內容之一。大學生具有較強的可塑性、知識層次較高、也有一定的創造性,他們肩負著社會發展的使命,是推動我國走向發展新方向的助力,是我國實現現代化強國的接班人和主力軍。文章將根據高校大學生的現狀提出一些如何培養大學生公民意識的相關建議。
關鍵詞:高校;大學生教育;公民意識
新時代大學生是我國公民的重要組成部分,是祖國的希望和未來社會的建設者,而高校大學生的公民意識將影響著我國今后的發展。當前社會中高校大學生雖然具備一定的公民意識,但仍需不斷加強其思想政治教育和愛國主義情懷,要培養大學生的社會責任感和使命感,要讓高校大學生對法制觀念以及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等有深入的理解。高校還需將公民意識的教育理念融入到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中,因此培養高校大學生擁有公民意識顯得十分重要。
一、公民意識的概念及內容的理解
(一)公民意識的概念
由于國內外的社會環境不同,所以社會學研究方面的學者們所研究的社會背景和視角也不盡相同,對于公民意識的概念也有不同的理解。公民意識是指公民個人對自己國家中地位的自我認識,在心理層面上對目前所處環境在國家與社會互相關系、社會地位以及行為方式的一個自我認知,是社會意識的一種存在形式。
(二)公民意識主要包含如下幾個方面:
(1)主體的意識:公民自身明確自己與社會、國家之間的關系,有強烈的主人翁意識,明白國家和社會的發展與自己是息息相關的,并且以主人翁的身份投入到國家建設中,培養大學生的主體意識,有助于將高校大學生的思想與國家發展前進的方向緊密結合起來。
(2)參與的意識:公民是能夠參與到政治、公共生活中的,要意識到自己對這個社會應該履行作為公民的義務以及自身擁有的權利。高校大學生要明確自己作為新時代公民的一份子,必須要規范并約束好自身行為,發揮好時代的榜樣作用,在校內積極參與學校組織的各類公益活動等。
(3)法制的意識:一名合格的公民,應遵紀守法,按照法律規定來生活和工作,服從法律安排調整自己的行為,履行法律規定的各項義務,在法制基礎上享受自己的權益。作為高校大學生更應該注重自己的言行,不得在網絡平臺等各種媒介上隨意發表或擴散不妥的言論。
(4)公德的意識:在社會生活中按照基本的道德規范要求自己,堅守道德底線和道德理念,在對待他人時能夠秉持互相尊重的基本原則。高校大學生應熱愛生活,富有理想,更需要具備良好的公德意識,從自身做起,構建和諧文明的社會生活環境。
二、高校大學生公民意識的現狀
(一)自我意識較強,公民意識較薄弱
當代大學生主要是以98后為主,有其特有的個性和強烈的主觀意識,而公民意識相對較薄弱。根據觀察了解到,部分高校大學生對于公民意識的概念有了解但不深入。部分大學生在特定情況下才意識到身為公民的存在感。98后的大學生,生活在物質富裕的和平時期,部分家庭中父母的溺愛,讓孩子產生以自我為中心的主觀意識,缺乏獨立思考的能力和對社會整體的認知,沒有意識到融入集體、學會替對方考慮的重要性,特別是沒有意識到自己作為當代大學生是社會主體的重要一員,對自己應當承擔的責任沒有明確概念。
(二)公民意識的知行分離
98后的大學生從小在教育中就接受了思想道德的學習,對社會道德的理論知識有基本的了解,并且有基本遵守社會公德和約束自己行為的能力,高校大學生有明顯的公德心和社會責任感,堅守了自身的道德底線。但是在實際行為中,還是會存在一些公德意識缺失的事件,比如:亂扔垃圾、在公共場合大聲喧嘩以及考試作弊等情況。因此培養高校大學生的公民意識,將理論學習聯系到實際生活中是十分有必要的。
(三)社會責任感和使命感欠缺
許多大學生在現階段的生活和學習上的經濟來源大多是依靠父母,經濟不完全獨立的情況下可能會導致個人主體意識對應盡責任的淡薄。當下許多大學生在維護自身權益的時候比較積極,能夠在與自身利益相關的事物上有強烈的參與感。但是提到需要履行的責任和義務時,就顯得迷茫且不知所措,不想受到管理和束縛。因此如何正確引導并培養高校大學生的社會責任感和使命感,仍需要不斷探索。
(四)創新意識與實踐脫節
我國還處于發展階段,許多產業都需要創新人才的加入和支持。大學生是當前高校中具有創新意識的一批社會儲備人才。但是部分大學生對于未來步入社會發展中的想法僅僅停留在想象中,沒有切合實際的實踐行為和實干精神。雖然具備創新意識,但是付諸到真正行動上的卻較少。出現這種情況一方面與當前應試教育模式有關,缺乏了實踐能力的培養,另一方面與學生自我要求有關,作為新時代的大學生應嚴格要求自己,不斷提升自我公民素質和創新意識,為將來社會的不斷前進,起到關鍵的助推作用。
三、如何培養大學生的公民意識
(一)將公民意識的內容融于到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中
目前我國還沒有形成關于公民意識教育體系完整的培養,但是高校大學生的思想政治教育理論課一直都是我國意識形態教育的主流,思政課也是高校大學生的必修課程,公民意識的內容在思想政治課程的內容中有涉及,但還不夠充分。因此,將高校大學生的公民意識教育融入到思想政治教育課程內容中,讓大學生獲得較為科學的、全面的相關知識,十分重要。為了加強公民意識的教育內容,可以嘗試多種不同的教學形式,比如:可利用多媒體的教學方式、觀影的方式以及組織心得交流等活動,將理論知識緊密的聯系到學生的學習生活中。這能讓大學生逐漸體會到公民意識教育的精髓和重要性,培養高校大學生的公民意識不斷提升。
(二)開展實踐活動,強化大學生公民意識
高校大學生在明確了公民意識的理論基礎后,還需要在實踐中不斷摸索,讓其公民的意識落實在自身實際行為中。因此可根據具體實際要求,引導大學生開展一些豐富的實踐活動,讓學生在實踐活動中感受到公民意識的重要性。培養高校大學生的主體意識、社會責任感和使命感,讓其更直觀的感受到作為一名公民應該做些什么、需要怎樣去做,才符合新時代對高校大學生的基本要求。
(三)建立和諧校園環境,營造新時代大學生公民意識的教育氛圍
進入大學相當于已經踏入了一個小社會。大學除了對學生進行知識傳授、基本管理等,還要培養學生的公民意識和獨立生活的能力,幫助高校大學生在就讀大學的時間范圍內盡快適應社會生活。高校的教輔管理人員可在校園內利用新媒體的積極作用,營造良好的輿論氛圍,通過學生能接受的網絡傳媒作為載體,開設公民教育論壇、時事論壇、教學互動等各種形式的活動,鼓勵學生發表自己的學習感悟和想法,有針對性的與課堂教學互為補充,建立和諧的校園環境,營造新時代大學生公民意識的教育氛圍。
(四)發揮教輔管理人員的模范作用。
教輔管理人員對引導學生樹立良好的思想意識有著重要作用,教輔人員除了專業知識的傳授,其言談舉止、觀念、信仰等都會對學生產生一些潛移默化的影響。在高校特別注重對教輔管理人員進行師德和品行的培養,要求教輔管理人員做到為人師表、言傳身教、要有以學生為本的敬業精神,因此學校要求樹立全員育人的理念,做好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引路人,做好培養高校大學生公民意識的指明燈。
四、結語
高校大學生是祖國未來發展的中流砥柱,培養大學生做一名合格的公民是時代進步的需求,筆者認為在新時代,高校大學生一方面要緊跟時代前進的步伐,另一方面也要武裝好自己的大腦,在獲得理論知識的同時,還需要不斷加強自身公民意識的培養。明確作為一名公民應付的責任和義務,遵守道德底線,尊重他人,互相幫助,成為一名能為國家和社會做出貢獻的合格公民。
參考文獻
[1] 石桂霞.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培養大學生公民意識的理論與實踐途徑[J].思想教育研究,2013(07):64-68.
[2] 肖寶華,張燕翔.論“思想道德修養與法律基礎”課中大學生公民意識的培養[J].思想教育研究,2013(02):69-72.
[3] 李梅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大學生公民意識教育的必要性研究[J].赤子,2017(06):44.
[4] 尤佳.論大學生公民意識教育與法治思維養成[J].龍巖學院學報,2016(06):84-88.
[5] 胡虹霞.大學生公民意識現狀調查與思考[J].世紀橋,2009(04):118-119.
[6] 劉冰冰.大學生公民意識培育途徑[J].勝利油田黨校學報,2017(03):85-88
作者簡介:周袁弘一(1990- ),女,四川成都人,助教,研究方向:高校思想政治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