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藝術設計信息化課程的建設還存在很多瓶頸,一方面來自藝術設計教育的難點和特殊性,一方面來自藝術設計自身具有的特殊性。本文通過實踐教學,對藝術設計專業信息化課程建設的難點與特殊性進行具體分析。
關鍵詞:藝術設計;信息化;課程建設;難點;特殊性
藝術設計信息化課程目前正快速擴大自身的使用頻率和范圍,是目前最為有效的學習方式之一。但總體看來,藝術設計類課程還是相對匱乏,這與藝術設計專業自身的特殊性和建設難度密切相關。以下是藝術設計專業信息化課程建設的難點與特殊性分析。
1 藝術設計專業信息化課程建設的難點
1.1 藝術設計教育具有滯后性
藝術設計專業由于自身的特點,在信息化課程建設中,表現出自身的滯后性。第一,教師培養的滯后性。教師建設信息化課程能力的專業技能培養是需要花費大量的時間和資源的,由于時間、實踐需要和技能知識更新不及時,產生了一定的滯后性。第二,數據挖掘的滯后性。數據的統計速度很快,但結論的原因卻可能是多種多樣的。對產生數據結論的原因、數據過程的分析、數據結果的決定性判斷、數據對后續課程改善和優化起到的作用和產生的效果等,都需要花費時間經實踐反復驗證。第三,教學周期的滯后性。當教學周期中的輸入、輸出、環境條件的互相聯系和影響、不斷重復進行的4個步驟完畢后,教學才能為學生建立較為完整的知識體系,不可缺少中間環節。而在周期完成后,甚至周期完成后的更長時間,教學效果、結論等才能體現和反饋出來,分析、調整、完善等才能開始進行。這些都成為教育滯后性的原因。
1.2 藝術設計專業信息化課程建設是對教師繼續學習能力的考驗
教育的革新,首先就是對教師學習能力的考驗。教師如果不具備自我更新、不斷學習的能力,教師個體將被時代所淘汰。教師作為研究型人才,應將學科的前沿知識用適合的技術手段傳播給學生,如若自身不能與時俱進,學習新知識、新技能、新技術,則無法引領學生進入更加高級的知識層面之中。教育從原來的黑板粉筆轉化為多媒體課件授課,由原來二維的平面書寫展示到現在的三維甚至四維空間展示,由靜態的面對面交流發展為動態的跨時空交流和沉浸式體驗。隨著未來更多技術的出現,教師所要具備的知識技能將更加全面和深入。而上述所談能力,其應用領域不限于課堂授課環節,課前的教學材料準備、教學資源準備、課后的總結反饋、課后的作業評價、其他時間的科研項目等,都需要將十八般武藝貫徹始終。
2 藝術設計專業信息化課程建設的特殊性
2.1 形式多樣化
目前,藝術設計類課程從結課成果上來看包括臨摹成果和創作成果。
從成果完成方式來看,包括手繪方式(例如素描、色彩、速寫、中國畫、書法等)、機械操作方式(例如攝影、攝像)、計算機制作方式(例如Photoshop、Flash、3D Max各類藝術類相關軟件)、手繪和計算機制作結合方式(例如插畫設計、工程制圖課程)以及機械操作和計算機制作結合方式(例如動畫、影視后期處理課程)。
從課程類型來看,又分為史論類課程(例如工藝美術史、設計概論、設計史)和實踐類課程(例如三大構成、裝飾圖案、人物造型、動畫場景)。
從訓練目的來看,包括技法訓練類課程(例如民間美術、中國畫)和創意設計訓練類課程(如圖形創意、海報設計、標志設計、角色造型、展陳設計)。技法訓練類課程從使用的紙張、色彩、畫筆、輔助設備、技術技巧等又可以分出若干類別,創意設計訓練類課程從構圖、色彩、形式法則、版式安排、構思創意、技術實現等方面,又可以做出千變萬化的區別。
以上所談內容,并不是不同課程中所遇到的單獨問題,而是同一門課程中會遇到的多重變化。在實際授課過程中,還會遇到更多各不相同的問題,這都需要任課教師進行一對一的引導,并找到每個設計成果背后不同的問題解決方案。也正是因為藝術設計專業的這種不單一性,使得教師們在建設和使用信息化課程過程中難以用批量、統一的方式去要求學生或指定標準,這是專業信息化課程推進的難點之一。
2.2 創作多元化導致進程多樣化
藝術設計類專業在授課與學習過程中,每位學習者需要根據自己的創作構想制定出適合自己的創作過程、執行標準和執行進度,而且有時創作過程會出現反復創作、推翻創作、重新創作的情況。
當然,在原有的授課過程中也會遇到相同的問題,之前的解決方式通常以結課時間作為固定時間,結課時需要將所有的問題和情況都解決好。創作過程是難以控制和管理的,通常是在不確定的時間遇到問題就討論和解決問題,部分時候,教師也并不能保證參與到每一位學生的創作過程中所花費的時間和精力都是平均的。
2.3 計算機輔助設計課程中教學的特殊性
計算機輔助設計課程具備批量復制的特點,數據傳輸十分便捷。在軟件操作課程中,學習者為了學習基本操作,部分命令的練習必然是相同的。這些屬性于信息化課程建設而言,是十分對接的條件,對過程管理十分有效。但在藝術設計類課程中,計算機輔助設計操作方面的學習依然是以創作不同的設計內容為主要目的。相同操作和技能的學習是作為最后設計成果的準備和奠基,而不是直達目的的終點。此外,復制的特點也為過程管理帶來了難以判斷其原創性的困惑,使成果評價難以區分層次,甚至出現大量相同評價;對于藝術設計的多元化而言,其設計性、藝術性、審美性、價值性、創造性、差異性等都被去除、抹殺。
2.4 史論類課程中教學的特殊性
史論類課程的理論知識在授課過程中,內容是較為統一的,學習主體的接受情況也較為統一,但經過大腦對信息處理后反映出的結果卻又不相同。對藝術的認知、理解、體驗和創作等一直以來都是不可重復的,由于很多變量導致藝術感受千差萬別,因此雖然是史論類課程,藝術設計專業的史論類課程卻反映出結論的相對性。各抒己見、各執己見的藝術設計評價和批評才是百花齊放的藝術設計,既體現了藝術設計的各色觀點,又展現了各自觀點中的矛盾之處,這也是藝術設計的魅力所在。
以上通過對藝術設計專業信息化課程建設的難點與特殊性進行分析,可以發現藝術設計專業與其他專業相比確實存在很大差異性和特殊性,這些分析可以使藝術設計專業的教育教學工作進行有針對性的、更深入的研究,從而突破教育瓶頸,找到新的建設路徑。
參考文獻:
[1] 詹和平,徐炯,劉譙,衛東風.以參數化的名義:實驗性設計課程教學探索[J].南京藝術學院學報(美術與設計版),2012(02):142-147.
[2] 周海濤,謝鎰遜.教師的課程建構力及其培育[J].當代教育科學,2017(04):46-50+82.
[3] 徐明霞.基于設計心理學的設計藝術研究——《催眠大師》中圖形設計心理藝術的研究[J].名作欣賞,2015(03):173-174.
作者簡介:徐明霞(1979—),女,黑龍江哈爾濱人,研究生,黑龍江東方學院藝術設計學部副教授,研究方向:藝術設計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