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卓姝

摘 要:實踐教學主要是培養學生的實際操作能力,是一種能夠在服裝專業教學中展現出很強適應性的教學模式,本文詳細分析了中職服裝專業實踐教學創新的意義,而后提出實踐教學模式創新展現出的優勢及實踐教學模式創新方法,希望可以在日后職服裝專業實踐教學工作進行的過程中,將創新型實踐教學模式的作用充分發揮出來,妥善解決以往中職服裝專業實踐教學領域中存在的問題,促使中職服裝專業實踐教學效率及質量得到大幅度提升,最終可以在我國構建可持續發展型社會的過程中,作出一定貢獻。
關鍵詞:中職;服裝專業;實踐教學;創新;分析
一、中職服裝專業實踐教學模式創新的研究背景
服裝專業教學的最終目標是培養具有服裝設計、結構設計以及品牌策劃能力,并可以在服裝企業設計、產品研發以及生產經營管理等崗位上展現出很強適應性的專業人才,本專業不單單要求學生掌握充足的理論知識,還對學生的實踐能力提出了非常高的要求。作為一個培養應用型及技能型人才的中職院校,為了能夠讓學生在進入到社會后更受歡迎,就應當積極在原有實踐教學模式的基礎上進行創新,妥善解決以往實踐教學領域中存在的問題,促使中職院校實踐教學效率及適應性得到大幅度提升,最終可以在我國職業教育事業發展進程向前推進的過程中,起到一定的促進作用。中職服裝專業實踐教學情況如圖1所示。
二、中職院校服裝專業實踐教學創新的意義
我國職業服裝教育至今為止已經有超過30年的發展歷史,向我國服裝行業提供了大量專業人才。在我國市場經濟體制逐漸向著細化方向發展的背景之下,新投建的服裝企業數量大幅提升,依據相關調查工作得到的結果可以了解到,在進入到二十一世紀之后,我國國營服裝企業僅僅在各種服裝企業中占比不到5%,私營企業占比則超過70%。在服裝企業發展速度不斷提升的背景下,用工情況也逐漸向著細化的方向發展,自然也就會對服裝專業人才提出更為嚴格的要求,企業會在畢業生中挑選專業知識扎實、實踐能力比較強的人才,一般都不會對中職服裝專業畢業生有太多的耐心。
剛剛從中職院校畢業的學生,其自身發展目標及實踐能力之間呈現出一種與社會需求脫節的態勢,要么是追尋藝術,輕視技術;要不就是欠缺動手能力,難以在實際工作的過程中科學合理地利用自己掌握的知識;還有一些學生生活在自己的世界中,根本就沒有詳細對市場實際需求進行分析。因此可以了解到的是,我國服裝企業人才需求和中職服裝專業畢業生之間有一定矛盾之處。在此問題的影響下,導致我國服裝專業學生的就業形勢非常嚴峻,其說明我國服裝專業教育的滯后性非常強,在教育層次、專業設置以及學生動手能力培養等領域中仍然存在一些問題,中職院校應當倡導學生從市場當中走出去,成為應用型人才。怎樣才可以讓中職院校服裝專業實踐教學和企業實際需求相互融合,讓畢業生滿足企業的實際需求,是各個中職院校實際運行的過程中,都應當詳細分析的問題。
三、中職院校服裝專業實踐教學創新
(一)校園內部教學性公司運行模式
構建和服裝產業運作相適應的實訓基地,切實依據服裝產業實際運行過程中設置的各個部門及組織機構,構建出具備現代化生產特征的服裝工業化生產系統,并設置下轄的企劃部、生產部以及人事部等機構,每一個部門就相當于是一個專業教室,每一個專業教室中的教學內容就是服裝產業實際運行過程中應當完成的所有工作項目及任務。假如想要妥善完成這些工作,就一定需要掌握相應的專業知識、技術能力以及關鍵能力,滿足各項工作進行的過程中提出的要求,實現預期教學目標。學生應當在不同學習階段中,扮演不同角色,完成不同崗位上的工作,最終也就可以讓學生的綜合職業能力得到大幅度提升。
(二)校外教學性公司模式
校企管理層互聘機制是學校和企業合作開展職業培訓工作,學生融入社會,置身于企業,就可以掌握就職之后需要使用到的知識及技能。在實際教學工作的過程中,將“校企合作,工學結合”人才培養模式改革當成是專業建設領域中的核心內容,將調動企業積極性及主動性當成深化校企合作的關鍵性內容,構建出一個校企合作共贏的工作平臺,構建出專業建設充分考慮市場實際需求、校企合作人才開發培養方案以及雙方共同受益的校企合作新模式。在學生生產性實習、定崗實習以及師資培訓等領域不斷深化合作,讓學校和企業、學生和崗位之間可以更好地對接。在此背景下,推動學生能力培養向著過程化的方向發展,師生身份向著雙重化的方向發展,實踐教學向著生產化的方向發展,實訓基地建設情況向著企業化的方向發展。
所以,具體到中職服裝專業中,在構建和服裝產業運作相對應的校內實訓基地的基礎上,和企業一起建設校外實訓基地,讓實訓條件可以和社會聯系起來,實現資源共享。更為重要的是讓學生進入到實際工作場景中,構建出科學合理的模擬就業系統,施行預就業機制,從而可以讓專業能力及關鍵能力培養力度得到大幅度提升。與此同時,將校企合作作為依據,在政策制度層面上構建出一個保障性平臺,施行人員雙重聘請機制,也就是校企雙方工作人員相互聘用。企業可以邀請服裝系的主任擔任企業副廠長職責,教師充當各個車間中的技術指導;學院邀請企業專家擔任服裝系副主任,工程師進入到學校當中充當教師等,明確規定各個崗位上工作人員的任務及待遇,推動校企互動向著制度化的方向發展,在此背景下自然可以構建出一套適應性和有效性比較強的運行機制。
在實踐教學公司中構建起教學車間,讓學生在教學車間中開展輪崗及定崗實習,施行員工化管理模式。學生在公司實際項目中,輪流扮演流水線中的各個角色,完成預定的生產任務,獲取相應的報酬。將知識傳授、能力養成以及職業素質教育相互融合,爭取可以在實際工作的過程中做到學中有工、工中有學、學工一起的教學模式。在實踐教學工作進行的過程中,將公司和服裝專業、工作場所和課堂、學生和工作人員、師傅和教師相互融合起來,并將其融入整個工學結合人才培養流程中,將師生雙重身份制這一特征充分展現出來。
(三)校企合作共享機制
積極構建校內產品研發培訓基地,以服飾產業技術中心為基礎內容,設置將企業名稱冠名的產品研發培訓基地,下轄產品研發工作,并將教學內容融入合作項目。
技術輸出和社會培訓,要切實依據企業實際需求,派遣教師和學術技術骨干進入到企業中開展生產技術指導工作,解決生產環節中存在的問題,積極和大規模服裝企業集團合作,舉辦服裝生產技術培訓班,為大規模企業輸送技術人才。從技術服務的角度上進行分析,可以通過產品設計開發以及技術輸出等方法,為企業提供更多在市場中暢銷的產品,以此為基礎創造出更多的辦學效益及社會效益。從人才培訓的角度上進行分析,科學利用現有的教學資源,為生產企業培訓更多技術、設計和管理人才,積極完成服裝專業職業資格鑒定工作,讓工作人員可以做到持證上崗。
切實提升產學研結合水平,推進工學交替教學改革,依據企業生產需求,組織學生分批進入一線工作,首先完成工學交替這一目標,在完成學業的同時,也可以從促進就業中施行,為學生未來一段時間的就業作出保證
四、結語
中職院校服裝專業本身展現出的特殊性和時效性比較強,因此中職院校服裝專業教學模式一定要適應市場,和企業相互融合,并考慮到我國服裝市場實際情況,將實踐教學情況作為依據,不斷彌補現行教學機制中的缺陷,促使學生實際操作能力及就業能力得到大幅度提升,才可以在市場發展過程中展現出比較強的適應性,最終可以為我國服裝企業走上可持續發展道路,提供一定人才支持。
參考文獻:
[1]陳寶遷.合作辦學背景下中職服裝設計雙語教學模式探究:以浙江紡織服裝職業技術學院中英項目服裝和服飾設計專業為例[J].寧波教育學院學報,2019(3):35-38.
[2]徐玉梅.中職服裝專業技能大賽對師生能力提升策略研究:以服裝制版與工藝賽項為例[J].遼寧絲綢,2019(1):46-48.
[3]吳萍,徐玉梅,陳珊.紡織類非遺大師工作室在中職服裝專業人才培養中的作用及建設策略[J].輕紡工業與技術,2019,48(6):73-75.
[4]C.Dzikite,Y.Nsubuga,V.Nkonki.LecturersCompetencies in Information and Communication Technology (ICT) for Effective Implementation of ICT-Integrated Teaching and Learning in Textiles and Clothing Degree Programmes[J].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Educational Sciences,2017.
[5]Melek Tufan,Filiz Erden,E.Elhan Ozus.Evaluation of the Self-Sufficiency of the Ready Made Clothing and Ready Made Clothing Teaching for Candidate Teachers[J].Procedia-Social and Behavioral Sciences,2015.