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本文聚焦當前小學語文晨誦課存在實施效率較低、學生興趣不濃、形式過于單一、逐漸流于形式等問題,開展廣泛的調查與研究,分析形成原因、尋求解決策略,以期達到提升小學語文晨誦課教學實效性的目的。
【關鍵詞】小學語文;晨誦;問題;策略
【中圖分類號】G624?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文獻標識碼】A
新教育實驗發起人、著名教育專家朱永新指出,“一個人的精神發展史就是他的閱讀史”。晨誦,作為新教育實驗倡導的一種生活方式,越來越受到實驗區教師的重視。晨誦,是語文學習的一個重要陣地,更是語文課堂學習必不可少的延續和補充。教師利用清晨時間,組織學生開展誦讀活動,可以帶領學生進入語言情境,激發學習活力,豐富學習體驗,培育良好的語文習慣和綜合素養。然而,當前小學語文晨誦課還存在著實施效率較低、學生興趣不濃、形式過于單一、逐漸流于形式等諸多問題。為了摸準問題,分析原因,尋求解決辦法和策略,筆者在班級中開展了調查與研究,以期望能夠把準現狀、探究規律,尋求解決之計。
一、調查與分析
為了獲得學生對晨誦課真實的看法,筆者采用了問卷調查法和訪談法,分別對來自四、五、六年級的120名學生進行了調查。調查之前,筆者查閱了相關資料,并對調查問卷的題目做了多次修改。題目主要考查學生對于晨誦課的感受、想法,從中發現晨誦課存在的問題,及由此引發的對晨誦課的實施建議。在“你是否喜歡上晨誦課”的調查收集中,120名學生中,26名學生明確表示不喜歡上晨誦課,其比例占21.6%。他們不喜歡晨誦課的原因有:一是感覺太無聊,興趣不濃;二是每次都讀一樣的內容,感覺不好玩;三是感覺沒有意義;四是晨誦課時間太長。存在以上問題,筆者以為,主要是施教過程中出了問題,主要體現在:
(一)缺乏價值引領
教師沒有提前預設晨誦課誦讀的內容,學生也不清楚早讀課應該讀什么,只能根據老師的要求拿出相應的課本或是跟著班級領讀的孩子后面跟讀。課程的隨意性會讓孩子失去對課堂的尊重,態度也隨之散漫。教師在講臺上領讀,學生注意力分散,提不起興趣,晨誦課的效率自然降低。
(二)誦讀內容固化
晨誦課沒有統一的教材,筆者學校的班級一般讀《經典誦讀三百篇》、校本課程《國學讀本》,經典誦讀和《國學》讀本上的古詩、名篇,學生一開始讀的時候,感到新奇,興趣濃厚,但在讀了一段時間后,許多學生已經能夠背誦,再讀這些內容時,明顯感到倦怠。在詢問 “晨誦課所讀內容對自己學習有幫助嗎”問題時,竟有12名同學明確表示沒有幫助。這與誦讀內容不成體系、調動不了學生的興趣、存在固化呆板現象不無關系。
(三)形式方式單一
晨誦的方式可以是領讀、齊讀、背誦、自讀或對話,也可以是即興演講等,但在實際教學中,提到晨誦課,師生們通常認為的是齊讀、齊背或是一名學生帶領大家讀背。這種方式很難激發學生的參與熱情。當問及“你對班級早讀課有什么建議”時,一些同學就指出晨誦課的質態問題。如:有些同學會在下面偷偷講話;讀得不齊,聲音小,拖拉;有的同學讀,有的同學不讀等。小學生總是對新事物充滿好奇心,他們厭倦單一和重復,渴望變化帶來的新奇體驗。而如果教師不注意在本就枯燥沉悶的晨誦課上誦讀方式的變通,那么學生就會逐漸產生抵觸情緒,以完成任務的心態去上課,甚至在課堂上心不在焉,導致晨誦課流于形式。
二、建議與策略
(一)建立課程體系
晨間誦讀作為一個系統工程,教師要加以全面規劃,有的放矢地準備,從容不迫地實施。晨誦課沒有固定的教材,沒有課程標準,沒有健全的評價體系。教師也處于迷茫的狀態:如何備課?如何預設課堂?說到底,這就需要發揮教師的創造性。錢理群在《教育最大問題是不讀書》中指出,“什么是教育?就是‘愛讀書的校長和‘愛讀書的老師,帶領著學生一起‘讀書”。教師的迷茫可以從這里找到答案,師生共讀,在共讀中找到并制定適合班級學情的晨讀教材,并制訂教學計劃。
在具體施教過程中,教師可根據實際情況進行科學合理的安排和調整。建議要根據不同文體,制定相應的誦讀目標。如寓言類誦讀,要創設文本情境、悅納文本語言、悟言移情明理、總結表現手法、拓展閱讀實踐;詩歌類誦讀,要大力引導學生讀詩、品詩、悟詩,入境入情,拓展主題;童話類誦讀,要堅持以聽激情、以讀感悟、以演內化、以編啟發的原則,引導誦讀。
及時評價與激勵鼓舞能夠不斷刺激孩子的學習興趣。教師在晨誦課施教的過程中也應注重建立評價體系,堅持過程性評價與總結性評價相結合,激勵學生沐浴在晨誦時光中,養成良好的晨誦習慣。
(二)拓展晨誦內容
在征求學生建議中有這樣一條:“你希望晨誦課讀什么內容?”64%的學生希望讀詩,24%的學生選擇讀課文,12%的學生選擇讀故事。問卷表明學生對于豐富、有趣的詩文更感興趣。
《語文課程標準》明確指出:“語文教學要重視朗讀,要讓學生充分地讀,在讀中整體感知,在讀中培養語感,在讀中受到情感的熏陶。”教師應在晨誦課中嘗試尋找現實生活中能觸動孩子心靈的那個點,精選適合低年級孩子朗讀的短小詩文。
要堅持因時制宜的原則,結合四季的特點精選誦讀內容,通過詩歌讓孩子們感受不同季節獨有的魅力。
在春季來臨時,教師可以帶領孩子品味《春天的早晨》等一類詩歌,感受春天的蓬勃生機,引導學生珍惜時間,感受一年之計在于春的道理。夏季來臨,可誦讀《夏天是個娃娃》等一類童詩,帶領學生親近夏天,引領學生投入夏天的懷抱,快樂地成長!
班級不少孩子都有這樣的感受:每天都在讀別人寫的作品、別人的經歷和故事,與自己無關,學生和作品之間沒有產生共情共鳴。在選材時,要選擇貼近學生生活實際、為學生喜聞樂見的內容,激發學生學習熱情,提升共情能力。如:筆者精心選擇了具有生活氣息的兩首詩作為誦讀內容。一則為《遲到》,這首小詩道出了孩子們的心聲,暖暖的被窩把我緊緊抱住,讓人忍俊不禁。另一則為《春游嘍》,這首小詩形象地描述了孩子們研學前一晚的心路歷程。這些詩歌,因為貼近孩子們的生活實際,容易產生共鳴,感覺是在讀自己的故事,將晨誦的內容融入學生生活。
(三)豐富晨誦形式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教師應通過豐富晨讀的形式,激發學生誦讀的興趣,寓教于樂,感受晨誦的樂趣。可采取以下形式開展:
1.配樂讀。不同的詩歌作品配上不同類型的音樂,不僅給學生聽覺上的享受,更讓學生盡快地融入詩歌的情境當中。在背景音樂的熏陶下,引導學生讀出詩歌的韻律美、節奏美,進而感受詩歌獨特的語言魅力。
2.分組合作讀。分組合作讀,既是調動學生晨讀興趣的一種方式,也是培養學生合作學習能力的重要手段。分組合作讀,可以激發學生積極思維,加強情感交流,讓學生在思維的碰撞中獲得更多的感悟和思考。分組合作讀,可以輔以節奏和音樂,會收到更好的閱讀效果,讓學生在誦讀享受中獲得能力的提升。
3.思與行。所有的課堂教學都以學生的獨立學習為基礎,堅持每課都有高品質的自學。教學的思與行,是在誦讀作品的同時,適時地對內容進行深度叩問,讓學生對作品提出自己獨特的見解。在晨誦中,使學生不光知其形,更能會其意。
參考文獻
[1]朱永新.我的教育理想[M].桂林:漓江出版社,2009.
[2]高麗娟.淺談小學語文晨讀中存在的問題及對策[J].學周刊,2017(5).
[3]陳永明.教師教育研究[M].上海:華東師范大學出版,2003.
作者簡介:嚴書帆,1991年生,江蘇揚州人,本科,二級教師,從事語文教學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