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曉明



[摘? ?要]針對創客課程建設缺乏整體設計、課程目標定位存在偏差的情況,應以培養學生的創造性思維素養為主線,以創客教師團隊的合力為支撐,以多個創客類課程的邏輯聯系為紐帶,組成結構合理、層次清晰、彼此關聯、深度配合的連環式課程群,使課程群與創客裝備深度融合,在課程、設備、活動三者的相互作用下,打造“眾創”“生長”的創客教育生態環境。
[關鍵詞]課程群;創客;核心素養;課程目標
一、問題的提出
創客教育試圖讓學生在“邊玩邊學”中發展創新思維和創造能力。這一過程,使學生不再是知識的被動接受者,而是身兼數學家、科學家、發明家等多重角色,能夠有選擇地運用計算機、科學、藝術等多學科知識來解決問題。但是,反思創客教育實踐的過程,存在以下兩方面的問題。
一是課程建設缺乏整體設計。很多學校在開展創客教育時,往往是有什么教師就開什么課程,所以雖然課程看上去豐富多彩,但卻缺乏系統、全面的設計。這些課程關注了“點”的建設,忽視了“面”的思考;表現出“量”的增加,但缺乏“質”的提升。這種隨意搭配的不同課程或活動的大“拼盤”,缺少內在的關聯和邏輯性,難以發揮整體育人效果。
二是課程目標定位存在偏差。有些創客類課程停留在簡單使用設備的水平,學生學習的主題是設備及其相應軟件的使用,而非培養核心素養,即課程目標與育人目標沒有對接。
為了使創客課程形成較完整的體系,糾正課程目標定位的偏差,江蘇省蘇州市張家港市白鹿小學嘗試了創客課程群的建設。
二、創客課程群的建設思路
創客課程群應以培養學生的創造性思維為主線,以創客教師團隊的合力為支撐,以多個創客類課程的邏輯聯系為紐帶組成結構合理、層次清晰、彼此關聯、深度配合的連環式課程群。同時,通過對創客課程的二次開發,可以課程間的知識、方法、問題等邏輯聯系為結合點,體現群內一門課程對另一門課程的意義,形成一個相對獨立的創客課程體系。
1.聚焦核心素養
將關注點聚焦學生核心素養的培養,根據創客課程對學生發展的重要性進行取舍,讓創客裝備成為學習的工具,激發學生的思維,啟迪學生的智慧。根據學生年段的特點開設不同課程,并明確課程目標(見表1)。
2.構建課程鏈
課程群的建立不是幾門課程內容的簡單疊加,而是打破了不同課程之間的壁壘,實現課程結構和功能的優化。創客課程群中的各門課程之間存在相關性(見圖1),縱向鏈接建立了課程序列(圖中以實線表示),可指導課程開設的先后順序;橫向鏈接體現了課程關聯(圖中以虛線表示),可組合搭配開展創客主題活動。
比如,“機器人—動力機械—積木搭建”這一組課程序列的核心是“搭建”,搭建的過程可培養學生邏輯思維、創造思維和解決問題的能力。科學家指出,學習者的手會塑造其大腦,當他們的手在進行操作的時候,大腦將積累豐富的經驗。高年段的學生在組裝機器人時,所獲得的齒輪傳動、皮帶傳動等動力機械的經驗將為他們實現創意提供必要的知識儲備,而積木搭建是培養學生實體化概念的起始階段,其中對齒輪、杠桿的熟練使用將為動力機械的實踐奠定基礎。
又如,“紙電路—3D打印”這一組關聯課程的特點是創作整合。學生可將電路設計整合到3D創意作品中,從而賦予作品更多的功能和意義,這一過程將激發學生的創造性思維。
在圖1中,由縱向的課程序列和橫向的課程關聯組成的課程鏈,經歷了對不同課程進行整合、重組和優化的過程,既注重知識基礎,又重視能力方法,可促進學生有效學習,提升核心素養。另外,圖中與某個課程相連的線數可反映出該項目的“利用率”,連線越多,課程越“有用”。創客課程鏈為課程實施過程中更好地保證課程體系的整體效果和建立課程群提供了依據,也為學校課程管理提供了參考。
3.優化創客主題
創客主題活動是讓學生運用所學知識和技能將一定的想法或創意付諸實踐,要求活動既能發展學生的創新意識和審美意識,又能提高學生分析和解決問題的能力以及設計與制作數字化產品的能力。課程群中的創客主題還體現了課程的融通。教師對相關創客課程的內容進行深入分析,尋找它們之間的內在聯系,立足學生興趣,挖掘教育生長點,進一步開發或完善了將多個課程聯系在一起的創客主題(見表2)。在創客主題活動中,鼓勵學生手腦并用,靈活掌握、融會貫通各類知識和技巧,提高技術操作水平和知識遷移水平,體驗工匠精神。
比如,節日是學生感興趣的一個重要話題。學生對很多節日有深厚的感情,談起過節,總是興致勃勃,有說不完的話。于是,教師抓住學生的節日情結,開發了豐富的“節日文化”創客主題系列,如紙電路和3D打印相結合的“圣誕樹創意制作”、機器人和激光切割相結合的“賽龍舟”等,這些主題活動充分調動了學生學習的積極性,使學生提高了動手實踐能力,提升了技術意識,培養了工程思維。
三、創客課程群的實施策略
1.完善創客教學管理機制
一是規劃活動時間,確保創客活動正常開展。在各年級科學、信息技術課堂中融入創客活動的基礎上,利用學校九色鹿少年宮活動及四點半放學后學生自主選擇的留校時間,有計劃地開展豐富的創客社團活動。
二是強化師資建設,鼓勵教師參與創客教學研究。學校在完善創客教師激勵機制的基礎上,重視加快這一師資隊伍的建設,采用“請進來、走出去”的方式,一方面鼓勵教師外出參觀學習創客教育經驗,另一方面聘請校外創客專家、教師來校講學,從而滿足學校開設創客教育課程的必備師資要求。同時,在備課組內,采取“傳幫帶”“師徒結對”的形式促進創客教師的快速成長。
2.營造濃厚的創客氛圍
一是建設并開放創客實踐室。考慮到校內場室緊張的實際情況,教師在研究各創客項目的活動特點后,將創客課程所需的設施設備與科學教室、計算機網絡教室進行了整合,建成了多個創客實踐室,并全天向學生開放。比如,將機器人器材充實到計算機教室1,將原來的計算機課桌椅位置適當緊縮,整理出鋪設機器人測試的場地,這樣既有了用于機器人編程的計算機,又可以方便地到場地上進行機器人實驗測試;3D打印機充實到計算機教室2,學生利用計算機進行建模設計后,可直接輸出到置于教室兩側的打印機上打印出實物;積木搭建、紙電路等相關器材則充實到設有大型實驗桌的科學教室,這樣更有助于搭建活動的開展。每個實踐室都安排一位責任教師,主要負責午間和放學后學生自由活動的指導和器材的收納與維護。
二是開辟校園“創客角”。雖然學校的場室有限,但是在師生們的精心設計下,學校的大廳、廊道等公共空間都被巧妙地利用起來,開辟出多個校園“創客角”。例如,創客展區用于展示學生的創客作品,陳列著學生在課堂或社團中完成的優秀創客作品,以及學生自主申報的創意作品。“創想成真”討論區用于學生表達創意和交流想法,如果學生感到自己的想法難以實現,可以用圖文表達后貼在討論區,吸引其他有興趣的師生共同參與研究:先用跟帖的方式參與討論,接著可以自主組成研究小組推動創意的實現。積分兌換區的墻面陳列柜存放著教師們制作的創客作品,學生在課堂或社團中的優異表現、參與童話展活動、在創想小組中有研發成果、參與創客活動得獎等都能獲得積分,學用可以用這些積分在該區域兌換教師的作品。
三是搭建創客學習網絡平臺。“互聯網+”“大數據”已經改變了傳統學習方式,為了培養學生自主學習的意識和習慣,滿足學生個性化學習的需求,學校開設了創客教學公眾號,使創客教學、學習討論等都能采用線上線下相結合的方式開展。教師在網絡平臺中為學生添加適用的學習資源,并引導他們在網絡自學、自悟后,帶著自己的收獲或疑問,與教師和同伴進行探討。通過網絡,教師與學生、學生與學生之間形成了一個可以充分互動的交流空間,營造了富有個性、充滿活力的學習氛圍。
3.開展豐富的創客活動
一是開展學校創客節系列活動。每年學校會定時組織開展創客節活動,并設置比賽區和展示區兩大區域。其中,機器人大賽、3D創意設計比賽、創客作品展等活動讓“創新”“融合”“共享”的思想深入人心,有效提升了師生的科技信息素養和創新意識,并推動了創客教育的發展。
二是鼓勵學生參與各級創客類比賽。通過課堂與社團選拔,學校鼓勵有能力的學生參加全國金鑰匙比賽、全國青少年電腦制作大賽、市青少年科技節活動等,促進創新型人才的培養。同時,由點及面,通過這些優秀學生帶動了周圍更多學生的創新意識和創作熱情,使學校逐漸形成了良好的創客教育生態環境。
四、創客課程群的實踐反思
回顧以往的實踐,學校的創客教育還需將課程群教學與創客裝備更深度地融合,在課程、設備、活動三者的相互作用下,繼續打造“眾創”“生長”的校園創客環境。
1.完善創客課程群評價體系,提升教學有效性
創客教學活動是一個跨學科融合學習的過程,是團隊合作共同解決問題的過程,因此需要與之相適應的教學評價標準。為了更好地促進學生的發展,學校還需要從多元化評價、過程性評價等角度不斷完善創客課程群的教學評價體系。
2.與優秀創客教育機構合作,激發課程生長力
創客教育涉及的領域十分廣泛,設備也會不斷更新換代。因此,學校還可以與運作良好的校外教育機構合作,聘請校外講師,引進優秀創客課程及活動項目,不斷激發課程的生長力。
綜上所述,學校的創客教育實踐,從最初基本軟硬件的配備、課程的開發,逐漸發展到課程群建設,經歷了一個使創客資源從“擁有”到“有用”的過程,并結合校情,探索出了一條發展學生核心素養的創客教育之路。
(責任編輯? 郭向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