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禺


[摘要] 目的 通過對腹腔鏡下結直腸癌術后并發癥發生進行匯總和分析,尋找相關影響因素。 方法 采用便利抽樣的方法,于2018年1~12月在我院普外科接受腹腔鏡結直腸癌手術患者中抽取107例作為研究對象,其中男59例(55.14%),女48例(44.86%),回顧性分析患者的臨床資料,全部并發癥危險因素納入Logistics回歸方程進行分析。 結果 107例患者中有29例(27.10%)發生并發癥。患者的手術時間、年齡、肺部疾病、腫瘤位置、身體質量指數這5個因素,是腹腔鏡下結直腸癌術后并發癥的危險因素(P<0.05),手術時間、肺部疾病、身體質量指數是腹腔鏡下結直腸癌術后并發癥的獨立危險因素(P<0.05)。 結論 手術時間、年齡、肺部疾病、腫瘤位置、身體質量指數是患者腹腔鏡下結直腸癌術后并發癥的危險因素,進行積極全面的術前評估,確認最佳的手術方式,是降低并發癥、保證患者安全的前提。
[關鍵詞] 腹腔鏡;結直腸癌;術后并發癥;危險因素
[中圖分類號] R735.3? ? ? ? ? [文獻標識碼] B? ? ? ? ? [文章編號] 1673-9701(2019)26-0103-03
[Abstract] Objective To find out the relevant influencing factors by summarizing and analyzing the cases of postoperative complications in laparoscopic resection of colorectal cancer. Methods A total of 107 patients who underwent laparoscopic surgery for colorectal cancer in the department of general surgery in our hospital from January to December 2018 were enrolled in this study by method of facilitating sampling. Among them, 59 were male (55.14%) and 48 were female (44.86%). The clinical data of patients were retrospectively analyzed. All complication risk factors were included in the logistic regression equation for analysis. Results The rate of complication was 27.10%(29/107) among the 107 patients. The operation time, age, lung disease, tumor location and body mass index were risk factors for postoperative complications in laparoscopic resection of colorectal cancer(P<0.05). The operation time, lung disease, and body mass index was independent risk factors for postoperative complications in laparoscopic resection of colorectal cancer(P<0.05). Conclusion Surgical time, age, lung disease, tumor location, and body mass index are risk factors for postoperative complications in laparoscopic resection of colorectal cancer. Active and comprehensive preoperative evaluation, and confirming the best surgical procedure is the premise of reducing complications and ensuring patient safety.
[Key words] Laparoscopy; Colorectal cancer; Postoperative complications; Risk factors
根據2018年國家癌癥中心發布的全國癌癥數據統計顯示,我國肝癌、食管癌、胃癌、結直腸癌的發生率仍占癌癥發生率的很大比例[1],尤其隨著我國居民生活水平、飲食習慣等因素的改變,結直腸癌的發生率呈上升趨勢。雖然放化療等技術方法不斷提升,新型藥物不斷涌現,手術依然是治療結直腸癌的主要手段,因此,各種新型手術技術、相關器械器材、手術治療方法等均在實踐中得以快速發展,腹腔鏡作為常見的輔助手段,經過近三十年的臨床應用,取得較為理想的治療結果,然而并發癥仍是術后需要面臨的第一道考驗,如術后吻合口瘺、吻合口出血、術后腸梗阻及各類感染,在很大程度上增加了患者的痛苦,延長住院時間,使患者的治療結果不理想,甚至死亡,因此,如何降低手術并發癥,如何早期的進行干預,是術后治療的重要環節[2]。在我國醫療改革的前提下,患者的滿意度逐步成為各級醫院考評的重要依據,這就要求外科醫生能夠在治療過程中更為嚴謹,在實踐中提升醫療技術水平。本文通過對腹腔鏡下結直腸癌術后并發癥發生進行匯總和分析,尋找相關影響因素,期望為后續手術中預防并發癥發生提供可靠的依據,現報道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一般資料
于2018年1~12月期間采用便利抽樣的方法,在我院普外科接受腹腔鏡結直腸癌手術患者中抽取107例為研究對象,其中男59例(55.14%),女48例(44.86%)。按Dukes分期:A期7例,B 期31例,C期64例,D期5例。按照腫瘤位置不同,包括:直腸癌51例,升結腸癌20例,乙狀結腸癌19例,降結腸癌17例。納入標準:(1)術式選擇均為結直腸癌腹腔鏡下根治術;(2)患者均在術前明確病理診斷為結直腸腺癌;(3)知情同意,自愿參加。排除標準:(1)合并其他嚴重器質性病變者;(2)中轉開腹者;(3)不能完善病例資料者。
1.2 方法
手術過程根據《腹腔鏡結直腸癌根治術操作指南(2018版)》[3],全部病例由本院普外科腹腔鏡醫生操作,手術操作過程嚴格根據規范進行操作,術后采用統一編制的《腹腔鏡術后情況隨訪調查表》進行隨訪。隨訪內容包括:患者基本資料、疾病相關資料、合并癥情況、腫瘤位置、手術時間、術式選擇、術前準備完善情況、術中情況記錄、術后并發癥情況、血生化指標等,建立術后隨訪檔案,隨訪時間涵蓋術前準備至患者出院全程。
1.3統計學分析
使用SPSS22.0統計學軟件對數據進行錄入和分析,計數資料采用χ2檢驗,計量資料采用t檢驗,全部并發癥危險因素納入Logistic回歸方程進行分析,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 結果
2.1 術后并發癥發生率
在納入的107例中,共計29例(27.10%)發生并發癥,見表1。
2.2 單因素分析結果
根據單因素分析結果顯示,患者的手術時間、年齡、肺部疾病、腫瘤位置、身體質量指數這5個因素,是腹腔鏡下結直腸癌術后并發癥的危險因素,見表2。
2.3 多因素回歸分析結果
將患者的手術時間、年齡、肺部疾病、腫瘤位置、身體質量指數這5個因素納入回歸方程,結果顯示手術時間、肺部疾病、身體質量指數是腹腔鏡下結直腸癌術后并發癥的獨立危險因素,見表3。
3 討論
結直腸癌是消化系統常見高發的惡性腫瘤,臨床上主要采取手術治療方式,相比于開腹手術而言,腹腔鏡結直腸癌根治術創口小、患者疼痛程度低、住院時間短[4],安全可行,其治療結果與開腹手術并無顯著差異[5],成為患者及家屬更為青睞的手術方式,然而,并發癥的發生仍具有普遍性和不可預期性,如何準確的對并發癥高風險患者進行識別、預防,最大程度的降低并發癥的發生,更好地發揮腹腔鏡的優勢,成為臨床工作者共同面對的問題[6]。
本研究中,并發癥的發生率高達27.10%,高于相關報道[7],這可能與本地區飲食習慣、生活習慣相關。腹腔鏡操作過程中氣腹對于呼吸系統產生的影響是顯著的[8],由于腹內壓力增高使膈肌上移,改變胸腔壓力,尤其是呼吸功能障礙患者,對于氣腹和手術的耐受能力顯著低于未受損患者,使得術后呼吸系統并發癥更為顯著[9]。結合既往研究經驗,術前需要對患者呼吸功能進行嚴密的評估,對于呼吸功能不全的患者,轉而采用開腹手術,或者根據患者呼吸功能采用低壓力氣腹手術,而結合本院的情況而言,呼吸功能的評估恰恰是在術前評估中較為欠缺的一項內容,尤其患者術前存在慢性肺部感染,如慢性支氣管炎等,均會使術后發生肺部感染的機率增加,而一旦發生肺部感染,患者發熱、咳嗽、咳痰等,甚至可能發生窒息,威脅患者生命[10],因此,合理的術前肺部情況評估是保證術后有效預防肺部感染發生的前提,對于高危患者預防性使用抗生素是較為理想的手段,積極觀察患者肺部情況,采用術后早期翻身拍背、體位排痰等手段,幫助患者恢復肺泡張力,促進功能恢復[11]。
研究表明[12],腹腔鏡手術時間顯著長于開腹手術時間,而腹腔鏡手術的優勢可以對手術時長產生彌補,即選擇腹腔鏡手術的低創、輕痛能夠為臨床治療帶來更好的效果。影響手術時間是多方面的,既包括患者本身的軀體因素,如病情、軀體狀況,也受制于醫生技術影響,甚至術中患者對于麻醉藥品的耐受情況等均會對手術時間產生影響[13],這就需要醫生在術前做好各項評估,對于不適用于腹腔鏡手術的患者,采用開腹手術或者術中轉開腹。在過去研究中已經報道[14],身體質量指數(BMI)與結直腸癌的關系密切相關,且BMI與結直腸癌患病風險呈正相關,而在術后并發癥的研究中,與對照組比較,研究組術后總感染率顯著增高,并發癥聯合發生率顯著增加,這與高脂狀態或營養不良狀態有關[15],而鑒于現階段居民飲食習慣和生活習慣,脂肪代謝失衡引起的肥胖較為常見,而由此誘發的高血脂、高血壓、高血糖、血管疾病等慢性疾病也逐漸低齡化,各種合并癥加重了手術的各項風險,也使術后并發癥發生的風險增加。
由于研究的樣本來源于多個臨床醫生病例,病情觀察、手術操作、術后治療等均存在較大差異,這使得樣本具有一定偏差,也提示了規范化操作診療的重要性,總之,腹腔鏡下結直腸癌根治術雖然具有種種優勢,個體化的評估和全面的術前準備依然是手術成功的關鍵,腹腔鏡作為一項手術措施,應被更好的利用,而不是受制于此,醫生應具有更好的臨床辨別能力和個體化分析能力,選擇是開腹還是腹腔鏡手術,真正降低手術風險和術后并發癥的發生,為患者帶來更好的治療結果。
[參考文獻]
[1] 邵仟仟,林國樂. 2017. V1版《NCCN 結直腸癌診治指南》更新解讀[J]. 中國全科醫學,2017,20(6):635-638.
[2] 中華醫學會外科學分會腹腔鏡與內鏡外科學組. 腹腔鏡結直腸癌根治手術操作指南(2008版)[J]. 中華胃腸外科雜志,2009,12(3):310-312.
[3] 佚名. 腹腔鏡結直腸癌根治術操作指南(2018版)[J]. 中華消化外科雜志,2018,17(9):877-88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