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偉毅
摘要:2019年初,國務院下發了《國家職業教育改革實施方案》,高職教育的發展得到了政府前所未有的重視。課程建設作為高校教育教學改革的關鍵和基本依據,是人才培養的核心要素,也是實現教育目標的有力保障,對學生的全面發展起到決定性作用。文章就以高職院校“金課”建設路徑進行思考,探索形成了高職教育課程的“三個特性”“三個路徑”和“六個核心要素”。
關鍵詞:金課;高職院校;課程建設
一、“金課”的歷史源起
在我國,從“精”到“金”的課程認識歷程大概分為五個階段。第一階段:1998年教育部啟動“國家理科基地創建名牌課程項目”,是為一流教學水平創建和高水平教師培養途徑、機制方面的一次探索。第二階段:2003年《教育部關于啟動高等學校教學質量與教學改革工程精品課程建設的通知》,推進教育創新,深化教學改革,促進現代信息技術在教學中的應用,在全國范圍內啟動高等學校教學質量與教學改革工程精品課程建設工作,將精品課程建設作為高等學校教學質量與教學改革工程的重要構成部分。第三階段:2011年《教育部財政部關于“十二五”期間實施“高等學校本科教學質量與教學改革工程”的意見》和《教育部關于國家精品開放課程建設的實施意見》,實施教學質量工程,升級建設精品資源共享課程(5000門)、視頻公開課(1000門)。第四階段:2015年《教育部關于加強高等學校在線開放課程建設應用與管理的意見》,“慕課”一詞首次出現,其意思就是“大規模的在線開放課程”,目的就是突破傳統的教學時空限制,使更多的學習者能夠隨時隨地的學習。第五階段:2018年《關于狠抓新時代全國高等學校本科教育工作會議精神落實的通知》,陳寶生部長明確指出,為滿足經濟社會發展對人才質量的要求,高校作為人才培養的主體,需采取加強課程質量建設、增加學業挑戰度、加強課程學習難度、拓展課程學習深度等措施,對大學生有效“增壓”“增負”,摒棄那些“易學、易考、易過”的“水課”。“淘汰水課、打造金課”也是首次正式寫入教育部的文件,由此,“金課”正式誕生。
二、“金課”與“水課”的區別
“金課”在字面意義上就能夠很直觀地表達其的屬性,就是“金”即含金量高之意,而與之相對應的就是“水課”,一般我們把課程內容陳舊,教學方法簡單,學習考核單一,學生不用“抬腿”就可以通過,課程中缺乏對學生能力的訓練,也缺乏對學生素養的養成等類型的課程,都歸結為“水課”范疇。關于“金課”的定義,教育部高教司吳巖司長在第11屆中國大學教學論壇上,首次系統闡述了“金課”概念:其一,具有高階性:將知識、能力和素質三者有機融合,培養學生能夠獨立解決復雜問題的綜合能力和高級思維,變簡單的知識傳授為知識、能力與素質的綜合。其二,具有創新性:一是課程內容有前沿性和時代性,使所授知識能夠及時反映“業態”的新變化和未來發展新趨勢;二是教學形式體現先進性和互動性,突破傳統在固定時空條件下“一灌到底”的課堂教學模式,要以學生為主體,采用新技術、新工具開展“對話課堂”教學;三是學習結果具有探究性和個性化,達到學做合一、學思合一、個性發展的效果。其三,具有挑戰度:課程必須要有一定難度,需要學生和老師一起花時間、花精力、花情感研究思考。因此,“金課”的特性可以歸結為高階性、創新性和挑戰度,簡稱“兩性一度”。
三、“金課”建設的核心要素
怎樣建設一門學生歡迎、社會認可的“金課”,筆者總結了六個核心要素:一是課程講思政,“金色”將作為“金課”的鮮亮底色,通識課程是基礎,專業課程要成為立德樹人的主陣地,在傳授知識技能的同時,要強調價值引領。二是教學內容新,要將社會上新的科學技術知識、新的行業產業進展引入教學內容,要注重前后續課程的有機銜接。三是教學方法優,要注重信息技術與課程教學的融合,推進翻轉課堂的教學方式,教師要由“演員”轉為“導演”,學生要由“觀眾”轉為“演員”,或形成“共同導演”。四是考核方式活,不能簡單以一次考試定成績,不能簡單以平時上課的出勤率來計算平時成績,要健全能力與知識考核并重的多元學業考核評價體系。五是教材精品化,“金課”需要有“金教材”匹配,立體化、數字化新形態教材的建設將支持線上線下融合的教學改革。六是教學團隊強,專業帶頭人、學術骨干、教學骨干、企業精英、名師等,要深入教學一線,組建高水平雙師型教學團隊。
四、高職“金課”建設的“三個特性”
(一)職業性
“職業性”是劃分高職教育與普通高等教育的類型邊界,是高等職業教育辦學的基礎,也是其核心價值和優勢所在。高等職業教育的“職業性”主要體現在四個方面:其一,高職教育職業方向明確,開設的專業更強調一定的職業和崗位,體現在專業開設方面。其二,高職教育強調以工學結合、校企合作、頂崗實習等形式的訂單(特項)教育,注重“做中學,學中做”,體現在人才培養模式上。其三,高職教育的技能性特點明顯,是一種以就業為導向的教育,體現所培養的人才適應職業崗位的需求方面。其四,高職教育的課程以職業行動領域里的工作過程為線索,教學內容針對某一職業崗位(群)的實際需要,具有很強的針對性和應用性,重點體現在課程設置方面。因此,高職教育通過產教融合、校企合作,使專業方向課程和通識通用能力課程均體現職業能力的培養。
(二)動力性
“金課”的學習動力其根本是來自于課程教學策略上的科學設計,主要體現在四個方面:其一,通識教育課程與專業課程的融合,將通識教育課程改革與職業道德、職業規范、職業標準有機融合,體現在課程改革的構建方面;其二,摒棄“陳舊”“老套”的教學內容,結合業態發展與變革,及時更新業內發展最新向標與新理念,體現在教學內容方面;其三,采取“問題導向”的探究性教育教學方法,使學生在學習過程中保持“提出問題-解決問題-實踐檢驗”的學習態度,由“坐中學”變為“做中學”,讓學生在學習的過程中學會思考,形成“對話課堂”“開放課堂”“學思結合課堂”,不斷提高學生的求知欲望,體現在課堂教學方法方面;其四,完善學生學習的過程性考評、獎勵性考評,增強學生學習的成就感,避免學生期末考試“一刀切”現象,體現在學生學業考評方面。
(三)系統性
高職“金課”在制定課程方案和課程標準時要充分考量各分立課程的體系結構,主要體現在三個方面:其一,專業課程作為人才培養的核心要素,應無縫對接“工作崗位(群)”需求,按照工作過程、典型任務,推理出所需開設的具體課程,然后按照人才培養目標,課程之間需要前后銜接與相互配合,體現課程結構的系統性;其二,按照“工作崗位(群)”需求,制定課程標準,明確課程學習重點內容和所需解決的核心問題,體現課程內容的完整和系統性;其三,以“任務引領”“行動導向”教學方法,采取線上線下混合式教學手段,避免“填鴨式”“滿堂灌”課堂教學,將老師從課堂上的“演員”變為“導演”,形成“學思結合課堂”和“對話課堂”貫穿于教學整個過程,體現教學手段與方法的系統性。
五、高職“金課”建設的“三個路徑”
(一)堅持發展性的教育理念和價值取向
作為教育者,不能單一、局限地把課程視作是學生日后謀求職業的手段,也不能把課程片面地視作是學生未來成長發展的訓練材料,而是應當把它看作是學生能夠自我發展和自我實現的載體,明確“立德樹人”是中國特色的課程教學靈魂,使學生能夠了解課程、學習課程、掌握課程、應用課程,然后能對自己職業發展做出科學規劃,這才是課程建設真正的價值所在,也是教育者育人的最終理想結果,具體堅持“五要”:一是要轉變教學思想觀念;二是要營造尊師重教氛圍;三是要構建適合評價體系;四是要重構師生學習關系;五是要恢復基層教學組織。
(二)以“金課”“水課”為核心要素,構建新型課程評價體系
隨著“金課”“水課”概念的提出,相應的課程評價制度和體系亟待逐步完善。高職院校要發揮提高辦學質量的自覺性、主動性和積極性,圍繞五大“金課”目標,通過制度設計和程序規定,以前瞻性視野引領課程改革,以卓越化標準推進課程組織和課程師資團隊建設,以一體化體系開發課程結構和課程內容,以支持性措施實施課程教學和管理。首先,要有明確的人才培養定位,使人才培養的目標設置與社會行(企)業對專門化的人才需求相結合,并與專業技術的革新須同步。其次,要有明確的人才培養目標,制定科學完備的人才培養方案,讓教師教有所依,學生學有所向。將“金課”建設作為“牛鼻子”,注重建設的過程、建設的成效,成為“學生歡迎,同行認可”的一流課程,真正實現“以評促建、以評促改、以評促管、評建結合、重在建設”的評建原則和方針。
(三)發揮第三方評價機構在質量保障中的專業作用
目前,我國雖然已經基本形成了政府、社會和高等院校共同參與的質量保障體系,但在課程評價方面還存在很大的改進和提升空間。這方面,高職院校應充分發揮社會組織第三方評價作用,緊緊依靠專家學者、行(企)業高管精英等專業力量,進行有益探索,深化產教融合,加強校企合作,滿足學生的“識崗、跟崗、頂崗”需要,施行校企人員互聘、互評,需要從對“教師、教材、教學”的過度關注轉向更加重視“學習投入、學習過程、學習成果”,使被關注的主體發生了變化,讓學生的過程性學習和結果性學習得到前所未有的重視,切實提高以學習成果為中心的教育教學質量保障。
“金課”不僅僅是一種口號,更是給教育者一種行動指向;高職院校 “金課”建設,任重而道遠,我們應該選擇有可為有可不為,在“金課”建設的模式、建設方法、建設路徑等方面進行深入研究,以突出高職院校“金課”建設的獨有特性,形成高職院校獨具一格的“金課”教學體系,使課程能夠更好地為學生可持續發展貢獻出應有的價值。
參考文獻:
[1]李志義.“水課”與“金課”之我見[J].中國大學教學,2018,(12):24-29.
[2]? 柴勤芳.對高職教育“高等性”與“職業性”融合的思考[J].中國高教研究.2012,(5):95-97.
[3]? 張娟.高職院校通識教育有效性路徑探析[J].河北職業教育,2019,(6):78-81.
[4]? 胡立.高等職業院校人才培養生態位的優化[J].河北職業教育,2018,(10):12-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