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琨
摘要:文章從不同的角度闡述了師生關系的重要性,運用大量的名家名言,說明師生友愛、和諧的重要性,通過老師的言傳身教,學生體會老師的溫暖和關懷,就會自覺地配合老師的教學,所謂教學相長,使教師所講課程達到最佳的教學效果。
關鍵詞:師生關系;“四心”精神;教學效果
最近,網上爆料一位畢業20年的學生在遇到他的小學班主任后,當街給班主任一頓棒揍,并且錄了視頻發在網上,可見該生對這位老師是有多么大的深仇大恨。盡管該生為自己的行為付出代價,然而,這種學生打老師,老師打學生的案件在網上屢見不鮮。為何老師和學生的關系到了劍拔弩張的地步,現在的老師和學生都怎么了?
教師和學生是學校中的主體,是教學過程中兩個最活躍的因素,在教學過程中,師生關系體現了人與人之間的關系, 是公共關系在學校中的具體體現,是教育領域里人際關系的直接反映, 良好的師生關系對教師教書育人、提高教學質量,獲得良好教學效果起著極其重要的作用。從古到今,凡是著名的教育家都非常重視師生關系。著名的教育家陶行知說:你要你的學生教你怎樣去教他。如果你不肯向你的學生虛心請教,你并不知道他的環境,不知道他的能力,不知道他的需要,那么你就是有天大的本事,也不能教導他。這個意思是說,作為教師,一定要了解學生的習性,了解學生心之所想,你才能夠知己知彼,百戰不殆。當今社會,師生關系是平等民主、尊師愛生的新型人際關系,是最高尚、最健康的人際關系。但是, 師生關系也異常于一般人際關系,在組織關系上,教師是領導者,學生是被領導者;在工作關系上, 教師是施教者,學生是受教者;在人際關系和心理關系上,教師是師生之間心理橋梁的構架者,學生是教師的積極響應者。由此可見,教師是師生關系的主要方面,其行為對師生之間的道德關系狀況起著決定性作用。
韓愈在勸學篇里說道:師者,所以傳道授業解惑也。畫龍點睛的說出了教師的職業作用。俗話說:百年大計,教育為本;教育大計,教師為本。《周禮》中稱:“師者,人之模范也。”教師,作為知識的傳播者,人才的培養者,肩負著教書育人、傳授知識、培養人才的重任,肩負傳遞社會的正能量,培養合格接班人的重任,這個職業也受到了社會的尊重。
感情真摯的師愛不僅會引起學生對教師的尊重和信任,而且還會使學生把對教師的愛轉移到教師所講授的課堂上來,產生“愛屋及烏”的心理效應,正所謂“親其師,信其道”。禮記曰:“親其師才能信其道,信其道才愿受其教”,意思是:學生只有和老師親近了,才會信任老師,相信老師所說的,接受老師的教育。老師作為學生心靈的引路人,應當正確地引導學生,并逐步和學生建立良好的師生關系,以此為契機,達到教書育人的目的。
良好的師生關系對學生的啟智有巨大的影響,它能夠建立起和諧的教學氛圍,激發學生高昂的學習情緒,挖掘學生無限的潛力。因此,學生也將愛傳遞給老師,正所謂移情,融洽的師生感情可使學生由喜愛某位老師變為喜愛老師教的這門課。教師的一舉一動,往往直接影響學生的智力和情緒。其意殷殷,其言諄諄。教師對學生每個智慧火花的贊許,對學生上進所表現的鼓勵,親切的目光,友善的態度,都能成為學生努力吸取知識之泉的動力。在教學中,如何建立和諧的師生關系,達到“親其師,信其道”的移情心理效應呢?
第一,教師要懷有“慈愛之心”
溫柔的語言,善意的勸解 ,用一顆慈愛之心溫暖著每一個學生的心靈,《教師法》里面寫到,教師應“關心、愛護全體學生,尊重學生的人格”。古今中外,許多教育家都把熱愛學生看作是教師的美德。孔子強調教師對學生要有“仁愛”之心,要“有教無類”,“誨人不倦”。他在《論語》中說:“愛之能勿勞乎?忠焉能勿悔乎?”前蘇聯著名的教育學家蘇赫姆林斯基說:“教師基于他教導學生的道義上的權利,對學生懷著真摯誠懇的感情,這正是激勵學生要實現成為一個好人的志向的生氣蓬勃的力量,真正的教育者很少直接對自己的學生說,你們可要成為好人啊”,學生是從教師深厚而真摯的感情中體會到他的善良用心的。近代教育家夏焉尊說:教育之沒有情感,沒有愛,如同池塘沒有水一樣,沒有水就不能成其為池塘, 沒有愛,就沒有教育。正如托爾斯泰所說:“如果教師愛事業,那他會成為一個好教師;如果教師像父母那樣愛學生,那他會比那種通曉書本.、但既不愛事業、又不愛學生的教師好;如果教師既愛事業,又愛學生,那他是一個完美的教師。”古今中外,凡是優秀的教師都有一顆熾烈、深沉的愛生之心。都有一顆善意、慈愛的理解之心,教師把這種對學生毫不吝嗇的深沉之愛,全部化作了教學過程之中,如下課的時候,老師會自覺地詢問學生,對學生噓寒問暖,興趣愛好 來自何方,以此更加深入地了解學生。對學生的煩惱、困擾和困難,表示理解和愿意幫助,經常關心學生的身心健康,培養他們適應社會的能力等等。
第二,教師應具備 “律己之心”
以身作則,嚴以律已,為人表率,通過正確的情感交流的形成,達到教育教學的目的和效果,是每個教師應盡的責任,是歷代教育家所倡導的傳統美德。我國古代偉大的教育家孔子,在四十多年的教學生涯中,以自己的親身體驗,最早提出了教師要以身作則,為人師表,以自己的行動為學生做表率,他說:“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雖令不行”,“不能正其身,如正人何?”孔子特別強調身教的重要性,被后世美稱為“萬世師表”。毛澤東的老師、人民教育家徐特立,一生光明磊落,品德高尚,世人景仰,被毛主席譽為“堅強的老戰士”;朱德同志贊譽他是“當今圣人。”毛主席說:“要使人家不動搖,首先要使自己不動搖。”法國著名的文學家羅曼·羅蘭說:“要散布陽光到別人的心里,先得自己心里有陽光。”偉大的人民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早在1926年就曾明確指出過:“我們深認教師應當以身作則。”
作為教師,不僅要有較高的思想修養和道德水準,而且還要有較高的學術水平和文化素質及教育教學工作能力。學高為師,德高為范,教師可以說是經常置于學生的監督之中,在教育教學過程中,教師的一言一行、一舉一動都對學生起著潛移默化的作用。俄國偉大的文學家車爾尼雪夫斯基認為,“教師要把學生造成一種什么人,自己就應當是這種人。”教師是學生看得見、摸得著的榜樣,“不戚戚與貧賤,不汲汲與富貴”,榜樣的力量是無窮的,榜樣教育是學生模仿心理的最好老師,教師的表率作用是學生直接感受得到的巨大榜樣。因此做一個好老師,崇高的師德是第一位的,要一身正氣為人師表,嚴于律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