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綠云
[摘 要] 生物化學是高職藥學專業基礎課程之一,內容繁多、知識抽象。對分課堂整合了傳統講授法與討論法的優勢,在高職生物化學教學中應用對分課堂教學模式,能提高教學效果,值得推廣。
[關鍵詞] 生物化學;對分課堂;教學改革
一、對分課堂教學模式及生物化學課程教學現狀
對分課堂是復旦大學心理學系張學新教授創立的新型教學模式,融合了講授式課堂與討論式課堂的優點和心理學理念,將教學過程分為講授(Presentation)、內化吸收(Assimilation)和討論 (Discussion)三個時間上相互分離但在內容上相互關聯的部分,簡稱 PAD 課堂[1]。
高職階段的生物化學課程概念較抽象,內容晦澀難懂,理論更加抽象枯燥,對于高職院校的普通學生來說,其學習的難度比較大。所以,在實際教學中,雖然教師按照要求精心備課并認真上課,但學生普遍的反響并不好,每堂課聽懂的學生并不多,學生的積極性不高。另外,由于手機、電腦等電子產品的普遍使用,使學生整體的課程參與度很低,課堂教學效果不理想。
二、對分課堂教學模式在生物化學教學中的應用
高職生物化學是一門理論性較強的專業基礎課,重在理解與思考。筆者將對分教學模式引入生物化學理論課程教學,課程安排在大一第二學期,每周上課一次,一次兩節,每節 45分鐘,共 17 周課。
1.課前準備
在課程開始前,我們需要做一些準備,如準備一個思路清晰的教學大綱,對課程學習的目標、學生的作業、考勤的要求和考核方式等進行設計。在第一次上課之前,對學生詳細講解隔堂討論活動的具體流程,通過學習通等網絡平臺上傳作業范本,指導學生如何正確完成作業和通過課程考核。
2.課堂教授
根據對分課堂的特點,對PPT進行適當的修改,教材上有的不要再放到PPT上。如,在講解“糖的分解代謝”知識點時,可以采用導讀式講授法,這時教師在講授時不需要PPT,學生直接看課本而不看教師,邊聽邊在書上做筆記。講授時不要講得太透徹,要有一些留白,教師只講出大體框架和重難點內容,一些細節問題讓學生自己去鉆研,讓學生自己去發現精彩。在講授“糖的分解代謝”時,筆者會指出糖分解代謝的三種形式,各種代謝的發生部位、發生條件等,而關于三種糖分解代謝形成之間關系以及各種代謝的意義需要學生自己去思考、學習和討論。這種基于思考和問題導向基礎上的學習會更有目的性,效果會更好。
3.課堂討論
小組討論時4~5人一組,隨機抽簽,組內成員自己確定小組長及發言人,討論時間為15~20min。在討論環節,學生根據自己的困惑與同組同學進行交流,經過討論交流得出比較一致的看法。教師隨堂抽查、把握節奏并維持秩序,注意不要打斷和干擾同學們的討論。小組討論結束后,教師隨機抽一些學生來交流小組討論的收獲與共識,如果還有疑問沒有解答,可以提出來請老師答疑解惑。
4.課后學習
作業在對分課堂實施過程中是非常重要的,作業的完成程度直接關系到隔天的討論效果。如果是當堂對分,因為時間問題,作業的布置可以相對簡單,稱為“微作業”,如:降血糖的激素有哪些?血糖的來源途徑有哪些?如果是隔堂對分,作業可以布置得更有深度,如列表比較有氧氧化和無氧氧化的共同點和異同點,用箭頭圖示法表示巨幼紅細胞性貧血發生機理等一些挑戰性、開放性的作業。除了上述作業外,對分作業還包括一個新的部分“亮考幫”,完成作業后,總結出自己感受最深、受益最大的內容就是“亮閃閃”;自己懂了但覺得別人可能存在困惑的地方,用來挑戰別人,稱為“考考你”;自己不懂、不會的地方用問題的形式表達出來,在討論時求助于同學,稱為“幫幫我”[2]。以上“亮考幫”中的內容每名學生至少有一項,作業成績計入期末考試成績中。
5.成績考核
學生總評成績:平時成績(30%)+實驗成績(30%)+期末成績(40%)。其中,平時成績當中作業占到80%,考勤占到20%。為了提高學生做作業的積極性,可以適當提高平時成績的比例,如果學生平時不認真學習,期末考試根本沒辦法及格。
三、反思與總結
經過對分課堂的實施,雖然最終的成績考核與普通課堂相比并沒有特別顯著的優勢,但經過對分課堂后,學生對生物化學課程的學習積極性更高,討論環節有助于學生對知識的理解與掌握,學生主動參與課堂的意識增強[3];作業更認真、延伸性問題逐漸增多,問題思考性也更強,探索欲升高。
對分課堂的成功實施,與教師的素質、能力和學情都有關,在高職院校中,教師需要為不同專業、不同層次的學生設計不同的對分課堂形式,增強學生的開拓性、創新性,使學生由被動學習變為主動學習、終身學習。
參考文獻:
[1]王敦麗.對分課堂教學模式在高職生物化學教學中的嘗試與思考[J].衛生職業教育,2018,36(20):77-79.
[2]張學新.對分課堂中國教育的新智慧[M].北京:科學出版社,2016.
[3]劉明秋.“對分課堂”教學模式在微生物學教學中的應用[J].微生物學報,2016,43(4):730-734.
[作者單位]
湖南食品藥品職業學院
(編輯:薄躍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