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海妃 龐靜珊



[摘要] 目的 分析女性盆底功能障礙( PFD) 與盆底肌肉收縮功能及影響因素的相關性。方法 病例方便選擇2017年7月—2019年3月在該醫院產后60 d內發生 PFD的100例產婦,以民族、年齡±3歲匹配選取200名同期分娩后盆底功能正常女性為對照組。對兩組女性臨床資料調查,并測量盆底肌肉功能,運用條件Logistic回歸分析PFD發生的影響因素。 結果 300份問卷,病例組100份,對照組200份,有效回復率100.00%,且新生兒體重、分娩方式、糖尿病史或妊娠期糖尿病和會陰Ⅰ度或Ⅱ度裂傷與PFD發生呈正相關,其OR值分別為6.674、22.259、13.025和6.233。結論 PFD女性盆底肌肉收縮功能顯著降低,新生兒體重、分娩方式、糖尿病史或妊娠期糖尿病以及會陰部Ⅰ度、Ⅱ度裂傷是產后盆底功能障礙的危險因素。
[關鍵詞] 盆底功能障礙疾病;盆底肌收縮功能;危險因素
[中圖分類號] R246.3? ? ? ? ? [文獻標識碼] A? ? ? ? ? [文章編號] 1674-0742(2019)09(c)-0099-03
[Abstract] Objective To analyze the correlation between pelvic floor dysfunction (PFD) and pelvic floor muscle contraction and its influencing factors. Methods Convenient select a total of 100 women with PFD occurred in the hospital from July 2017 to March 2019 in the 60-day postpartum period. A total of 200 women with normal pelvic floor function after delivery at the same time were selected as the control group. The clinical data of the two groups of women were investigated, and the pelvic floor muscle function was measured. Conditional logistic regression was used to analyze the influencing factors of PFD. Results 300 questionnaires, 100 cases in the case group, 200 in the control group, the effective response rate was 100.00%, and the neonatal weight, mode of delivery, history of diabetes or gestational diabetes and perineal degree I or II degree laceration and PFD occurred statistically. The positive correlation of meanings has OR values of 6.674, 22.259, 13.025 and 6.233, respectively. Conclusion PFD female pelvic floor muscle contraction function is significantly reduced, neonatal weight, mode of delivery, diabetes or gestational diabetes and perineal I degree, II degree laceration is a risk factor for postpartum pelvic dysfunction.
[Key words] Pelvic floor dysfunction disease; Pelvic floor muscle contraction function; Risk factors
尿失禁(urinary incontinence,UI)、盆腔器官脫垂( pelvic organ prolapse,POP)、和糞失禁(fecal incontinence,FI)是女性盆底功能障礙性疾病(pelvic floor dysfunction,PFD)的主要3類,女性中約18%~33%的人群發病,嚴重影響女性健康[1-2],其發生機制尚不清楚[3-4],該文選取2017年7 月—2019年3月在該院分娩,產后40~60 d患有PFD 的100例女性為研究對象,對女性產后盆底肌收縮功能進行測量和評估,分析了影響女性盆底功能障礙的相關因素,報道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病例組方便選擇在該院分娩,產后40~60 d患有PFD 的100例女性。用1∶2配對設計按同民族、年齡相差不超過3歲的標準與病例進行個體匹配;選取200名同期分娩后未患PFD女性中作為對照組。
1.2? 病例組納入標準
①年齡在20~40歲首產足月健康單胎的產婦;②肝、腎、心臟、認知等功能無異常;③無骨盆手術史;④簽署知情同意書。
1.3? 病例組排除標準
有以下情況之一可排除:①年齡<20歲,>40歲的產婦;②分娩非單胎、健康異常新生兒;③肝、腎、心臟、認知等功能異常,有骨盆手術史;④不同意參與該調查。
1.4? 診斷標準
檢查環境必須安靜、舒適,研究對象自主排盡尿液后體位取膀胱截石位,再做動作Valsalva 定量測定(POP-Q),所有這些都是I 度[5]。UI按照國際尿控學標準( international continence society,ICS)診斷[6]。
1.5? 研究方法
①采用國際UI委員會推薦的女性下尿路癥狀調查問卷和UI問卷簡要表對參與者的相關信息調查,包括:分娩前體質指數( body mass index,BMI)、孕齡、糖尿病史、高血壓病史、痔瘡病史、便秘史、新生兒體重等。②通過生物刺激反饋裝置(MyoTrac Pro 型、Canadian Though)骨盆功能評估程序(Glazer)肌電圖測量盆底肌肉收縮力,I 型肌肉收縮強度以 10 s連續收縮值反映,Ⅱ型肌肉收縮強度以 5 s快速收縮值反映,單位微伏(μv)。③分析調查因素與POP 的關系,并篩選相關因素。
1.6? 統計方法
相關數據采用SPSS 24.0 統計學軟件進行匯總,計量資料用(x±s)描述,且行t 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用條件Logistic回歸單因素分析每個變量,計算各變量與PFD聯系OR值、95%的可信區間,再用向前逐步回歸法對有統計學意義的變量采用Logistic多因素回歸分析,擬合多因素模型,以分析各相關因素與PFD的聯系強度。
2? 結果
2.1? 一般情況及年齡分布均衡性檢測
填寫了300份問卷,病例組100份,對照組200份,有效回復率100.00%。病例組100例,其中UI共36例,包括28例壓力性尿失禁,6例急迫性尿失禁和2例混合性尿失禁;63例POP,其中50例陰道壁膨出、13例輕度子宮脫垂;1例FI。漢族、滿族居民分別是97例和3例;平均年齡(30.39±9.38)歲。對照組中漢族和滿族居民分別為194例和6例;平均年齡(29.28±8.59)歲。經分析,兩組在民族和年齡分布上符合匹配條件。見表1。
2.2? 單因素條件Logistic回歸分析結果
一般情況部分,檢驗水準α=0.05,對文化程度、年人均家庭收入、職業等因素進行分析后,結果為文化程度未進入方程,尚未發現職業和家庭年人均收入與PFD發病存在關聯,PFD的發生與產婦分娩前 BMI、新生兒重量、分娩時孕周和分娩方式呈正相關,OR值分別為4.667、1.638、1.737和3.391。見表2。
2.3? 臨床信息與PFD
該次調查中,關于研究對象的糖尿病史、高血壓病史、會陰裂傷和收縮值等臨床信息進行分析后,按α=0.05的檢驗水準,結果表明:沒有發現高血壓病史與PFD有關,糖尿病史、痔瘡、便秘史、會陰部裂傷、骨盆底部肌肉收縮強度與的PFD呈正相關,OR值分別為4.271、2.260、4.667、5.784、3.879和3.963。見表3。
2.4? 影響PFD因素的條件Logistic回歸多變量分析結果
單變量分析中有統計學意義變量采用多因素條件Logistic回歸分析,檢驗水準α=0.05,其中4個因素:分娩方式、新生兒體重、糖尿病史或妊娠期糖尿病和會陰Ⅰ度或Ⅱ度裂傷與PFD的發生呈統計學意義的正相關,其OR值分別為6.674、22.259、13.025和6.233。見表4。
3? 討論
妊娠后盆底功能障礙與盆底肌肉收縮強度的關系該研究顯示:研究對象盆底肌肉持續收縮值(OR=3.963)和快速收縮值(95%CI=1.877、8.019),提示正常產后婦女盆腔Ⅰ類肌肉功能和Ⅱ類肌肉功能高于PFD患者,與國內相關文獻研究報道中產婦盆底肌肉持續收縮值(OR=3.895)和快速收縮值(95%CI=1.744、7.988)結果一致。因為,盆腔是一個有機整體,每個器官和組織密切相關,骨盆底部組織受到較長時間的壓迫,甚至損傷時,內部器官將偏離正常位置,盆底功能障礙可能出現[7-8]。因為分娩后骨盆底部筋膜、韌帶和肌肉伸縮性下降,容易成為PFD。故早期規律測量、評估孕婦懷孕期間骨盆底部肌肉的功能,可用于早期發現、診斷和預測,采取有效措施預防PFD發生和發展。
妊娠后盆底功能障礙性疾病極端嚴重影響婦女身心健康,分析影響PFD發生的因素,有效采取預防、診療措施可明顯改善預后,有特別重要的臨床價值和公共衛生意義。對PFD發生、發展有影響的因素比較多,主要與懷孕期間對盆底神經系統、肌肉組織的影響,以及分娩時的損傷有關。該研究結果顯示,新生兒體重、分娩方式、糖尿病史或妊娠期糖尿病、便秘史和會陰Ⅰ度或Ⅱ度裂傷與PFD的發生有關。妊娠與分娩是盆底功能障礙最重要的危險因素[9]。隨著胎齡地增加,胎兒逐漸長大,子宮增大,骨盆擴張達最大,骨盆底肌肉受到的壓力也越來越大,肌肉張力明顯下降,骨盆底起支撐作用的筋膜、肌纖維將逐漸拉長,甚至撕裂。胎兒體重隨著胎齡逐漸增大過程中,盆底組織承擔的重力逐步增加,導致骨盆底部相關組織去神經支配,終將成為PFD[10]。當孩子出生時,頭部直接作用于肛提肌,導致肛提肌擴張,直腸陰道隔膜的肌纖維被拉伸到不同程度,可以損傷甚至破壞骨盆底肌肉或韌帶,影響肛提肌的神經支配,減少血液供應,可能會導致PFD發生。血糖無法控制在適當的范圍內患糖尿病或妊娠期糖尿病的孕婦,較長時間處于高血糖癥狀將造成滲透性利尿,骨盆底部的相關組織不能獲得足夠的營養,骨盆底肌肉的收縮功能逐漸降低甚至喪失,更容易發生PFD。
[參考文獻]
[1]? 李利波, 李洪雙, 梁梅珍. 產后盆底功能障礙性疾病與盆底肌收縮力的關系及相關因素分析[J].中國醫學工程, 2015(6):44-45.
[2]? 李琪.產后PFD與盆底肌收縮力的關系及其相關因素研究[J]. 中國婦幼保健, 2015, 30(6):863-865.
[3]? 林敏, 劉四華, 廖麗琴. 30例產后盆底功能障礙性疾病原因分析及盆底肌收縮力水平研究[J].上海醫藥, 2016, 37(17):48-51.
[4]? 楊秀華, 郭峰. 不同分娩方式產后盆底功能障礙分析及盆底肌力與產科分娩因素的相關性分析[J].新醫學, 2015, 46(3):172-176.
[5]? 賴影. 盆底肌功能鍛煉與電刺激聯合生物反饋治療產后盆底功能障礙的臨床研究[J].黑龍江醫學, 2015(3):280-281.
[6]? 馬瓊. 產后盆底功能障礙性疾病的影響因素分析及治療效果評價[D]. 蘭州:蘭州大學, 2017.
[7]? 譚燕萍, 譚健坤, 李色薇. 妊娠后盆底功能障礙性疾病和盆底肌收縮力的相關性研究[J].中國婦幼健康研究, 2015, 26(6):1254-1256.
[8]? 韓煒, 蔣維, 劉迎軍,等.盆底功能障礙性疾病產婦的盆底肌收縮肌變化及影響因素研究[J].中國婦幼保健, 2016, 31(21):4355-4357.
[9]? 張春梅,楊志英,李磊.盆底肌功能訓練防治產后盆底功能障礙性疾病療效[J].中國婦幼健康研究,2015,26(4):763-765.
[10]? 周英,劉艷.盆底肌收縮狀況與妊娠早期盆底功能障礙性疾病的關系及影響因素研究[J].臨床和實驗醫學雜志,2015,14(17):1421-1423.
(收稿日期:2019-06-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