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 要:引導學生從多角度、多途徑探索問題解決的策略,激活學生思維,提升學生的能力,是數學課堂教學的一項重要任務。文章作者對學生分數應用題常見的錯誤及原因進行分析,通過運用對比、正確使用畫圖、構建數學模型、引導學生歸納特性、轉換思路等策略激活學生思維,提升學生的能力,闡述了自己的一些認識。
關鍵詞:分數應用題;測試內容;解題方法
中圖分類號:G623.5
文章編號:2095-624X(2019)24-0077-03
一、問卷設計與測試內容
受分數抽象性的影響,分數應用題一直都是學生的學習難點。為了更好地突破這一難點,我們對六年級119名學生進行了問卷調查和解題測試,希望調查及測試更好地了解學生的實際,尋求到解決問題的方法。
問卷調查結果統計如下表。
從表中可以看出,學生在解決分數和百分比應用問題時喜歡模仿例題解題。能夠認真審題、找準單位“1”、做到量率對應、及時總結思路的學生并不多。可見學生在分析題意、畫圖助理解、思路總結等學習習慣方面存在一定問題。
為找出學生在解分數應用題中遇到的問題,筆者設計了一組單元知識測試題,共7題,測試時間:15分鐘。
例一:一根繩子長20米,剪去4/5,還剩多少米?
例二:六(1)班學生向災區捐書180本,比六(2)班多25%,六(2)班向災區捐書多少本?
例三:六(1)班學生向災區捐書180本,六(2)班比六(1)班多25%,六(2)班向災區捐書多少本?
例四:有一袋大米,第一周吃了35%,第二周吃了15%,第一周比第二周多吃了45千克,這袋大米一共有多少千克?
例五:一本故事書240頁,小玲第一天看了全書的 ,第二天看了全書的 。①小玲兩天一共看了多少頁?②第二天比第一天多看了多少頁?
例六:修路隊修一條長2400米的道路,第一周修了全長的15%,第二周修了余下的 ,還剩多少米沒有修?
例七:李村種白菜6 公頃,種的蘿卜比白菜少 公頃。這兩種菜地共占全村菜地的 。全村共有菜地多少公頃?
二、具體錯誤及原因分析
測試后對個別學生進行訪談,確定每道錯題的錯誤類型。根據對分數、百分數應用題錯誤類型的歸因總結,可分為如下幾種錯誤類型(見圖1)。
1.分數意義理解不透徹
例一:一根繩子長20米,剪去 ,還剩多少米?
【錯例】20- =19 (米)
【正確】20-20× =4(米)
【分析】把抽象的 誤視為實際的量,可能是對分數意義不理解,也可能是粗心導致的。
2.誤判單位“1”
例二:六(1)班學生向災區捐書180本,比六(2)班多25%,六(2)班向災區捐書多少本?
【錯例】180×(1+25%)=225(本)
【正確】180÷(1+25%)=144(本)
【分析】典型的不一致問題,把六(1)班捐書數誤為單位“1”,而實際卻是六(2)班捐書數量為單位“1”的量。
3.數量與分率不對應
例三:六(1)班學生向災區捐書180本,六(2)班比六(1)班多25%,六(2)班向災區捐書多少本?
【錯例】180×(1-25%)=135(本)
或180×25%=45(本)
【正確】180×(1+25%)=225(本)
【分析】沒有認準已知數量的對應分率,誤認為六(2)班占六(1)班的25%。
例四:有一袋大米,第一周吃了35%,第二周吃了15%,第一周比第二周多吃了45千克,這袋大米一共有多少千克?
【錯例】解:設這袋大米一共有x千克。35%x+15%x=45或x-35%x-15%x=45。
【正確】解:設這袋大米一共有x千克。35%x-15%x=45。
【分析】分數應用題中,有時對應分率是隱藏的,部分學生在找隱藏的分率時沒有注意對應,隨意地在將已知的數量與分率建立關系。
4.受定式思維的影響
例五:一本故事書240頁,小玲第一天看了全書的 ,第二天看了全書的 。
①小玲兩天一共看了多少頁?②第二天比第一天多看了多少頁?
【錯例】①240×( + )=76(頁)
②240-76=164(頁)或240× -240× =4(頁)
【正確】①240×( + )=76(頁)
②240× -240× =4(頁)
【分析】由于問題①已經求了兩天一共看的頁數,學生受思維定式影響,解決問題②時,錯誤地運用了問題①的數據求出了還剩多少頁沒有看。也有的學生受“順向思維”的影響,把較大數減去較小數。
5.沒有準確把握單位“1”
例六:修路隊修一條長2400米的道路,第一周修了全長的15%,第二周修了余下的 ,還剩多少米沒有修?
【錯例】2400×(15%+ )=760(米)
2400-760=1640(米)
【正確】2400×15%=360(米)
2400×(1-15%)× =340(米)
2400-360-340=1700(米)
【分析】錯因在于沒有統一單位“1”。15%和 的單位“1”是不同的,因此這兩個分數所表示的實際意義也不相同。第一周修的15%是針對整條路而言的,第二周修的 是針對剩下米數而言的,所以應該把“修了余下的 ”轉化為整條公路的(1-15%)× 。
6.對數量關系理解不清
例七:李村種白菜6 公頃,種的蘿卜比白菜少 公頃。這兩種菜地共占全村菜地的 。全村共有菜地多少公頃?
【錯例】(6 - )÷ = (公頃)或
(6 + )÷ = (公頃)
【正確】(6 - +6 )÷
【分析】部分學生沒有理解清楚數量關系:白菜的公頃數- 公頃=蘿卜的公頃數,有的看成是“蘿卜占全村菜地的 ”,有的看成“蘿卜就是 公頃”,還有的看成“少白菜的 ”,反映出個別學生收集和加工信息的能力比較差。
7.其他因素
在實驗或日常教學中,我們還發現,應用題的情節是學生熟悉的就容易解答,如果離學生生活較遠的,學生就比較難理解。
例如:李村種白菜公頃6 ,種的蘿卜比白菜少 公頃。這兩種菜地共占全村菜地的 。全村共有菜地多少公頃?
對于土地耕種的問題,它與城市學生的實際生活相去甚遠。測試結果表明,錯誤率較高,有34人做錯,高達28.6%。有些學生在分析數量關系時特別困難,甚至無法清楚地解釋兩個相關量之間的關系。
三、解決對策
1.運用對比,助分數意義的理解,掌握解題方法
為了讓學生了解分數當中帶單位與不帶單位的不同算法,從而更好地理解分數的意義,掌握解題方法。在課堂教學中,我們設計了下面的兩道題進行對比。
(1)一根繩子長10米,剪去 米,還剩多少米?
(2)一根繩子長10米,剪去,還剩多少米?
教學中,教師應引導學生對兩種題型中的不同含義進行理解,(1)題當中是剪去 米, 米是一個具體的量,直接用10- =9 (米)即可。(2)題可以將繩子總長看作單位“1”,將其平均分為5份,減去其中的4份,也就是剩下的是其中的一份,所以算法為:10×(1- )或10-10× =2(米)
教師可以讓學生在對比中分析題目的異同,加深學生對分數意義的理解,及時總結解題方法,有效激活學生的思維,進而提高學生的解題能力。
2.正確使用畫圖策略,化難為易,提升能力
數形結合的思想方法,是將抽象的數學語言與實際的直觀圖形結合起來進行思考。因為圖形具有直接的表現力,它們可以達到簡化復雜性的效果。因此,在教學中,我們可以引導學生通過畫圖生動形象地呈現分數的數量關系,變“看不見”的數量關系為“看得見”的數量關系,使學生的認知由模糊走向清晰,不斷提高解決問題的能力。
針對“數量與分率不對應”這種錯誤,我們設計了對應的題目并結合線段圖進行教學。例如:甲校圖書館有圖書12000本,乙校比甲校的圖書多25%,乙校有圖書多少本?
用圖2表示題意,能讓題目的數量關系更加明確化,能讓學生清晰找出乙校圖書的對應分率,能有效地解決數量與分率不對應的問題,有助于學生理解和掌握分數應用題解題的關鍵及方法。學生的解題能力也能在畫圖過程中不斷提高。
又如上述第七道例題:李村種白菜6 公頃,種的蘿卜比白菜少 公頃。這兩種菜地共占全村菜地的 。全村共有菜地多少公頃?
針對學生收集和加工信息的能力比較差、難以理解題目的特點,教學中,我們可以引導學生正確畫出線段圖(如圖3),結合繪制的線段圖理解應用題中復雜的數量關系,降低學習難度,提高學生解決問題的能力。
3.構建數學模型,激活思維,提升能力
數學課程標準在課程設計思路中還指出:“在呈現作為知識與技能的數學結果的同時,重視學生已有的經驗,使學生體驗從實際背景中抽象出數學問題,構建數學模型、尋求結果、解決問題的過程。”因此,在數學教學中,數學教師應當注重和發展學生的模型思想,激活學生的思維,提高學生解決問題的能力[1]。
解決分數乘法問題是建立在分數意義的基礎上。因此,其模型是:“一個數×幾分之幾=這個數的幾分之幾對應多少”。
例如:一根繩子長20米,剪去 ,剪去多少米?
在這個問題中,單位“1”是這根繩子的總長度20米,求剪去多少米就是求20米的 是多少。其模型是“繩子的總長度× =剪去的米數”。
正確運用這個模型,我們既可以幫助學生掌握分數乘法應用題的解題方法,又可以提高學生的解題能力。
又如上述第五道例題:一本故事書240頁,小玲第一天看了全書的 ,第二天看了全書的 。①小玲兩天一共看了多少頁?②第二天比第一天多看多少頁?①求小玲兩天一共看了多少頁就是求全書的 和全書的 共多少,其模型是“全書× +全書× =兩天共看的頁數”。同理求②第二天比第一天多看多少頁,模型就是“全書× -全書× =第二天比第一天多看的頁數”。
由此可見,分數乘法應用題的教學,需引導學生在分數意義這個已有的經驗的基礎上構建“一個數×幾分之幾=這個數的幾分之幾對應數”數學模型,需培養學生理解、運用模型的能力,從而促進學生能力的提升。
分數除法解決問題是建立在學生會用分數乘法解決問題的基礎上的,因此我們同樣可以利用乘法模型去解答分數除法問題。又如上述第四道例題:有一袋大米,第一周吃了35%,第二周吃了15%,第一周比第二周多吃了45千克,這袋大米一共有多少千克?
教學中,我們可以引導學生建立相應的數學模型:第一周吃大米的重量-第二周吃大米的重量=多吃的重量,即:大米的35%-大米的15%=多吃的45千克,有了這個模型,學生設未知數,列方程解答就行了。
對于稍復雜的分數乘除法應用題,我們同樣可以引導學生在初步建立模型思想的基礎上,舉一反三、觸類旁通。實踐證明,經常讓學生運用這種建模思想解決問題,學生就能在解題的過程中不斷積累經驗,掌握解題技巧及解題方法,學生的能力也會不斷提升。
4.引導學生歸納特性,轉換思路,提高能力
面對難度較大的分數應用題時,教師應當引導學生在對題目具有的普遍特征進行分析的基礎上,將題目自身的特征找出來,依托不同的思路從不同的角度進行分析、解答。而在分數應用題的解答過程中,單位“1”能否準確確定是最為關鍵的內容點[2]。
如上述第六道例題:修路隊修一條長2400米的公路,第一周修了全長的15%,第二周修了余下的 ,還剩多少米沒有修?
對于此題,我們要引導學生分析題目的關鍵句(分率句),通過分析讓學生明確:第一周修了全長的15%,是以公路的全長為單位“1”;第二周修了剩余長度的 ,單位“1”已變為剩余公路的長度,由于單位“1”都不同,因此必須進行轉化,所以應該把“修了余下的 ”轉化為整條公路的(1-15%)× 。讓學生通過觀察、分析,及時歸納題目特點,理清解題思路,促使他們掌握合理轉化及分析思路,提升審題和發散思維能力,從而不斷提升解題能力。
參考文獻:
[1]李文福.建立數學模型,提高解決問題的能力——分數除法“解決問題”案例[J].小學教學參考,2014(11).
[2]韋元愛.小學數學應用題有效教學策略之我見[J].科學中國人,2017(11).
作者簡介:謝淑雯(1976—),女,廣東廣州人,小學數學高級教師,本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