傅夢巧
摘要:舞蹈教育是一種實踐教育,身體是舞蹈的載體與核心,舞蹈實踐類課程正是通過對學生身體的教育與訓練以達到課程教學的目的。本文基于“身心一元”的理念及方法,多視角、多層面地探索舞蹈實踐類課程教學的新思路,提出具有實踐性、可行性的課程改革措施和有效途徑,以解決當前舞蹈實踐教學中存在的突出問題,提升舞蹈實踐課程的教學效果。
關鍵詞:“身心一元”;舞蹈實踐;教學改革
“身心一元”是基于舞蹈美學的哲學性概念,呂藝生教授所提出的舞蹈“身心一元”,即人是肉體和精神統一的整體。舞蹈藝術正是有“身”和“心”相統一的特性,找到了身體這一主體,而又關照內心的意識。舞蹈教育是一種實踐教育,身體是舞蹈的載體與核心,舞蹈實踐類課程正是通過對學生身體的教育與訓練以達到課程教學的目的。舞蹈教育在“由身促心”方面本應有著得天獨厚的優勢,然而,高校舞蹈專業教育的實踐教學中卻存在著重視“技術化”“身體化”等顯著的問題。本文基于“身心一元”的理念及方法來探索舞蹈實踐類課程教學的新思路。
一、“身心一元”在舞蹈實踐教學中的作用及意義
偉大的德國哲學家黑格爾認為“靈魂與身體并不是兩種原來不同而后來聯系在一起的東西,而是統攝同樣定性的統一整體,生命也應理解為靈魂及其身體的統一。[1]”。“身心統一”,可以讓整個身心融入舞蹈的過程中。正如呂藝生教授所說“舞蹈的人體形狀,并非只是感性存在,更主要是心靈的外在存在。[2]”那么,“身心一元”的理念在舞蹈實踐課程的應用,有助于拓寬教師教學新思路,注重從心理上、情感上對大學生的關照與引導。教師將充分考慮并分析教學對象的性格特點及內心需求,設計與各門實踐類課程相適應的課堂教學內容與課后實踐活動;注重舞蹈藝術與身心表達的有機結合,采用多元化的教學方法來啟發學生的心理,以此帶動學生們的身體表達與情感的抒發,從而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與個性潛能,提升課堂教學效果。
其次,“身心一元”的理念應用于舞蹈實踐類課程教學,能夠促進當代大學生身心健康。已有研究表明,舞蹈運動能夠釋放壓力,緩解不良情緒,對個體生活、人際關系和健康人格的塑造都有著積極的作用。學生們在舞蹈實踐教學過程中通過肢體語言去表達自我,在動作運動交流中理解他人的情感動態,在舞動中建立起自我與他人的和諧關系,促進自身的能量激發與內心情感表達。通過舞蹈藝術特有的教學內容與教學手段,不僅能加強學生專業技能、舞蹈表現力、舞蹈創作力等綜合能力的提升,而且能夠促使學生們在舞蹈實踐訓練中學會自我調節心理,升華精神境界,增強社交能力,開發潛能,從而促進當代大學生的全面發展,最終成為身心健康,有益于社會的人。
二、“身心一元”理念下的舞蹈實踐教學改革措施
高校舞蹈專業實踐類課程運用“身心一元”教學理念,在夯實專業基礎,提升學生舞蹈表演,舞蹈創作、團隊協作、舞蹈評析等實踐能力的同時,促進學生身心健康、拓寬審美空間、加強生命的本質力量為課程改革的最終目標,以下從舞蹈實踐課程的教學內容、教學方法以及考核方式三方面提出具有實踐性、可行性的教學改革措施。
(一)擴展舞蹈實踐類課程的教學內容
舞蹈實踐教學中,教師需正視舞蹈實踐教學中“身體化、技術化”的問題,改變高校舞蹈實踐教育中僅以“身體訓練”為目標的教學模式。在舞蹈專業實踐類課程原有的技術能力訓練、身形訓練、元素訓練、舞段訓練的教學內容的基礎上,增加一部分能夠促進身心表達的課程內容,以舞促進當代學生身心合一。這部分教學內容的著力點是要放在如何啟發學生對自我身心表達上來,從教材課例、實踐活動中去尋找學生們感興趣并易于心里表達、情感抒發的舞蹈主題。如在《舞蹈編創》《舞蹈劇目》課程中,增加心理認知方面舞蹈作品的創作;在《現代舞技術》課程中,增加情景式舞蹈主題的教學內容;《古典舞身韻》課程中,增加與“心、境、情、意”相結合的綜合舞段等教學內容。舞蹈藝術與身心表達的有機結合的舞蹈教學活動,既能夠豐富了舞蹈課堂的教學內容,又有助于增強每一個學生對自我的認知、激發內在正能量、學會與他人和諧相處、感知生命的真情。
(二)更新舞蹈實踐類課程教學方法
當代大學生的壓力因素復雜,心理問題多樣,在舞蹈實踐類課中教師要重視學生個體內心情感的需求,以舞蹈實踐教學促進學生身心統一。舞蹈實踐教學設計和課外實踐活動中都要考慮到每一個學生的心理狀況、情感需求以及性格特點,采用多元化的教學方法與課堂組織方式,釋放學生心理壓力、促進身心情感表達、調動每一個學生學習的積極性,激發內心表達與創作潛能。那么,在教學方法上面,就要從傳統的“口傳身授”轉向“口傳心授”,采用多元化的教學方法及課堂組織方式,精心設計每一堂課程,從而跳脫傳統的“教與學”的模式。教師作為教學的引導者要營造平等和諧的課堂氛圍,在每一次舞蹈教學的雙向互動過程中,師生共構舞蹈美感教學體驗。根據不同課程的教學內容與側重點,采用相應適用的教學方法,例如:實踐課程《現代舞技術》可以采用主題代入法,豐富肢體舞蹈語匯,提升舞蹈美感與身心表達;《古典舞身韻》課程可以采用情境代入法,讓學生在舞蹈教學中獲得內心美感熏陶;《舞蹈編創》、《舞蹈劇目》課程教學中可以采用心理式語言介入、引導式等方法,啟發學生對身體、心靈、精神的自由探索。這種運用心理式語言與情感啟發的教學方式,能夠很好地激發學生對動作的創作與表達。舞蹈課堂的實踐教學不僅是學生身體動作的舞動與接觸、思想的碰撞,更是心與心的情感交流,審美的提升,正能量的激發。
(三)完善舞蹈實踐類課程考核體系
舞蹈實踐教學要改變以往只對身體技術部分的考核方式,需打破只對不同舞種、不同風格的所掌握舞蹈元素動作、綜合舞段、舞蹈劇目等舞蹈動作技術層面進行的考核。在舞蹈實踐課堂內所完成的身體訓練、元素訓練、作品創作情況只作為考核一部分,根據不同的實踐科目(課程內容),增加學生對綜合舞段或者舞蹈作品中情感表達、身心表達部分的理解、分析、鑒賞等能力的考核。例如:《舞蹈編創》課程需創作對自我認知方面的作品,同時需要正確解讀作品中動作的內涵性,作為考核部分;《古典身韻》課程需要從文學作品中獲得養分,綜合運用舞蹈元素中,將內在神韻與動作結合,分析其動作韻味及文化內涵作為考核的一部分。
三、結語
高校舞蹈實踐類課程教學應以學生專業素養、綜合能力、身心發展要求為基礎,明確教學定位,充分考慮并分析教學對象的心理狀況、情感需求以及性格特點,設計相適應的課堂教學內容與課后實踐活動;采用多元化的教學方法與課堂組織方式,從心理的啟發帶動肢體表達,再通過肢體的外化來引導內心的感受,激發學生學習的主動性,提升課堂教學效果;發揮舞蹈訓練的最大功能,把舞蹈實踐技能訓練與身心表達、情感統一合理地整合起來,以達到科學育人的教學目的。
參考文獻:
[1]呂藝生.舞蹈美學[M].北京:中央民族大學出版社,2013.
[2]黑格爾.美學(第一卷)[M].北京:商務印書館,1982:1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