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振祖
摘 要:高校是思想政治教育開展的主要場所,為滿足教育需求與社會發展需求,應對思想政治教育進行正確定位,確保學校的專業教育與思政教育工作形成精準對接,培養學生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等。文章對課程思政意義進行論述,從藝術性和美學性兩方面闡述紅色音樂文化的特性,并通過歌曲、情感、評價等模式對高職聲樂課堂中紅色文化融入策略進行研究。
關鍵詞:課程思政;高職院校;聲樂課堂;紅色文化
一、引言
紅色文化理念作為國家發展的根本,其代表著國家的民族精神。對于學校教育層面來講,聲樂課程可作為紅色文化的發展平臺,通過將紅色文化與課程體系相融合,建構以紅色文化理念為基礎的教學體系,以意境、情感等方式表達出紅色文化蘊含的實質意義,以此來為學生樹立正確的思想觀念。
二、課程思政意義概述
課程思政是指在專業科目中進行思想政治理念的滲透,令專業類課程可與思想政治課程同步進行,以保證學校思想政治工作的大力開展。思想政治教育對于高校學生來講,在框架式的宏觀引導下,可有效樹立學生的思想觀念、價值觀念等,令學生的身心得到正常發展。課程思政教育模式是將教育資源進行整合,令思想政治內容逐步滲透到顯性教育中,以提升思想政治內容的融合力度,為學生建構思政教學體系,充分發揮學校教人、育人的宗旨,真正實現以價值為導向的知識傳播途徑。
課程思政理念模式主要以目的性、規律性、必然性為主體,對學校的教育體系進行融合,以培養出與社會主義發展道路相符合的綜合型人才。在目的性方面,即以實際目標為導向,教學過程中不僅應體現出課程的專業特性,還應依據所學的知識進行專業技能、職業能力的培養,以形成健全的品格。此外,還應通過意識創新、服務創新、職能創新等,培養出高素質人才。在規律性方面,課程思政工作的開展,應滿足學校教學規律、社會主體發展規律,處理好學校學習主體與傳授主體之間的關系,將知行統一作為基準,對于問題的判斷應言之有理。在必然性方面,應充分調動教育產業的現有資源,打造學生、學校、環境三位一體的協調性發展局面,以全面培養學生,同時應將思政理念滲透到學科教學過程中,打造線上線下、校內校外的一體化教學模式,以滿足協同育人的教學模式。
三、紅色文化在音樂專業中的特性展示
(一)藝術性
紅色文化作為一種文化資源,代表著革命先烈頑強不息的拼搏精神、艱苦奮斗精神等。在歲月的不斷變更下,為紅色文化賦予劃時代的意義,以此來為人們的思想意識進行宏觀引導,并為社會主體道路的發展指明方向。紅色文化是一種意識形態,可滲透到社會的各個階層中,令人民群眾感受到文化的熏陶,并提升人們思想意識中的民族自信心、民族自豪感等。當紅色文化與音樂藝術相融合時,可充分展現出音樂的藝術性,提升了實際演出效果,令聽眾產生思想上的共鳴。紅色音樂文化的藝術性可從質樸層面、群眾層面、時代層面來進行價值體現。
首先,在質樸層面,紅色文化最初形成的條件是以基層農民為主,可在廣大人民群眾的代表下,為文化底蘊的形成提供基礎保障,其也作為人民群眾思想的一種映射形式,在音樂中進行表達時,可具有較強的思想穿透力,在聲音、意境等氛圍的烘托下,可建構一種以紅色文化為主的演奏意境,以抒發出音樂的真實情感。
其次,在群眾層面,音樂作為一種藝術形式,在樂曲演奏、伴奏、歌唱等形式下,可令音樂完美展現出應有的價值,并充分發揮其魅力。現階段,音樂領域處于融合型發展階段,在不斷實踐過程中,應以社會主體以及群眾思想感情為主體來對音樂自身進行文化式變革,以滿足聽眾思想變動的需求。紅色文化作為一種思想理念,在人民群眾的生活和工作過程中,已深深地根植于群眾的思想之中,并在社會主義現代化發展下逐漸萌芽,以此來為群眾思想的形成提供基礎保障。紅色文化具有鮮明的地域特色,不同地區在革命發展過程,將會形成以自身思想為基底的特色文化。因此,紅色文化的音樂價值體現大多以民歌為主,即代表紅色文化所暢想的生活理念,也代表基層群眾的主體意識。
最后,在時代性方面,由于社會經濟的不斷發展,在技術、理念的更新下,各行各業都迎來劃時代的發展,對于紅色文化而言,其作為時代變革過程中的基準,任何一種思想意識層面上的轉變,都將與紅色文化所倡導的理念相符合,以此來形成文化變革。對于音樂領域中的紅色文化來講,其可展現出與時代特性相符合的歷史文化,并可代表一種文化精神,通過音樂的表演形式,可建構思想氛圍體系,令紅色文化精神滲透到聽眾的思想之中。在文化與精神的雙重滲透下,可充分展現出紅色文化中蘊含的時代意義,并可映射出人民群眾的生活寫照。當前音樂表演形式多元化發展的條件下,可實現教育資源的規劃整合,以滿足當前社會發展的需求,進而充分展現出紅色文化的時代性魅力。
(二)美學性
音樂作為紅色文化傳播的一種載體,通過多形式化的表演,可弘揚文化理念,以滿足群眾思想意識發展的需求。首先,紅色文化作為一種理念,通過學習、工作、生活等途徑進行滲透,可有效展現出文化領域帶來的一種理性需求,并可令聽眾得到情感交流,將音樂演唱形式逐漸轉變為意境演唱形式,以與聽眾達成思想共鳴,以完善自身品格、意識體系,對自身的心靈塑造提供基礎保障。其次,音樂領域中的紅色文化,可培養群眾的感知能力,令聽眾不僅從歌聲、曲調等表面形式對音樂進行理解,更可通過歌曲意境表達來對歌曲抒發的意義與內涵等進行深刻了解,以豐富自身的情感知識、審美能力等。對于充滿紅色文化的音樂來講,其主旨是向人民群眾傳達一種文化精神,包含民族文化、革命文化等,為群眾提供豐富的想象空間,以此來使宏觀傳導與微觀傳導形成精準對接,以促進音樂文化的傳播。
四、課程思政背景下高職聲樂課堂中紅色文化融入策略
(一)紅色經典歌曲選取策略
高職聲樂課程教學一般以傳統理論教育、唱功唱法教育為主,第一學年以基礎類教學為主,主要對學生進行歌唱姿勢、歌唱心態、發聲、聽覺及吐字等方面的基礎練習,以保證學生具備專業課程學習的基礎;第二學年則以演唱技巧、呼吸方法、連貫性及實況能力等專業型知識為主,令學生熟練掌握演唱技巧,以與教學的發展方向相一致;第三學年,則是以氣息控制、共鳴控制、聲區轉換及應變表現能力等進行定向培養,確保學生具備獨立演唱的專業能力。因此,在對紅色文化歌曲進行選擇時,應從學生自身的學習角度以及歌曲表達含義兩方面來進行定向選取。
從學習角度來講,應結合課程教學體系、學生學習能力等對紅色文化曲目進行選擇,以確保專業知識與紅色文化的選取可協同發展,令學生充分了解到紅色歌曲中包含的主要意境,以使紅色歌曲中蘊含的精神與含義得到價值體現,進而利于民族文化在思想層面上的傳播,以令課程思政實現理念實施。在學習過程中,由于學生自身具有一定的差異性,對于聲樂課程內容具有不同程度上的理解,所以歌曲的選擇應盡量與學生的學習特性相符合,并與學生的審美形式、思想意識等達成一致,進而滿足學生的發展特點。只有令學生對紅色文化歌曲產生足夠興趣,才可進一步加深紅色文化在學生思想意識中的價值,進而深化紅色文化的主體地位,令學生充分了解歌曲中蘊含的文化價值、歷史含義等。以《中國夢》歌曲為例,此類曲目與流行音樂的演唱形式較為接近,同時也是紅色歌曲中的代表性作品,其演唱形式、曲風等均可滿足當代學生的審美基準,可在聲樂教學中進行推廣利用。在意境式表達過程中,可令學生產生思想上的共鳴,進而為思想政治理念地滲透提供平臺,令專業教育與思政教育可協調發展。
從歌曲表達含義來講,紅色文化歌曲應具備相應的情感表達形式。當下大學生的學習條件、生活水平等較以往具有時代性的改變,在先進技術、理念的融合下,可為學生提供多元化教學模式,但在社會主體環境以及學生自身行為的影響下,易使學生的思想形成與主體教學目標不一致。因此,在選擇紅色文化歌曲過程中,不僅應以實際文化傳輸意義為主,還應對學生思想形成進行宏觀引導,以此來將歌曲中蘊含的拼搏進取精神、艱苦奮斗意義等進行價值體現,以促進學生思想道德品質的養成,激發起學生內心深處的愛國情懷,進而形成以歌曲為導向的文化思想共鳴。此類紅色歌曲的選擇應以歌頌祖國、情感表達、革命任務、拼搏精神等為主,以歌曲情感為主線,達到歌曲育人的基本目標,進而實現音樂專業的課程思政教學。以《十送紅軍》《黃河大合唱》等為例,此類歌曲從題目上理解便是對紅色革命文化進行宣揚,同時歌曲內容具有豐富的愛國情感,在伴奏氛圍的映襯下,可充分展現出紅色文化的實質意義,令學生進一步了解到歌曲中表達的含義,以實現思想層面上的引導。
(二)情感融合策略
聲樂教學不僅是對演唱形式、技巧及聲區轉換等進行教學,其更注重思想層面上的表達,通過意境、情感等方面的滲透,令演唱者與聽眾產生思想層面上的共鳴,以達到歌曲演唱的最佳效果。紅色文化作為一種思想理念,可通過歌曲的意境來對文化情感進行渲染,在學生充滿情感的演奏方式下,可有效與學生的思想進行融合,進而實現文化領域下的情感表達,并可以紅色文化思想為主線,對民族凝聚力、愛國主義情懷等進行表達,以適應當前教育事業的發展需求。此外,紅色文化的藝術性與美學性等,也可通過情感滲透的形式進行表達。教師在教學過程中,應為學生建構一種演唱環境,令學生可充分感受到演唱氛圍與自身情感表達方式,通過紅色文化理念的逐層滲透,對學生的思想進行引導,以深化革命精神的主導地位,進而與學校思政教育工作開展模式相契合,充分調動學生的學習興趣,令學生樹立正確的思想觀念、價值觀念等。以《映山紅》為例,其作為電影《閃閃的紅星》重要演唱曲目之一,講述的是少年英雄潘冬子的革命事跡。在影片中,歌曲響起時,少年英雄潘冬子的眼中充滿一種對敵惡勢力的仇恨目光。此場景也是本片的一個高潮,少年英雄在革命精神的影響下,從思想意識層面便形成艱苦奮斗、自強不息的革命精神,來為國家獨立、富強的發展模式進行奮斗。因此,在歌曲演奏過程中,將出現葫蘆絲、二胡等伴奏曲目,以建構歌曲的演唱氛圍,將學生的意識形態代入到革命長河中,透過歌曲表達出的意境充分了解到愛國情懷等,進而提升紅色文化與聲樂教學的融合度。
(三)演唱評價策略
聲樂課程教學中評價模式,是對學生的演唱行為、學習態度等進行綜合評價,以實現成果檢驗。在課程思政教學理念的作用下,聲樂課程的檢測基準不應局限于演唱形式、演唱意境及演唱技巧等方面,還應著重對學生的思想文化水平進行檢測,以現階段的教學目標為基礎,依據教學內容、紅色文化滲透深度等為標桿,對學生進行綜合性評價,確保學生的成長特性可與教學目標相一致。當教學過程中出現問題時,應及時進行調研,通過教師與學生的共同商討,找到出現此類問題的關鍵點并進行調整改正。當學生完成相應的教學目標時,應對學生進行適當的鼓勵,積極擴大發展優勢,以滿足教學需求。此外,在評價過程中,應確保評價的科學性、合理性等,時刻關注學生的學習動態及成長特性,并及時對教學方法、評價模式等進行調整,為學生樹立正確的學習觀念,以建構文化環境,進而提升紅色文化在聲樂課堂教學中的滲透力度。
五、結語
文章對課程思政意義進行論述,對紅色文化在音樂專業中的特性進行分析,并對紅色文化在聲樂教學中的滲透形式進行研究。通過歌曲選取策略、情感融合策略及演唱評價策略等,可為學生建構立體化的學習體系,在文化理念與專業教育融合的基礎下,可對學生思想形成進行宏觀引導,進而發揮出課程思政的實質意義,為學生提供多元化的教學模式,提升了教學效率與教學質量。
參考文獻:
[1]陳鈿瑩.意象與重構:紅色文化的音樂符碼表達[J].新疆社會科學,2019(2).
[2]肖發生,張泰城.紅色文化資源創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理論與實踐述評[J].紅色文化資源研究,2018(1).
[3]蔣將.巴渠紅色歌謠藝術特色及其在電腦音樂中的應用研究[J].藝術評鑒,2018(8).
[4]曲星,王晶.弘揚“紅船精神”? 重溫紅色記憶——省委黨史辦組織干部集中觀看音樂劇《火花》[J].黨史文匯,2018(2).
[5]陳燕杰.紅色文化傳播與民歌傳承變異下皖西鋼琴音樂的發展[J].皖西學院學報,2017(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