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生偉
[摘 要] 小學生在數學學習上的錯誤不能單純依賴正面示范或反復練習來糾正,而必須是一個“克己”的過程。可以概括為:以學生為中心,強調學生積極探索知識、積極發現和積極建構知識。利用錯題資源進行教學能更好地幫助學生自我識錯、糾錯、悟錯,能更好地提高教學質量,促進學生發展。
[關鍵詞]? 錯題;錯題資源;方法;小學數學
學習過程總是伴隨著錯誤,學習就是一個在錯誤中不斷提高的過程。長期以來,在處理學生的學習錯誤上,大多數老師總是采用更主觀、相對簡單的“重復校正”的方法,導致一些學生反復犯同樣的錯誤。筆者教小學數學多年,每次作業、考試或多或少都會有錯題的出現,屢屢糾正也不見成效。
一、小學錯題資源在教學中有效應用的方法
1.嘗試教學法
嘗試教學法是指在教學中教師指導學生自學教材,學生進行嘗試性學習,教師對學生嘗試學習中出現的問題啟發、引導、展開討論。在充分的引導和討論后,教師再進行有針對性的講解。嘗試教學法可以分為五個步驟進行:教師出示題目,學生自學教材,學生嘗試練習,引導學生討論,教師有針對性地講解。
在利用錯題資源教學中,可以按照下列步驟開展教學:教師出示錯題并讓學生嘗試練習。通過嘗試練習,學生從練習中可以認識到自己存在的問題和不足,教師也可以把握學生在該類知識上存在的具體困惑。教師引導學生討論,讓學生結合自己的解題方法進行討論,可以是學生與學生之間討論,也可以是教師與學生之間討論,在充分的討論之后就會發現出錯的原因,找到錯誤的根源。然后教師講解,這種講解是有針對性的,教師要針對學生出現的錯誤進行講解,讓學生了解與錯誤相關聯的一些知識和方法,并進行糾錯。
通過自主嘗試,學生了解了錯誤發生的根由,突出了教學重點,破解了易錯點。一些難度中等、思維含量不多的錯題,可以采用這類方法進行教學。
2.探究研討法
當學生遇到困難時,教師不應該扮演成“救世主”,而應該是一位循循善誘的“啟發者”,通過合適的方式啟發學生積極思考,找到解決問題的辦法。在發現學生的錯誤時,教師不應立即否定并直接給出正確的做法使學生迅速地糾正錯誤,而應通過適當的質疑使糾錯成為學生一種自覺的行為。
運用“探究研討法”進行錯題教學,可以分兩步開展教學。第一步是探究,教師為學生提供一定的問題情境和必要的操作材料,讓學生自己通過操作、擺弄,研究問題中各種因素或數量的關系。教師在教學活動的過程中,給予適當的指導。第二步是研討,學生在第一步的活動中對所研究的問題有了一定的認識。教師可組織學生進行討論,讓學生充分發表自己的想法和見解,充分交流意見,在思維的碰撞中了解更多的信息。最后由師生一起找出錯因與糾錯的方法。
這種方法適合一些較開放、思維要求較高的錯題的教學。
3.自學輔導法
在小學數學的教學中,自學輔導法一般是指學生在老師指導下通過閱讀材料獲取知識和技能的教學方法。此類方法適合較簡單的一些錯誤知識的教學。
自學輔導法可以分為五個步驟:一是出示錯題,二是學生自學,三是答疑解難,四是整理和小結,五是鞏固和應用。這種方法能充分調動學生學習的主動性,使學生有更多的機會獨立思考,通過自學掌握知識,有利于學生自學能力的培養。
二、小學錯題資源在教學中的有效應用
通過收集小學生數學作業中的錯題,我們歸類分析和比較,得出了與教材相對應的典型錯題這一載體。在教學實踐中,我們歸納總結出下面三種教學策略,不但提高了教學效率,而且使教學效果更加顯著。
1.借助典型錯題開展預防性教學
借助典型錯題開展預防性教學就是利用典型錯題的前置效應,在學習新知識前,選擇恰當的例子和方法,巧妙地利用錯題,把學生帶進新知識情境,為學生理解和掌握新知識提供一個良好的認知起點。
在借助典型錯題開展預防性教學時要注意以下幾點:
(1)選題要準。所選的錯題要能代表錯誤的最一般屬性和形式,力求精而準,能恰到好處地展示學生認知缺陷和誤區。教師要借助精心設計的典型錯題資源,在新授內容和學生已有知識之間制造一種“不協調”,將學生的注意力、記憶力、思維力都集中起來,以達到智力活動和心理活動的最佳狀態。
(2)用題要巧。在掌握知識內在聯系的基礎上,教師基于新知識與學生原有認知結構和學生的年齡特征等的關系,選擇合適的時機,用錯題干預學生的錯誤,使學生的認知更清晰。通過錯誤的再認識,教師引導學生總結原有知識,實現從舊知識向新知識的有效遷移。
2.運用典型錯題進行診斷性教學
診斷性教學是指為確定學生的學習準備程度和影響學習的因素而進行的教學。在小學數學課堂教學中,可分為課前診斷、課中診斷和課后診斷。
(1)課前診斷。利用錯題可以幫助教師明確學生的學習準備情況 ,了解學生的發展起點水平,為新授課提供設計依據。
(2)課中診斷。在教學過程中設置的診斷測驗能使教師對學生所學知識上的個體差異有較深入的了解。在此基礎上,通過合理調整教學內容,教學可以更好地適應學生的多樣化學習需要。
(3)課后診斷。為解決學習內容或認知能力某一方面發展上的困難,利用具體的錯題資源,幫助學生找出造成困難和錯誤的原因,進而采取相應的補救措施。
3.運用典型錯題進行矯正性教學
學生學習過程中不可能不發生錯誤,我們往往通過學生練習、測試來發現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的錯誤、缺陷和不足,然后通過分析、講評來矯正。
(1)分層矯正。一個班級中出現的錯題因人因事而異。在矯正時,需要根據具體問題合理選擇矯正策略。少數人的問題個別矯正,簡單問題立即矯正,關鍵問題重點矯正,一般問題自我矯正等。
(2)對照矯正。教師可以選擇與需要矯正的問題相類似的錯題,從內容、方法、思路等方面進行對照,在比較中培養學生讀題、解題能力。比如,通過概念比較,提示本質屬性;通過解法比較,促進知識遷移;通過結構比較,突出解題規律;通過形體比較,建立空間觀念等。運用比較的方法進行矯正,可以幫助學生理解知識的基本屬性,掌握知識的聯系與差異,實現知識的有效遷移,促進知識的建構與記憶,形成良好的認知結構,有利于學生養成以比較的方法思考問題的習慣,提高學生學習興趣,發展學生思維能力。
(3)變式矯正。對于經常性出現的錯誤,教師往往一發現就要及時糾正,常常使教師不耐煩。針對此類錯誤,教師可以利用典型錯題資源,采取變式矯正的策略,通俗地講就是舉一反三的策略。
總之,小學生在數學學習上的錯誤不能單純依賴正面示范或反復練習來糾正,而必須是一個“克己”的過程。可以概括為:以學生為中心,強調學生積極探索知識、積極發現和積極建構知識。利用錯題資源進行教學能更好地幫助學生自我識錯、糾錯、悟錯,能更好地提高教學質量,促進學生發展。
責任編輯 王 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