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攀西彝族民間美術作為攀西彝族物質文化與精神文化的載體,反映著攀西彝族獨特的民族風俗與文化信仰。在鄉村發展強調生態環境保護、民族文化傳承創新、文化創意與經濟創新發展相結合的當下,攀西彝族民間美術能通過彝區鄉村生態環境建設、彝區鄉村文化創意與經濟創新及其民族文化認同等,多層次、多途徑地融入彝區美麗鄉村建設。
關鍵詞:攀西彝族;民間美術;應用途徑
美麗鄉村建設作為黨和國家建設、發展我國鄉村的重要政策方針,強調鄉村發展要注重生態、生產、生活、人文的協同發展。攀西彝族民間美術的傳承與創新,能夠從有形的物質層面與無形的精神層面融入彝區鄉村建設,促進彝區美麗鄉村建設發展。“在我國目前的鄉村建設中,傳統民間美術發展具有不可或缺的重要意義,甚至直接關系城鎮化發展的文明程度。大到城鎮建筑、村落等空間聚落的視覺形態,小到承載著鄉土記憶的美術樣式與符號;有形的是本土美術資源基礎上發展起來的創意設計,無形的是內在的文化認同、歸屬和創造;普遍的是與民間美術息息相關的民俗生活,個性的是充滿文化特色的差異和優勢。”[1]攀西彝族民間美術在美學觀念與美學形式上都特色鮮明,獨樹一幟,有著豐富的民族文化價值與現實意義。現實社會生活中,可以結合現代攀西彝區鄉村建設進行創新應用,促進彝區鄉村和諧發展。
1 攀西彝族民間美術現狀
攀西彝族有著豐富多樣的民族民間美術,如畢摩畫、漆器、服飾、民居建筑、銀飾、雕刻等。這些民族民間美術與人們的日常生活息息相關,被應用到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但由于傳承創新上的不足,沒能很好地結合彝區鄉村建設進行創新應用。首先,對攀西彝族民間美術的研究較多注重理論研,較少有把彝族民間美術研究與彝區鄉村經濟建設發展相結合的研究。其次,攀西彝族民間美術在彝區鄉村建設中受現代多元文化的影響,出現被邊緣與閑置的情況。再次,目前的攀西彝族民間美術在傳承方式上較為粗放,其傳承方式較多是對傳統民間美術的簡單復制,缺少結合時代生活的創新應用。
2 彝區鄉村生態環境建設中的應用
攀西彝區的生態環境要保持彝族特有的民族美學特征,在攀西彝族鄉村建設中創新應用極具攀西彝族特色的畢摩畫、民居建筑、雕刻、漆器、服飾等民間美術,以攀西彝族特有的民間美術元素及其美學理念來傳達彝族鄉村獨特的民族文化魅力。
第一,畢摩畫是由彝族祭司畢摩畫在紙張、樹皮、石板、木板、竹簡、獸皮、骨頭等載體上所作的原始圖畫,表現題材涉及自然萬象。在彝族傳統觀念中,其意義極為豐富,是彝人表達情感意愿,與神靈溝通的一種方式手段。如今,畢摩畫在彝人的觀念中正逐漸失去其豐富的原始象征意義,但畢摩畫獨特的繪畫觀念與繪畫表現形式引起了現代藝術家的重視。在現代彝區鄉村建設中,可以結合現代抽象美術進行創新設計,把畢摩畫廣泛地應用于彝族鄉村的室外景觀設計以及各類相關的裝飾設計中,凸顯彝族鄉村鄉貌的民族特性與現代性。
第二,《元陽縣志》載:“彝族多居住在山川壯麗、資源豐富的山區,村寨依山傍水,四周梯田層層,村后有山可供放牧,村前有田可供耕種,多數村寨都有一條水溝從中流過。”目前,攀西彝族鄉村建筑在建筑形態與建筑材料等方面都發生了一定的改變,并沒有完全保留和傳承彝族傳統建筑的樣式,這是社會歷史發展的必然,新的社會環境與生產形態必然催生新的建筑樣式。然而,無論什么樣的建筑形式都應該以人文本,尊重人與自然的和諧發展,彝族鄉村建筑風貌所體現的應該是人與自然、民族與世界,傳統與現代的統一。
第三,攀西彝族服飾作為一種活的民族文化載體,“承襲了彝族先民服飾的風格特征,種類繁多,異彩紛呈,不僅有性別、年齡、盛裝、常裝的區別,還有婚服、喪服、畢摩服、戰服等專用服飾,作為一種地域物質文化,集中體現了攀西彝族的歷史文化、社會特點、生活環境、審美情趣和宗教信仰等”。[2]目前的彝區鄉村,只有在節慶日人們才會穿戴傳統彝族服飾,平日很難見到,彝族鄉村由于失去彝族服飾的裝點,很難凸顯其鄉村的民族特征。要改變這種現狀,首先,可把彝族服飾元素融入現代服飾,把民族審美與時尚審美相結合。其次,可以把彝族服飾元素如蕨岌紋、火鐮紋、云紋、彩虹紋、鍋莊紋等結合現代彝鄉生活進行創新設計,以彝族服飾元素顯示彝族鄉村風貌。
另外,也可從不同的層面將彝族漆器、銀飾、雕刻等民間美術工藝及其樣式創新融入彝區鄉村生活日常用品設計的方方面面。攀西彝族民間美術形態具有原始美術的特征,要將攀西彝族民間美術以具有時代特征的藝術樣式融入彝族人民的日常生活,在新的時代語境下賦予彝族民間美術新的審美價值與實用價值。
3 彝區鄉村經濟創新發展中的應用
攀西彝族民間美術的創新設計是一種文化創新,也是一種創意經濟增長模式,通過文化創新來促進經濟增長,文化產業創新是鄉村經濟創新發展的新方式。
第一,通過對攀西彝族民間美術文化創意創新,開發具有攀西彝族民間美術特色的彝區鄉村旅游工藝產品,形成新的鄉村創意經濟增長方式,促進彝區鄉村經濟創新發展。攀西彝族的傳統服飾、漆器、畢摩畫、銀飾本身是很好的工藝美術品,具有鮮明的民族文化內涵與美學特色,但由于缺乏設計創新,缺少文化創意品牌,對旅游消費的帶動并不明顯。攀西彝區鄉村可以根據自身鄉村的不同民族美術資源來進行創意創新設計,形成自己的鄉村文化創意品牌,促進彝區美麗鄉村的經濟文化發展。
第二,攀西彝族民間美術可結合彝區鄉村土特產品進行創新設計,促進彝區鄉村的經濟發展。涼山彝族區的土產有苦蕎茶、松子、花魔芋、牛肉等地方特色產品,然而這些商品的包裝形式大多簡單粗糙,設計上缺乏創新創意,地方企業沒有意識到現代社會生活消費觀念的轉變,忽略了消費者商品消費中所包含的精神文化需求與價值,由此忽略了彝族民間美術在商品包裝設計中的文化價值。彝族民間美術可以廣泛地應用于各種民族特產的包裝設計中,從民族文化視覺上提高商品的文化品位,賦予商品民族文化意象,推動彝區土特產商品銷售,促進彝區美麗鄉村建設。
4 彝區鄉村民族文化認同中的應用
攀西彝族民間美術承載著彝族特有的民族文化觀念與人生信仰,其符號體系是彝族人民對自身民族文化記憶認同的依據。在攀西彝區社會發展中,越是深刻地認識傳統民間美術的文化內涵,并創新性地把傳統民間美術融入鄉村建設及日常生活,越能加強彝族自身的文化認同。
首先,在彝區鄉美麗村建設中,要進一步加強對攀西彝族民間美術的理論研究,充分發掘其豐富的文化內涵,探究其文化內涵的現實價值與意義,同時把各種傳統民間美術與彝區鄉村的現實社會生活相結合進行創新應用。
其次,注重攀西彝族民間美術在地區不同階段美術教育中的學習推廣。例如,西昌學院所開設的民族刺繡、民族圖案、漆畫等課程就很好地植入了彝族相關的民間美術,促進了彝族民間美術的保護傳承,同時使彝區人民對自己的民族文化更加了解,也更有利于民族文化認同感的建立。
總之,攀西彝區美麗鄉村建設,要充分發揮彝族的民族文化優勢,整合創新民族文化資源,以文化創新促進鄉村的和諧發展。攀西彝族民間美術文化資源豐富,且最能反映攀西彝族的文化特征。在生態環境保護與文化多樣性發展受到廣泛重視,文化創意與經濟創新、物質消費與文化消費、地域民族文化與時尚文化相結合的當下,民族民間美術文化資源已經作為新的創新途徑被人們關注。注重對攀西彝族民間美術的創新發展,并把攀西彝族民間美術多途徑地融入彝區美麗鄉村建設,對彝區鄉村建設發展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
參考文獻:
[1] 潘魯生.城鎮化進程中的傳統民間美術研究[J].美術觀察,2014(10):107-110.
[2] 蘇曉燕.涼山彝族服飾文化與工藝[M].中國紡織出版社,2008.
[3] 王若鴻.淺談民間美術對現代平面設計的啟示意義[J].美術大觀,2010(07):116-117.
作者簡介:楊葉(1985—),女,四川成都人,美術學碩士,講師,研究方向:美術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