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輝
摘 要:民族團結是穩疆之策,在2014年第二次中央新疆工作座談會上,習近平總書記就強調要依法治疆、團結穩疆、長期建疆,這是在深刻總結歷史經驗、深入研究新疆面臨的現實問題基礎上作出的戰略決策。本文梳理了我黨促進民族團結的光榮傳統,展示了民族團結在新疆穩定發展中的貢獻,剖析了新時期新疆民族工作中存在的難題,闡述了新時代加強民族團結的若干措施,推動全疆人民共建共享和諧社會。
關鍵詞:促進;民族團結;難題;文化融合;精準扶貧
社會穩定,民族團結,國富民強是每一個人共同的心愿,中國的各個民族也在文化傳承中明確了這一思想,民族團結思想是中國各民族共同發展的紐帶。
一、促進民族團結,是我們的光榮傳統
中國共產黨在成立之初就認識到民族工作的重要性。1928年中共六大明確提出:“統一中國承認民族自決權”,《中國共產黨十大政綱》并指出“少數民族的問題,對于革命有重大的意義。”這說明民族工作很早就是革命事業的重要一環,是促進民族團結的光榮傳統。
1.做好民族團結工作,干部隊伍建設是關鍵
我黨歷來非常重視民族地區的干部隊伍建設,一直努力培養出一批又一批堅定信仰、嚴守紀律、素質過硬、能力過強、與人民群眾同甘共苦的民族干部隊伍。早在國民革命時期,毛主席主持的農民運動講習所,就為黨培養了諸如韋拔群等一批重要的少數民族革命干部。延安時期,延安民族學院對培養黨的民族干部、民族理論研究、民族政策制定,都起到了重要的推動作用。建國后,面對亟待解決的重要民族問題,在《關于西北少數民族工作的指示》中強調:“要徹底解決民族問題,完全孤立民族反動派,沒有大批少數民族出身的共產主義干部,是不可能的。”其后又相繼指出:“要逐步以少數民族干部來代替漢族干部”、“少數民族中要出書記”。
2.積極推進民族自治,共建共享發展成果
毛澤東曾指示“民族自治就是要在少數民族地區認真做到少數民族為主、漢人為輔。”這為新中國成立70年來,我黨推動民族團結工作的突破口,指明了促進民族團結的努力方向,以干部隊伍建設為先導,使黨員隊伍日益壯大,黨的組織建設和紀律建設持續加強,群眾工作更加扎實,以黨建工作有力保障了民族地區的穩定與發展。1949年-1956年,我國的少數民族干部人數由1萬多增加到20多萬,1964年又增長到30多萬。我國共成立自治區5個,自治州28個,自治縣63個,各級民族自治機關都有本民族的干部擔任主要領導職務。70年來,積極推進民族自治,促進了民族地區各項事業的快速進步,各族人民共建共享發展成果。1965年,全國民族自治地方完成工農業總產值157.62億元,是1949年的4.27倍,財政收支總額為19.67億元,是1952年的23.06倍;高校、中學、小學分別由1952年的11所、531所、59597所,增加至1965年的37所、4777所、140056所,在校生數分別由4475人、20.93萬人、467.31萬人,增長到3.05萬人、95.41萬人、1124.44萬人;衛生機構由1949年的361個增長到1965年的25306個,床位由3310張增長到120781張,衛生技術人員由3531人增長到156889人。建國初期民族地區的建設目標是在黨的堅強領導下實現的,這一時期民族地區黨建工作的成功開展為國家發展積累了非常寶貴的經驗,為后來改革開放事業的穩步推進、民族地區的長久繁榮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3.民族團結在新疆穩定發展中的貢獻
經濟建設方面,推進新疆經濟持續平穩發展。新疆積極招商引資,與內地結成對口支援,經濟得到了迅速的發展。從2001到2014年間,疆內生產總值由1491.60億元增加到9273.46億元,年均增長10.6%,第一、二、三產業年均增長分別為5.9%、11.7%、11.5%。
文化教育方面,積極保護與傳承民族傳統文化。一是結合市場經濟特點對電影院、文化館等進行體制改革。二是對各族優秀傳統文化進行整理和搶修。三是通過擴大內地高校對新疆的招生指標,開辦“新疆班”,提高大學生獎、助學金扶持力度等,極大的促進了民族人才的培養。
思想教育方面,努力促進各族干部群眾共建和諧社會。對各民族干部進行脫產培訓和掛職鍛煉,提高了其理論政策水平和處理民族事務的能力;對各族群眾進行了“四個認同”教育、擁民共建等思想教育活動,提高了其維護祖國統一和民族團結的自覺性;對各族青少年的愛國主義教育,提高了其從小愛國愛疆的意識和抵御各種不良思想滲透的能力。
宗教事務方面,一是健全了宗教法律體系,使宗教事務走向法制化道路,保護公民宗教信仰自由。二是黨和政府撥出專款,恢復和重建必要的宗教活動場所2.4萬余座,保證了各族群眾宗教活動的正常進行。三是開設專門的學校培養教職人員,增強了宗教知識水平和愛國愛教、遵紀守法意識,有利于更好地引導信教群眾。四是團結愛國宗教組織和人士。發揮其影響力作用,鼓勵其積極參政議政,協助各級黨政部門做好宗教工作。
二、新時期新疆民族工作中存在的難題
1.對社會閑散人員和流動人員的管理方面
社會閑散人員主要是社會無業青壯年,有些無業青年對社會抱有不滿情緒,是最容易被分裂分子盯上利用的一部分人,極易為民族穩定團結埋下隱患。流動人員主要是疆內偏遠地區的少數民族和內地漢族等離鄉務工人員,多集中在商業、建筑、餐飲等行業。他們的到來雖為城市發展做出杰出貢獻,但數量龐大,工作場所不固定,使得管理困難;普遍文化程度低,且對時局認識不清,易受外界思想左右。
2.對宏觀調控政策的宣傳方面
要通過宣傳使各族群眾正確理解政策的用意與初衷,從而在行動中真正的予以支持,發自內心的配合民族工作的開展,形成合力,共同促進民族發展。但是,某些重大項目的宣傳仍存在一些問題,如西氣東輸工程的宣傳工作著重于宣傳該工程對我國全局的戰略意義,對東部發達地區和對新疆整體經濟的驅動和改善。但是,新疆群眾真正關心的、切身利益的宣傳涉及并不多。使群眾產生了一些誤解,甚至被分裂分子惡意挑撥,容易造成惡劣的影響。
3.文化保護過程中問題
民族文化不能只強調文化的融合,而忽視差異性,這不符合現階段民族的發展規律,不利于民族團結與進步,必須對民族差異給以應有的尊重;但也不能只追求差異性而人為的阻止文化的相互交融,容易造成固步自封的局勢。
4.在市場經濟下縮小貧富差距方面
伴隨經濟大發展的是市場資源分配不均,各地區、各民族貧富差距不斷加大,各類社會矛盾增多,就業、住房、社會保障等民生問題,南疆等偏遠地區的貧困問題都極易轉為民族問題。甚至發展為對社會、政府和其他較發達民族的不滿與仇視。因此,在保證經濟快速發展的前提下,縮小社會財富分配差距,調整就業格局,保證各民族的協調發展,促進共同繁榮,不僅要將蛋糕做大,還要處理好蛋糕的分配問題。
三、加強民族團結,共建共享和諧社會
加強民族團結,就要把民族團結、攜手奮進的精神追求融入人們的日常生活,各族群眾像愛護自己的眼睛一樣愛護民族團結,像珍視自己的生命一樣珍視民族團結,像石榴籽那樣緊緊抱在一起。
1.推進嵌入式社會建設,加強新型社區管理
社區是人們日常生活、學習的場所,需要滿足居民購物、飲食、娛樂等多方面的需求。新疆大力推進嵌入式社會建設,推行民族雜居,使這種新型社區成為各民族群眾進行信息交流,情感溝通的重要場所。政府應加強對社區事務的引導,但對具體工作應放權,重新規劃社區結構,適應群眾需求,在人民自己的選擇下,逐漸構造多民族社區。并且開展“民族團結一家親”活動,各族干部群眾相互結對認親,各民族相互尊重、相互包容、相互學習、相互幫助的社會風氣正在形成。通過社區活動、社區走訪等服務,培養不同民族、單位、階層的居民共建美好家園的意識,使居民利益趨同,監督和防止破壞活動的產生,積極參加社區活動,促進民族大融合。
2.深入開展“訪惠聚”,讓干部融入民族團結中
新疆深入開展“訪惠聚”工作,大批干部深入街道社區、鄉村農戶,持續開展社會治安綜合治理工作,社會面貌和群眾的精神面貌有了很大的改善。
3.保護傳承民族文化,加強群眾文化活動
要強化中華民族命運共同體意識。現階段我國處于各民族文化的高度繁榮發展階段,要盡量保護與傳承民族優秀文化,保持民族差異性。新疆的各個少數民族地區和民族都有一個共同的特點一愛音樂,音樂藝術絢麗多姿。這使新疆各少數民族在音樂在我們的國家的音樂歷史上有更加悠久絢麗的歷史文化。在多種文化的碰撞之下,維吾爾音樂綻放出動人心弦的火花。它包含著整個民族的熱情好客,包含著天山這片土地下特有的沁人心脾的香甜,包含著整個民族對于生活的熱愛和生生不息。隨著時代的不斷的發展和變遷,傳統的維吾爾音樂也在不斷和現代的流行音樂相互碰撞著,也有越來越多不一樣的聲音輾轉于這片古老的土地。
特別是在民族團結教育月期間,新疆各地各部門都集中開展民族團結教育活動,深化相望相守、攜手共進的民族團結教育,促進各族居民交往交流交融。通過宣傳,加強各族人民對中華民族文化和對國家的認同,防止地方民族主義的繁衍。
4.加強精準扶貧,使各族人民共享祖國發展成果
通過開展駐村扶貧、結親幫扶等活動,黨員干部與各族群眾融為一體講團結、謀發展、求進步,進一步增強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進一步縮小貧富差距。
(1)改進精準扶貧主體,加強對基層的指導和督查,提升基層管理能力。加強對各地州、縣(市)財政扶貧政策的指導,加強溝通,及時了解工作中遇到的難點、熱點問題,積極研究對策、措施。定期不定期對已下達的財政專項扶貧資金項目執行情況進行全面檢查,對措施不得力,實施進度緩慢的地縣,采取領導約談或全區通報等形式督促各地加快扶貧資金項目實施進度。開展業務人員培訓,充實、更新業務知識,進一步提高基層管理水平。
(2)優化精準扶貧機制,繼續深入推進扶貧項目審批權限下放到縣。按照“區總部署、地州監管、縣(市)審批、分級落實、工作到村、扶持到戶”的總原則,在總結先行試點經驗的基礎上,將扶貧項目審批權限全面下放到縣,明確扶貧年度項目計劃實行縣(市)審批,區地兩級備案。強化縣級扶貧開發主體責任,細化和規范扶貧項目報備程序、明確扶貧項目扶持范圍、監管措施等,加大對扶貧成效和資金項目檢查力度。
(3)增擴精準扶貧資源,完善資金分配機制。加大財政扶貧投入,規范資金管理,發揮市場機制,探索小額貨款等金融扶貧手段。動員社會力量,加強行業與社會扶貧。完善資金分配使用機制。將扶貧開發工作考核、資金績效評價結果等指標引入資金分配因素,實現資金分配與扶貧目標、任務有機結合。簡化資金撥付流程,盤活用好結余結轉資金,加快財政專項扶貧資金撥付進度和扶貧項目實施進度。全面實施精準扶貧戰略,把精準扶貧落實到識別貧困戶,選擇扶持方式,項目資金監管,考核驗收等各個環節。強化扶貧責任意識,使扶貧開發目標更明確。
總之,新中國的成立后,新疆各族人民才迎來了繁榮發展的“黃金時代”。歷史證明,各民族的命運與中華民族的命運密不可分,一榮俱榮、一損皆損。今天,各民族要攜起手來,強化中華民族命運共同體意識,堅持共同團結進步,共建和諧社會,共享發展成果,在中華民族復興大業中尋求民族進步,以民族發展進步促進中華民族的復興偉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