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繼兵
摘要:在初中語文教學實踐中,我們不僅僅要“教”,不僅僅要“給予”,我們還要不斷地“啟發”、“生成”。畢竟學校教育中提供的內容、方法都是有限的。在初中學生成長的過程中,遇到的問題和困擾會越來越豐富,他們的需求會越來越豐富,學生需要生成自主學習能力、行動能力、持續發展能力。基于此,在落實初中語文教學目標的過程中,我們要不斷地進行改革,應用“問題”教學法讓學生實現深化學習,讓學生習慣探究,讓學生學會獲取與分享。本文中筆者就對初中語文教學中如何實施問題教學法進行了分析。
關鍵詞:初中;語文教學;問題教學法;方法
作為新時代的初中語文教育者,筆者認為,我們不能“閉門造車”,我們需要學習新的教育理念,在開展教學活動時,不斷地嘗試創新,不斷地開放教育空間。我們需要學習新的教育工具,在應用新工具的過程中,搭建學習平臺,當然這里所說的學習平臺不僅僅是針對學生而言,作為一線的教育者,我們同樣需要獲得學習平臺,不斷地提升自己的教育能力,提升自己的應變能力。在這一過程中,我們要注意引導學生成為主動性的學習者,讓學生不僅僅一次次的“學會”,還要一點點的“會學”。那么,初中語文教學中如何才能實現這一目標呢?筆者認為,我們要積極地應用問題教學法。本文中筆者就對此進行了分析。
一、借助“問題”幫助學生理解文章的“意境”
在開展語文教學時,我們最常做的就是“課文講解”。在引領初中學生解讀文章內容時,筆者認為,不能僅僅“讀一讀”、“記一記”,更多的應該是“想一想”。而只有“想一想”,初中學生才能在學習的過程中把握其中的“深意”。基于此,筆者建議,在開展課文講解活動時,我們要注意為學生選擇適宜的問題,選擇適宜的契機引領學生完成“想一想”活動。例如在《紫藤蘿瀑布》一文中,“這里除了光彩,還有淡淡的芳香,香氣似乎也是淺紫色的,夢幻一般輕輕地籠罩著我”這句里的“這里”指哪里,又有著什么樣的意境?這樣的問題拋出,不僅能夠促進學生去理解文章的整體意境,還能將目光聚在局部,將思維從大到小進行自由伸縮。而本問題的“這里”,不僅指的是紫羅蘭瀑布,更是一種精神上的意境,是關于生死的看淡,關于疾病的釋然,關于人生的順其自然。而想分析出這樣的內容,不僅要對文章的整體有所把握、對句子的內容有準確的理解,甚至要對作者的生平有所了解、對寫作背景有所了解。
二、借助“問題”幫助學生把握知識的“內涵”
在語文教學實踐中我們既有感性的資源也有理性的資源。我們的教學不能僅僅是讓學生“泛泛”的了解,更多的,我們應該是讓學生在搜集信息的過程中,生成個性化的感悟,因此,在開展初中語文教學時,我們要選擇適宜的“問題”,讓學生把握知識的“內涵”。比如說“語文語言以及文學、文化的簡稱。”也許很多人都會認為這是“語文”的定義,實際上,這只是“語文”的詮釋。如果正向不容易理解,那么反過來思考也許會容易理解一些,比如思考:“語言、文學和文化就是語文”,這顯然是不正確的。這樣一來就可以在學生已經有自己思考判斷的基礎上,對“下定義”和“作詮釋”作出進一步詳細的區別性講解,加深學生們的理解。“下定義”是用簡潔并且明了的語言說明白某件事或某物的內在本質、相關外延和相關內涵等,而“作詮釋”則是類似于“下定義”的反向,把本來濃縮簡練的難理解的概念,進行一個更詳細明白的解釋。這樣,抓住兩個概念之間的矛盾點,利用反向思維,將一個“走到盡頭”的思維結解開,成功解決了一個不易理解的問題。
三、借助“問題”幫助學生辨析“細枝末節”
在辨析教材資源的過程中,筆者認為,“大方向”的把握往往來源于“細枝末節”的把握。對于初中學生而言,讓他們傾聽“大論點”,明白“大道理”并不困難,但是,讓他們心悅誠服的接受這些并不容易。而要想讓學生“認同”這些“大論點、大道理”,我們還需要把握“細枝末節”。基于此,在開展初中語文教學時,筆者建議我們要將“細枝末節”作為立足點,開展問題教學。比如在人教版初中語文課本八年級下冊《桃花源記》中“黃發垂髫,并怡然自樂。見漁人,乃大驚。”為什么桃花源里的人會見到漁人“大驚”呢?寫下這句作者想表達的意思是什么?這是一個也許會被忽略的問題,但是這一句已經在暗示最后會再也沒人能找到桃花源的結局了。“大驚”說明漁人是本來不該出現在這里的,間接說明這里已經很久很久沒有新面孔的出現,這次漁人的闖入純屬意外,也就是說是偶然之舉,暗示通往桃花源的通道并不是打開的,所以之后再去找,很大可能都是找不到的結局,為結局的“南陽劉子驥,高尚士也,欣然歸往,未果,尋病終”的結局。
四、借助“問題”幫助學生解讀“情感、思想”
語文學科本身具有極強的人文性,在引領初中學生完成學習任務的過程中,筆者認為,我們要為學生營造人文化的學習氛圍,促使初中學生在語文教學中能夠投入全部的“精力”,在生成知識體系的過程中,同時構建積極健康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比如朱自清的《背影》一課,作者在開頭寫到“我與父親不相見已二年余了,中的“已”代表著什么,許多學生可能覺得,“已”僅僅是一個句式,是為了句子押韻或者表示時間概念的一個字,但其實這小小的一個字卻包含著作者對父親深厚的感情。“已”說明情緒上感知到的時間長,作者一直心心念念著和父親的見面,才會覺得這不見的每一分每一秒都十分漫長。
綜上所述,在開展初中語文教學時,筆者建議,我們要積極的應用問題教學法。通過啟發學生的想象力,通過調動學生的情感、思想,通過為學生營造合作交流的學習氛圍,促使初中學生不斷地從一次次的“學會”,改變為一點點“會學”,進而成為擁有核心素養的學習者。
參考文獻:
[1]劉麗.淺談初中語文教學的課堂提問技巧[J].教育觀察,2010(10).
[2]金培軍.淺談中學語文教學中課堂提問技巧的運用[J].都市家教(下半月),2016(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