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孔琪
摘要:高中政治是一門思想性、理論性較強,又兼有繼承性、時代性、發展性等特性的課程。有關的概念、資料、條文等文本內容較為抽象枯燥,知識點紛繁復雜,與學生現有心理存有一定的差距。所以政治學科的這些顯著的特性,影響了學生的學習興趣。作為政治教師,我們必須更新教學觀念,改變教學方式,把學生放在教學的主體地位,充分挖掘他們的學習潛力,調動他們的學習積極性,化枯燥為生動,變被動為主動,以最大限度地提高課堂教學效率。
關鍵詞:高中政治;課堂教學;提高;學生;參與積極性
長期以來,受傳統教學觀念的影響,中小學課堂仍普遍存在教師偏重于知識傳授,而輕視學生主體作用的教學陋習,從而導致學生對學習沒有興趣,缺乏主動學習的積極性,課堂教學效率低下,學生的學習能力得不到提高。新課程教學改革,倡導以人為本的教學思想,強調學生是課堂教學的主體。所以新的教學形勢對一線教師提出了新的挑戰。基于此,高中政治課堂教學,應更加重視對學生學習能力的提升和綜合政治素養的培養。這就要求我們要轉變傳統的教學觀念,更新陳舊的教學方式,優化課堂教學結構,積極探新的教學方法,更加注重學生主體作用的發揮。我們要讓學生以主人翁的地位去愉快的參與課堂學習活動,從而提高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努力實現課堂教學的有效性。
一、建立和諧師生關系,營造輕松愉悅的教學氛圍
課堂教學是師生之間一種雙向情感的交流。新的教學形勢下,教師不再是單純的知識的傳授者,而更應該是課堂教學活動的組織者、引導者,是學生成長道路上的合作伙伴。所以,教師就應該善于做學生的朋友和學伴,建立和諧融洽的師生關系,關愛學生,想為學生所想,同學習,共探究,這樣才能消除學生對老師的畏懼感,心理放松,心情舒暢,愿意和老師一起參與課堂學習。教學實踐證明,教師的情感對學生具有直接的感染作用,正所謂“親其師”,才能“信其道”。教育心理學家認為沒有師生間融洽的情感關系,任何教育教學都是注定要失敗的,而親近的師生關系可以有效地激發學生的學習動機,提高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和主動性。俗話說,欲當良師,先當益友。思想政治課教師要以平等親切的態度對待學生,做學生的知心朋友,用感情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在正面教育引導時要動之以情,曉之以理,并與學生建立相互尊重、互相信賴的平等師生關系,達到以情激情,以情育情之目的。因此在政治教學中,教師不要諷刺挖苦學生,要熱情關心每一位學生,尊重學生,使他們感受到教師的誠心和愛心,溝通師生感情使之達到被學生看作是可信賴的朋友。只有建立良好的師生關系,學生才能由怕學、厭學轉化為愿學、愛學、樂學。
二、優化問題意識,提高課堂教學藝術
學生質疑、思考、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過程,也正是他們獲得新知、提高能力、形成綜合素養的過程。實際上一個人的求知欲望往往是從發現問題、產生疑問開始的。高中生心理基本成熟,他們的問題意識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已很強。因此,我們應該為學生多提供一些能啟發他們思考的問題,引導學生認真地思考,熱烈地討論,積極的探究。教學實踐證明:高質量的課堂提問是教師認真鉆研教材、設計教學思路、展開教學的重要體現,也是有效引領、激發、組織學生參與課堂教學活動的媒介。“學起于思,而思源于疑”。有“疑”才能引起學生尋根問底的“思”。因而,在課堂教學中,可以從設置疑問入手,去激發學生的學習積極性,打開學生的思路。如在講量變與質變的辯證關系時,可以提出這樣的一個問題:“從一個長滿頭發的人頭上拔出一根頭發,會不會使他變禿?”學生就會對此產生興趣,競相表態。這時可抓住學生思維啟動的契機,進一步設問:“如果一根一根不斷地拔下去,這個人會不會變成了禿頭呢?”同學們發言更熱烈了,有的同學說“當然會”。也有的說“不會”或“不一定”。這種設問可激發學生的思維,引發學生的爭論。
三、理論聯系實際,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政治學科的教學宗旨決定了它理論聯系實際的特性。高中政治課堂,把理論學習與社會現實聯系起來,不僅可以充分調動學生參與學習活動的積極性,提高他們分析問題和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而且通過對社會熱點問題的分析,能提升學生的理論認知水平,陶冶學生的思想情操,真正達到學以致用的目的,進而為學生健全人格的形成創造良好的條件。政治教師應鼓勵學生善于參與社會實踐活動,善于洞察社會、生活問題,多多關注熱點新聞,經常了解國內外的大事、要事,這些對于學生思維能力的培養和政治問題的敏銳度的提高都是十分有利的。理論聯系實際,不僅是思想政治課教學的主要目的和任務、發揮政治課德育功能的根本原則和方法,而且也是激發學生學習積極性,提高求知欲望的政治課生命力之所在。有些教師在教學中習慣于從理論再到理論,不善于聯系實際,結果造成政治課堂枯燥乏味,死板空洞,嚴重缺乏生命力和吸引力。例如,“上海世博會”、“2008奧運會”“5.12汶川大地震”等,這些都是學生身邊的事、感興趣的事,讓學生對這些現象提問,可以讓學生充分感受到生活中“處處有問題”,從而樂于思考、勤于提問。
總之,在“教”與“學”的雙向活動中,學生是主體,學會是目的;教師是引導者,教授是手段。這就要求我們高中政治教師,要轉變傳統的教學觀念,根據教學的結構和形式,不斷學習新的教育教學理念,探索更為廣闊的教學途徑,以學生發展為中心,針對學生對政治知識的需求,創設輕松和諧的教學環境,讓學生心情愉悅地學習新的知識,感受新的內容,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有效地調動學生課堂學習的積極性,使思想政治課堂充滿生機與活力,從而提高課堂教學的實效性。
參考文獻:
[1]葛曉宇.如何在高中思想政治課堂教學中提高學生的學習積極性[J].中學政史地(教學指導),2019(11):263-264.
[2]張春燕.樹立生本意識,推動高中政治課堂教學改革[J].中學課程輔導(教師通訊),2019(21):66-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