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晶
摘要:諷刺小說能夠使用諷刺手法對社會生活中消極腐朽的事物進行揭露,從而達到抨擊、鞭撻、教育與警戒的目的。清代是我國古代諷刺小說創作的高峰期,其中,《儒林外史》更是被稱作我國古代諷刺小說的高峰,為此,對清代長篇諷刺小說藝術特點做出探索,具有重要的理論價值。本文在對清代長篇諷刺小說人物塑造進行分析與論述的基礎上,對清代長篇小說諷刺手法進行了研究與探討。
關鍵詞:清代;長篇小說;諷刺小說;藝術特點
一、清代長篇諷刺小說中的人物塑造
在諷刺小說中,通過塑造反面形象并挖掘反面形象人格扭曲的原因,是作者以及文學作品對社會現象、現實秩序進行諷刺與批判的主要手段,與此同時,諷刺小說也會對一些人物進行贊頌,這些人物往往具有著正面形象以及正面的思想與價值觀,或者說作者會透過這些人物形象來闡述自身的思想、闡明文學作品的主題等。由此可見,諷刺小說中的反面形象與正面形象共同構成了人物體系,并在諷刺小說實現自身諷刺價值的過程中發揮著不可或缺的作用。
從清代長篇諷刺小說反面人物的塑造來看,以《儒林外史》為例,這部作品刻畫出了封建士子為了走上仕途而爭名奪利的丑惡嘴臉,作者在對文人群體人格喪失的根源進行挖掘的同時,表現出了對這些人物所具有的同情。在這部作品中,無論是范進還是周進,都在追逐功名的過程中達到了癲狂的程度,在他們看來,功名是最為珍貴甚至超越一切的存在,為了功名他們寧愿舍棄自身的基本尊嚴。與此同時,王太守、嚴貢生等人物都是深諳八股文寫作之道但是在謀得官位后都魚肉鄉里的形象,這些人物與范進、周進等人物的對比,更是體現出了封建科舉制度、封建官僚制度乃至封建制度所具有的不合理性。《儒林外史》之外,清代許多長篇諷刺小說都具有與之相似的人物設定,如《官場現形記》中胡統領等官員上演了魚肉百姓、傾軋迎合、蒙混鉆營等種種戲碼,《二十年目睹之怪現狀》中的茍觀察、惠撫臺等人則展現出了為追求功名利祿而貪婪昏聵的嘴臉。由此可見,清代長篇諷刺小說將官場作為主要的諷刺對象,將追求功名利祿的人群作為主要的反面人物,深刻的記錄了封建官僚制度的腐朽。另外,這些諷刺小說也呈現出了對社會名士虛偽作態、商人詭詐之風的嘲諷,多元化的諷刺焦點也拓展了清代長篇諷刺小說所具有的題材以及表現力。
從清代長篇諷刺小說正面人物的塑造來看,在諷刺小說中,塑造正面人物形象的作用主要體現在兩個方面,即通過美丑之間的對比來強化諷刺意味以及對作者所具有的人生理想與政治理想做出表述。同樣以《儒林外史》為例,在這部作品中,作者諷刺了一批儒林士子,同時也贊頌一些群體。首先是以王冕為代表的不事權貴的文人群體。王冕出現在作品的第一回,作者通過塑造這樣一個追求個性、自在逍遙甚至有些怪癖乖張的人物,對全文主旨進行了隱性的概括,同時也表達出了對這類人群所具有的傾慕之情;其次是以蕭云仙為代表的勤政愛民的官員群體。雖然《儒林外史》對封建官場進行諷刺的過程中不惜筆墨,但是也塑造出了勤政愛民的蕭云仙等形象,而更具諷刺意味的是,蕭云仙并沒有因為勤政愛民而獲得嘉將,反而遭人嫉妒與陷害;再次是以牛老爹和卜老爹為代表的普通勞苦大眾。他們遠離官場,身上的淳樸氣息與部分文人群體的廉恥喪盡以及官場的追名逐利、明爭暗斗形成了鮮明對比,在這種對比下,普通勞苦大眾所具有的品質顯得異常可貴。在《儒林外史》之外,清代長篇諷刺小說中都具有正面人物,如在《老殘游記》中,老殘懸壺濟世、仗義疏財、憂國憂民,在《孽海花》中,克蘭斯與夏雅麗為了自己的革命理想而獻出了寶貴的生命,在《官場現形記》中,作者也借李伯元之口表達出了如何實現自身政治理想的辦法。由此可見,在清代長篇諷刺小說當中,作者都通過塑造正面人物作為自身理想的寄托著,并通過正面人物所具有的思想、行為以及價值觀等,強化小說作品的諷刺意味、傳達自身的思想以及政治傾向。
二、清代長篇諷刺小說中的諷刺手法
在清代長篇諷刺小說的創作過程中,諷刺手法的巧妙運用促使作者的諷刺意圖得以有效的實現、諷刺效果得以有效的強化。具體而言,清代長篇諷刺小說中的諷刺手法主要包括夸張、對比以及議論等,這些多元化的諷刺手法在提升諷刺小說語言藝術性方面都發揮出了不容忽視的作用。
從清代長篇諷刺小說對夸張手法的運用來看,以《儒林外史》為例,無論是在人物性格的刻畫還是在對人物缺陷的突顯中,夸張手法都是常用的手法之一,如范進因中舉而瘋癲、范進的母親喜極而亡等情節的設定,都并非完全客觀的真實,而也正是憑借這種夸張的手法,范進等人對名利場與官場的渴望被加倍放大并顯得更為荒謬與可笑,與此同時,這種夸張的描寫不僅能夠深化讀者對相應人物、相應情節的印象,而且也能夠為讀者情感帶來更大的沖擊。夸張這種手法在清代長篇諷刺小說中的運用極其廣泛,如《官場現形記》對海州通判見洋人時“六神無主”的丑態所進行的夸張描寫,對這些人丟失氣節與尊嚴的奴態進行了諷刺,《老殘游記》中對玉賢殘暴性格和行為的夸張表現以及《孽海花》對李純克自我標榜清高脫俗的夸張表現等,都達到了良好的諷刺效果并為讀者留下了深刻印象。
從清代長篇諷刺小說對對比手法的運用來看,對比是諷刺小說中常用的手法之一,如反面人物與正面人物之間的對比,就是對比手法中的重要形式。除此之外,清代長篇諷刺小說還會通過表象與事象的對比以及事象與事象的對比來刻畫人物性格、達到諷刺意圖。以《儒林外史》為例,在嚴貢生的塑造中,嚴貢生自詡正人君子、造福一方,實則在辦案過程中訛人錢財、不知廉恥,這種手法是表象與事象之間的對比。而通過塑造王冕等人物,與范進、周進等人物形成了鮮明對比,這種事象與事象之間的對比促使范進、周進之流急功近利的心態得到了赤裸的呈現。
從清代長篇諷刺小說對議論手法的運用來看,雖然議論這種手法在清代前中期的長篇諷刺小說中較為少見,但是在清代晚期的長篇諷刺小說中卻大量存在,由此也可以看出,清代長篇諷刺小說在寫作手法方面始終處于繼承和創新的過程當中,這也是清代長篇諷刺小說能夠達到一個高峰的重要原因之一。如在《官場現形記》第五十八回中,作者使用議論手法,在俯瞰視角下,對官場中的奴性心理、敷衍的態度等進行了議論,在《二十年目睹之怪現狀》的第四回中,作者則使用議論手法呈現出了官場所具有的黑暗,在《老殘游記》第六回中,作者通過為讀者呈現申東造與老殘之間的討論,表述了文人群體沉迷官場的危害。在清代長篇諷刺小說當中,諸如此類的議論比比皆是,這種諷刺手法不僅能夠實現作者的諷刺意圖,而且也推動著清代長篇諷刺小說寫作手法得以進一步的豐富。
三、結語
綜上所述,清代長篇諷刺小說作品通過塑造反面人物與正面人物,體現出了對社會現象、現實秩序的批判,同時也為作者人生理想、政治理想找到了寄托。與此同時,清代長篇諷刺小說中的夸張、對比以及議論等多元化的手法,不僅實現了作者所具有的諷刺意圖,而且在提升諷刺小說語言藝術性方面發揮出了不容忽視的作用。
參考文獻:
[1]楊玉榮,余冬林.晚清社會公共生活領域的矛盾與沖突——以晚清四大譴責小說和《申報》為中心的考察[J].河北師范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9,42(03):46-53.
[2]武珺.論《儒林外史》對晚清諷刺小說的影響[J].名作欣賞,2018(18):94-95.
[3]王學斌.“譴責小說”與晚清社會批判——以《官場現形記》為例[J].重慶科技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17(09):66-69.
[4]杜東輝.世紀末文人的新舊沖突與濟世情懷——以劉鶚《老殘游記》為例[J].華北水利水電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7,33(03):152-1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